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探索
——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视角

2010-04-11 14:17王彦丽
关键词:民主建构国家

岳 奎,王彦丽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共八大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探索
——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视角

岳 奎,王彦丽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八大;国家建构;探索

一、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就“面临两大政治任务的挑战:一是‘国家建构’,一是‘民主建构’”[1]。“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包含两个方面,亦即对外争取国家主权、赢得民族独立,对内完成国家整合、实现一体化”[2]。可以说,要真正建立现代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首先是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然后再实现国家的统一,也就是说首先要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这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础,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才能为国家的民主化创造基本条件和前提。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对建构“民族—国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是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紧接着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推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这一梦想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后来又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企图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通过推动自上而下的改良,结果只维持一百多天,就因遭到保守派的残酷镇压而宣告失败。随后,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通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反映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性质”。但这只是一个形式,因为“一是现代国家能力十分脆弱,随时会受到外敌入侵,主权尚不完整。二是国家处于地方性军阀割据状态,未能建立成功地垄断合法暴力的行政机构和中央权威,乡村社会为土劣所控制”[3]。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试图统—国家,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但其并没有在实质上统一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通过深入广大农村完成对农民群众的组织动员,走上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在政治形态上对主权范围的区域实施了有效的政治统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完成。由于中国共产党最终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国家,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紧接着就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国家的经济基础。到1956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4]。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胜利完成,使中国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形态上完成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族—国家”的建构。至此,党可谓真正完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八大对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一重要论断,党的八大从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规划了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建构的路径,对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党是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也是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构建的根本保证。在建构“民主—国家”、全面建设现代国家的进程中,离不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已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执政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必须全面改善党的领导,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八大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进一步明确党的执政党地位。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随着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状况的变化,党本身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4]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建构“民主—国家”中的“性质”。他指出:“党的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4]也就是说,党已经完全从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一个执政的党,党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八大在明确党的执政地位的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执政地位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5]。党中央还认为,作为执政党,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人民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必然产生主观主义。在如何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方面,党的八大也作出了具体安排,那就是“必须进行有系统的努力来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水平”[4]。其次是“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5]。要解决这种骄傲自满情绪,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党的八大对自身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党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有利于充分认识党在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建设“民主—国家”的历史责任。

(2)确立了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建构“民主—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国家”[6]。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也指出:“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完成这个巨大的任务,我们应当正确地总结我们在过去时期的斗争经验,继续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政治生活,正确地处理国际事务,进一步巩固我们党”[4]。党的八大在明确党执政的总任务基础上,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健全国家政治生活、处理好国际事务以及加强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全面规划了党执政的具体任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积极发展轻工业、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政策。同时,把“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予以坚持;继续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持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等;“争取国际上的一切有利条件,团结国际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通过修改党章、反对主观主义、提高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以及“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等手段加强党的建设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党的执政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绘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蓝图,积极培育市场力量

推动经济发展,积极改善民生是“民主—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党执政基层合法性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八大在总结经济工作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基础上,把改善民生、培育市场力量作为建构“民主—国家”的重要内容。

(1)绘制经济发展蓝图。在党的八大上,周恩来所作的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全面绘制了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蓝图: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扩大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建设,积极建立和发展我国重工业中目前还缺乏的或者薄弱的而又是最急需的部分。同时,还将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指出了今后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把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求工农业总产值在第二个五年内比原定的1957年水平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运输业和商业的任务,并且在商业工作中提出了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内保持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任务和在继续稳定物价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某些不合理的价格的任务。对提高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问题,在重工业部门中加强新产品设计力量的问题,工业和其他经济事业的布局问题,产品中列入计划部分和不列入计划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的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的相互关系问题,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正确比例问题,国民经济的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可靠的发展速度问题,等等,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对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政策和任务等,也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和关注。

(2)进一步关注民生。党的八大非常关注民生问题,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党的八大强调指出:“在第二个五年期间,职工的平均工资将提高25%到30%。此外,还应该采取实际措施,逐步地改善职工居住、安全、医药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和适当地增加其他的福利设施。”在农民收入方面,要“正确地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和合作社收益的分配问题”,“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能够完成农业的增产计划,就有可能使农民的全部收入在五年内增长25%到30%”[7]。此外,为了使国家财力集中用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方面,在国家财政方面也积极向民生倾斜,规定把国家财政支出中的经济文化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0%—70%,把国防和行政支出的比重降低到20%左右。同时,积极关注妇女问题、农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弱势群体等。

