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指向

2010-04-11 14:17张景臣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发展

张景臣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指向

张景臣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必须直面当代的矛盾和危机,这种矛盾和危机突出表现为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的人类共同危机——生态危机和恐怖主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在解决人类危机的历史方位上已经彰显出其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过,从深层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指向在于启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创新发展方式,以应对危机,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当代危机;市场经济;中国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面对的当代危机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都不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时代条件不会发生改变。事实上,时代条件一直是变动的。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历时30余年,这一过程既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也同时面临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和危机。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这些矛盾和危机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或者人类的,它们集中表现为生态危机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其极端表现形式是恐怖主义)突出。产生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寻找,但无论如何都与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脱不开干系。

(一)传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人类生态危机加剧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何强化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这些固有缺陷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它异化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它异化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三是它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当所有的人都设法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去获得自身利益的时候,自然界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1]。并且,出于成本—效益关系的考量,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往往不顾环境成本,其结果一方面使自然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方式中,生产的直接目的并非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产、消费的畸形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单向性开发与滥用,从而强化大工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掠夺性开发、破坏和污染,造成生态危机。市场经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并非局限于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而是扩展到全球,这自然是由资本的全球扩张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生态危机加剧,而且发展中国家形势更为严峻。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产量的95%,占世界人口20%的高收入国家释放了53%的二氧化碳,相反,占世界人口80%的不发达国家释放的二氧化碳仅为3%。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印度人均排放的30倍[2]。这是发达国家凭借资本和技术扩张,转嫁生态危机的结果。

转嫁危机也只能为发达国家赢得短期的持续发展空间。从长期看,一方面,整个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支撑不了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由于大气、河流等环境要素的变动性,发达国家的转嫁危机方式现在看是在“搬石头砸别人的脚”,但石头最终会也会砸向自己。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检视传统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而其前提是对生态危机问题必须有一个正确判断。

事实上,生态问题与其说是生产方式决定的,不如说是生活方式决定的,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因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改变现有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以一种新的价值观来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一点看,社会主义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肯定,应该有助于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问题的诱因较多,其中两个方面的因素与传统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有着直接关联。

其一,市场经济竞争中强者更强的“成功国家”谋求全球霸权。资本主义文化认为,强者与弱者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弱者向强者学习并最终达到一致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西方国家到处兜售人权、民主、自由、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并不遗余力地要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它们的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逻辑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全球化,导致了一种文化话语的霸权主义的产生,而这种文化话语霸权必然导致其他文化和这种权力话语文化之间的对抗,必然导致文化特殊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之间的抗衡。可以说,文化特殊主义的出现是文化普遍主义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愈演愈烈的文化中心主义、权威主义思想行为模式的激进反叛,而恐怖主义的发生就是其在实践层面的极端化表现[3]。

其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造成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差距日渐扩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称,占 20%人口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 GDP的88%、世界出口市场的79%,而另20%最贫穷的人口所在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上述份额的1%左右。发达国家的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至3万美元,而最穷国家中有近8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这种反差造成世界范围的发展矛盾十分突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穷人对富人怀有嫉妒心理是正常的,这激励着穷人努力成为富人。但经济层面的不公平使得穷人几乎丧失了成为富人的机会,而富人只会更加富裕。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国家民众对现状的失望就可能发展为对未来的绝望。对未来绝望的人会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他们宁愿失去生命也要报复使他们绝望的人。如果激进分子此时用宗教中的美好事物进行煽动,就很容易吸引支持者。

上述危机并非单一国家造成的,而是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其结果不是由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来承受,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从其根源看,化解危机必须改造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很难自觉控制攫取资源的冲动,而发展中国家因发展需要也很难抑制其开发资源的冲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只能使危机和冲突更为加剧。中国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方面负有特殊责任。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方位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原本是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有效的经济、社会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抑制市场的趋利机制可能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恶性膨胀,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防止过度生产和消费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市场经济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推测的那么好。市场经济在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耦合之后,尽管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却没能有效抑制传统市场经济的弊端。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引导市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服务,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去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和缺陷,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在接纳了市场经济之后,简单的制度接合并不能充分化解其自身的弊端,必须从发展理念、发展方略和发展目标上完善并改造传统市场经济,唯其如此,方能实现自身的超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中国只是在实践意义上探索市场经济能否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所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推进到制度层面。从1992年到2002年,可以看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尽管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仅是初步的,并且较多地体现出向资本主义市场模式学习的特征,这也是它难以规避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弊端的重要因素。依此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下一个发展环节是改造市场经济,使它不但与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结合,而且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相更加一致。中共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2005年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已经迈出了改造市场经济的步伐。

从人类工业化以来的发展范式看,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它追求“合理”的发展,关注发展的意义——“为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的核心问题,是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环境正义的具体要求”[4]。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走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旧有的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转向集约式的生产。旧有的生产方式倾向于增加原材料消耗、大量投入劳动力等途径实现增长,这势必会导致我们现在见到的发展危机。这种新的发展范式对于化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危机具有普世意义。

与科学发展观一样,和谐社会理论也是为应对发展困境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改变当前社会资源的不公正配置现象,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社会流动顺畅有序,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从社会公正的视角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将为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适应的劳动的公平。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或核心价值”[5]。

在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而且这种和谐是在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内部的和谐状态只能在有限意义上成立。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预设,首先由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然后很快引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火,实现无产阶级的整体解放,那时整个人类将达到和谐状态。但事实上,人类很快进入和谐状态的理想并未实现,这种胜利被推到遥远的未来。在“两制”长期并存期间,社会主义为了在经济方面追赶资本主义,也运用了市场方式发展自己。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事实是:因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不断放大,矛盾和危机与日俱增。这种矛盾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既存在于民族国家,也存在于整个世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这是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次巨大的发展,把和谐理念进一步扩展到世界范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市场经济与中国文化进一步对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避免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危机,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

