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德莱塞小说

2010-04-11 14:17姚晓鸣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精神

姚晓鸣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德莱塞小说

姚晓鸣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生态批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关注的重点从荒野、牧场、农村转向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城市,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了对精神生态、价值生态的思考。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尝试在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内对德莱塞作品中所隐含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旨在对德莱塞的文学思想做出更为丰富的评判。

生态批评 ;德莱塞小说;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价值生态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等小说早已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在1930年代,瞿秋白曾经盛赞他的天才“像太白金星似地放射着无穷的光彩”。从我国研究德莱塞作品的现状来看,人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道德相对论、消费文化、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等方面。随着《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里程碑》、《环境的想象》等生态学理论著作的出版,人们将文学的研究视野扩展到了生态学领域,生态批评和生态批评学派开始走上文学评论的舞台。鲁枢元曾经指出:“文学艺术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对人类的生活,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生态学的视野,从人类精神活动的高度,重新审视文学艺术的特质、属性及价值应当是十分必要的。”[1]笔者以为,德莱塞对人们生存状态以及居住环境与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都曾做过深入的思考,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切入,或许更能使研究抵达作品的主旨。

生态批评论者认为:“‘生态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它承袭了自然文学的传统,但又有别于自然文学。生态批评旨在研究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力图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2]事实表明,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已超越了自然、荒野和农村,转向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城市。阅读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美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美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790年。经过美国第二次对英的战争,美国开始转向工业制造和贸易,到1900年,其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总产值,巨大的工业力量使美国从以乡村为主的农业国变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国,国内的文化价值取向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和文化急剧转型最直接的负面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激化,享乐腐败滋生,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行。这样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德莱塞小说文本的创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巨人》和《“天才”》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在苦苦追求物质享受并得到了满足,却没有获得精神慰藉。《美国悲剧》、《堡垒》、《斯多噶》等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苦苦找寻精神寄托。从结果来看,他们有的找到了心灵家园,有的却仍然无法辨清上帝在哪个方向。由此可以看到,对人文关怀理念与生命价值的诉求恰好是作者对人类生态问题现实思考的本真呈现。

现代社会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机制带来了大众化的消费现象。对商品、金钱的过分要求,身体欲望的过度泛滥,使人本身反而被商品所控制,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个体精神生态不断恶化,这就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异化问题。这在德莱塞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嘉莉妹妹》中的嘉莉、汉森,《珍妮姑娘》中的珍妮,《美国的悲剧》中的克莱德、罗伯塔,《“天才”》中的尤金等,都是那个时期美国普通民众的典型。他们都出身贫苦,但都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想——金钱梦、地位梦、家园梦、爱情梦等等。他们进入城市,向自己的梦想进军,但却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的梦想所吞噬,成为梦想的牺牲品。“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3]。就《嘉莉妹妹》的主人公嘉莉而言,她原本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姑娘,在生存焦虑和物质主义的诱惑中,她随波逐流,背离了贞洁、勤劳这些传统女性应该恪守的道德准则,不择手段地通过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品味和地位,蜕变为都市有钱男人包养的情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嘉莉渝越了社会传统道德,出卖人格与尊严,丧失了自己的本真,成为欲望的奴隶,她没有认识到独立的人格比奢侈的物质享受更可贵更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物质主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的价值观念,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在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物质所带来的生活的同时,也被‘重组’。”[4]问题的关键是,以物质为旨归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只能随着消费对象的频频更换带来一次次瞬间的感官满足与麻醉,离开了时尚就无从认识自己的真正需求,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不断地被符号化,生活价值观趋于感性与浅薄,最终造成心灵的缺失和厌倦,甚至带来生命意义的无根感和虚无性。嘉莉最终名利双收,达到了目的,而在精神上,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在物质上她可以算是个百万富翁,在精神上她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乞丐。

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人的存在不能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融,那么他就是一个‘他者’,他的人格结构便会有极大意义上的缺失和匮乏,精神世界便会是孤独寂寥的”[5]。由此可见,精神上的空虚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精神上的空虚意味着整个生命的毁灭。汉森是一个牲畜圈养场的清洁工,他的梦想是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但在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他丧失了自己作为正常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可以说,汉森扭曲的性格是工业社会中的独有现象。珍妮是一个勤劳、善良、纯洁、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美丽女性,她出身于一个普通人家庭。她只会爱,不会恨,她是爱与善良的化身——爱父母、爱兄弟姐妹,为了他们而任劳任怨。她的最大梦想就是能保护、照顾家人,能让家人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可是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之下,她的这些憧憬与向往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樊浩在《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一书中将“生态”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将哲学意义上的“生态”概念和“生态”智慧落实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形成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方法论。“‘价值生态’就是体现这种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的道德哲学概念”[6]。德莱塞的作品表现了现实的荒唐及堕落、人生的无助,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不但概括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也象征了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这些都是他对个人的价值生态思考的结果。在他的小说文本当中,他细致耐心地铺陈着一个个富丽堂皇的消费景观,勾画着一个个现代化特质的城市形态,然后让那些主人公们置身其中,从而让读者观察物质、欲望等在他们心灵上荡起的圈圈涟漪或者掀起的狂风巨浪。

19世纪末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流传的种种言论把美国吹嘘得犹如神话世界。德莱塞在思想上受过多种思潮的影响,因其人生哲学受斯宾塞“生物社会学”的启迪,故经常把后者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原理应用于市井生活,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严酷现实。他把人看做是本能、社会力量、经济因素和机遇的牺牲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这两部长篇小说就反映了德莱塞的这一思想。以后出版的其他长篇小说,如《欲望三部曲》、《“天才”》等则体现了德莱塞的道德观。作者曾经认为:生活作为一种追求,实质上是一种斗争,一种人在社会上为金钱财富、为社会地位、为满足私欲和享受的斗争。凡是符合人类本性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凡是违背人性,摧残人性的行为,便是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德莱塞“道德相对论”的主要观点。但是当作者步入中年尤其是老年以后,他就不再仅仅满足于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满足于表现“适者生存”的哲学道理,也不再仅仅满足于道德批判,“他在成年之后一直就在探索和追求精神上的启迪”[7]。他开始追求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追求混乱不堪的社会背后的玄妙和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

总之,通过对现代工具理性的怀疑,德莱塞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而在忧虑的背后则是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求,以及对人类生态和谐的深刻关怀。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2.

[2]赵增虎.生态批评视角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崇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9.

[4]卢翎.消费主义的都市文学想象——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5]韩霞.迷失的“自我”:希刺克里夫形象解读[M].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6]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7]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41.

I109.9

A

1000-2359(2010)06-0218-02

姚晓鸣(1971-),女,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研究。

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9CCJS-150)

2010-09-26

猜你喜欢
德莱塞嘉莉精神
复盘式婚姻
省时间的办法
虎虎生威见精神
省时间的办法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时间的办法
从《嘉莉妹妹》看女性的成长历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