(3)积极培育市场力量。在大会发言中,陈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勾画了“民主—国家”建构中市场的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决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8]这一重要论断得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按劳分配”,我国的商品生产是“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在所有制方面“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还通过相关文件,把陈云的“主体—补充”模式以决议的形式固定下来,积极培育市场力量,试图推动市场在经济建设和“民主—国家”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改革政治体制,加强政治民主建设

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强制性,并且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如果说“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主权对内属性是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3],那么这种权力归属问题、权力配置问题和权力的行使问题等则是“民主—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党的八大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党的八大首先改革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八大党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也就是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代了原来中央书记处的职能,中央书记处取代了原来秘书长工作会议的职能。同时,“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很多事情都在那里处理,在那里提出议案”[9]。这就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央书记处负责处理中央日常事务工作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党的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此外,党的八大决定把党的副主席由1人增加到4人,保证了党的领导集体的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这对“民主—国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2)扩大民主范围。民主是“民主—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党的八大在民主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发扬党内民主,鼓励一切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生动活泼的联系。”重申“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0]318。同时,突出强调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只有联系群众的领导集体,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便于尽量减少犯错误的机会”[5]。二是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八大决定实行党代表常任制是党的民主制度的重大创新,“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会议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5]。这为有效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监督功能,提高党内民主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三是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社会团体的作用,与党外人士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和批评作用。

(3)理顺党政关系。党政关系是考量“民主—国家”的重要内容。党的八大在明确“党应当而且可以在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把一切都包办起来,对一切都进行干涉”。党对国家的领导,不是直接指挥,也不是去讨论所有的行政事务,而是:“第一,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党员,首先是由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所组成的党组,必须服从党的统一领导。第二,党必须经常讨论和决定国家工作中的各种方针政策问题和重要的组织问题,国家机关中的党组必须负责在同党外人士完满合作的条件下,实现党所作出的这些决定。第三,党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研究国家机关工作的情况与问题,以便对国家工作提出正确的、切实的和具体的主张,或者根据实践及时地修正自己的主张,并且对于国家机关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10]144—155在建构“民主 —国家”的过程中,执政党与行政的关系是一组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元制的领导体制下,执政党与行政的关系能否正常运转关系到“民主—国家”建构能否顺利进行,八大在理论上对如何处理党政关系进行了规定,在理论上解决了党政关系的不协调问题。

综上所述,党的八大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社会主义的“民主—国家”规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党的政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被党长期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持久的政治动员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且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不但难以打破这种坚固的垄断,而且也很难从根本上节制领袖政治能量的扩张,一旦政治领袖的思想发生波动或观念发生改变,“民主—国家”的建构路径也就随即发生背离。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党的八大所确定的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行动路线图,很快就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彻底宣告了党的八大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探索的失败。

[1]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M].香港:香港牛津出版社,1992:112.

[2]黄辉祥.乡村博弈:国家整合的内在紧张——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常识性解释[J].东南学术,2008(3).

[3]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4).

[4]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1).

[5]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8(1).

[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N].人民日报,1956-09-15(1).

[7]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7).

[8]陈云.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N].人民日报,1956-09-21(2).

[9]毛泽东.关于设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J].党的文献,1991(3).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Democracy-State”During the 8th Chinese Commun ist Party National Congress——On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YUE Kui,et al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Theo ry of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holds that the modern state w ith two characteristics:nationality-state and democracy–state.the specific conditions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tate must take two steps:firstly comp 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national construction,and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cracy-National Construction.This task has fallen up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is text discussed the useful exp lo 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cracy-National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party’s leadership,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fo rm t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Under the Charisma of the party leaders,this exp lo ration failed w ith the full-blow n of the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8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ational Congress;National Construction;exp lo ration

K27

A

1000-2359(2010)06-0078-04

岳奎(1980—),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0-04-18

[责任编辑 孙景峰]

猜你喜欢
民主建构国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