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马太效应”,导致社会和人的“单向度”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反过来会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传统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选择市场体制虽大大改变了社会生产力面貌,但却因此带来两个难题:一是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二是生态危机。前者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目标不相一致,使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争论;后者让人们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困惑。

这两个难题必将拷问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问题,如何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进而如何形成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毛泽东时代主要从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层面解读社会主义优越性,这在当前时代显然有所欠缺。人们需要看到社会主义的现实活力和良好预期,才能认同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充分显现了其现实活力,如果它能够解决上述难题,就会有良好的发展预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均平思想,有利于解决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虽然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礼”为核心的等差社会,社会成员存在着君与臣、官与民、长与幼、男与女等“身份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表现在财富占有上。儒家思想认为,这种“身份差异”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没有了这种区分,社会就将失去秩序。同时儒家思想也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差异中隐藏着贫富差距扩大化的趋向,所以孔子曾不断地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意义,把“等贵贱均贫富”当成调整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正是基于此,《礼记》所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才被世代奉为憧憬和追求的理想。这种传统文化背景有利于解决市场竞争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从中国引入市场机制改革而初显财富分配差距开始,解决这一问题的呼声就没有停止过。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观显然拥有解决生态危机的更大自由度。在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生态危机背景下,儒家伦理反而显示出它的超凡与卓越。儒家文化中所包含的“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讲信修睦”的用世之旨、“思患”“通达”的抗危意识、“万世太平”的社会理想不啻是解决当今世界上冲突与危机的一剂良药[6]。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的“道法自然”原则,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家思想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我们看到,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形成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就是这种结合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者可以重新思考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性质与范围:市场不过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工具,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命存在状态的方式。以往关于市场体制的判断通常是发现直接的价值,而没有更多考虑间接的价值;通常是承认局部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全局的成本;通常是肯定现实的利益,而没有更多考虑长远的利益。人类面对的基本关系是与自然界的关系,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维护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人类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全面地适应自然界。所谓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归根结蒂是增加适应自然界的方式;人类只有不断地深入认识自然界才能改造自然界。可见,中华文化已经初步显现出它在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发展难题方面的效用了。

四、中国改革的前景在于整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秀资源,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中国改革前景在于把市场经济进行到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的特征在于整体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看到,在现有西方市场经济的生态文化中,这种发展方式很难产生。社会主义未来优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创新自身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方式上超越西方。虽然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短时期内不能超越西方,但是,它在发展方式上却可以做到。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从“中国威胁”论到“北京共识”,都是对中国高速发展这一事实的认可,只不过认可的角度不同而已。但我们是否可以沉浸在这种高速发展方式下而沾沾自喜了呢?显然不能,一是这种发展方式能否具有长期的持续性,有待观察。二是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正在拷问着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认同。由此看,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发展方式从表层看,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关,从深层次看,与文化有关。同样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仅仅是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结合,它还需要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实现市场经济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唯其如此,方能进一步创新自身的发展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

中华传统文化张扬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天人关系上强调的是和谐,这使得中华文化在解决生态危机和恐怖主义等问题上,较为擅长。西方文化在解决局部发展和一定时限的发展方面较为擅长,但解决不了整体发展和永续发展。可见,中西文化各有利弊,在自然经济时期,中华文化的长处得以施展,商品经济时期,则是西方文化兴盛之时,到了信息经济时期,应该是两种文化的统一。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前景在于整合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优秀资源,创造出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中国近几百年的历史证明,新的文化思潮和新的文化人,大都取中西汇通之路,既非全盘西化,亦非中国传统文化的陈陈相因。这既是当代中国人发掘、整理、创新古老文明的庞大遗产使之发扬光大的要津,也是一条符合人类文化进化的必由之路。

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两制”的竞争其实质是发展方式的竞争。社会主义要想最终超越资本主义,首先必须创造出优越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必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因其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其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必须能够化解由市场的逐利原则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其三,市场原则与物质激励方式的结合,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距,而这不能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直接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能够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其四,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考虑,社会主义发展方式还将面临一个如何化解民族斗争的极端形式——恐怖主义的问题。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问题,现在并没有消除,只不过演化为新的形式而已:经济危机演化为生态危机,阶级斗争演化为民族斗争(其极端的表现是恐怖主义)。社会主义者要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必须解决好这两大问题。笔者以为,这肯定不是仅仅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手段就能够解决的。如果是那样的话,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应该早已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了。而事实上,资本主义并没有寻求到能够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如果社会主义能够成功化解这些矛盾和危机的话,谁还会怀疑其优越性呢?

当下,社会主义正在探寻优越的发展模式,这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已经开了很好的头。中国在20世纪末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在21世纪初又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式正在朝向化解上述危机的方向走,其未来指向是:实现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用中国文化的集体原则与天人关系原则来化解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和生态危机,用中国文化的和谐原则来化解极端的民族斗争。

[1]余金成,赵华灵.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J].理论探讨,2007(1).

[2]王荣生.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J].理论导刊,2004(7).

[3]杨生平,张慧慧.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义的文化反思[J].江汉论坛,2009(6).

[4]曾建平,袁学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环境正义[J].道德与文明,2005(1).

[5]阎孟伟.“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6]余立智,邢未,李咏吟.经济的文化目的与文化的经济基础——“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A 849

A

1000-2359(2010)06-0032-04

张景臣(1971—),男,河南西华人,河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9-20

[责任编辑 孙景峰]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