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2010-04-12 11:44贾冰媚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素质

□贾冰媚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化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就业难问题,深入剖析就业难成因,提出有效解决就业难的方法和措施,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一是综合素质欠缺。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学历、经验、心态、专业技能、潜能和综合素质等七项选人因素中,88.89%的用人单位首选综合素质,可见企业用人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需要不断地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获得和提高。然而,大多数毕业生过分看重学科成绩以及学习知识能力的养成,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是被动参加,流于形式,或是表现不积极,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大学生,必须自觉地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只有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人才,才是企业所期盼和欢迎的。

二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用人单位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除了缺少工作经验、眼高手低、培养成本较高、过于看重薪酬等,最重要的一点是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差”。这与缺乏符合自身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非常肤浅,真正能做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据了解,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高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而且课程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职业生涯指导经验。有些毕业生对自己应聘职位的意向含糊不清,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知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不能从个人兴趣、性格匹配、综合能力、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评估和分析,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自己期望的行业和公司。因此产生了“盲目就业”。有的降低择业要求,甚至“零工资就业”,导致违反市场规律的恶性就业竞争;有的先就业后择业,结果频频跳槽,做了太多无谓的尝试,浪费了时间,同时也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三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这一因素仍然是当前就业的一大障碍。一方面体现在选择单位上。很多毕业生的目光还是停留在大型国企、外企及事业单位上,许多人热衷于报考国家公务员。过高的期望,在有限的就业岗位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有的毕业生离校一年了,依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体现在区域选择上,很多毕业生把择业范围圈定在珠三角、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以山西省大学毕业生为例,毕业生最愿意去的是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大城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总体来看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两家公司,给出相同的薪酬,很多学生还是会选择大城市的公司。但是,大城市不断攀高的生活成本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机会的稀释以及发展空间的挤压,使得一般高校毕业、单枪匹马的年轻人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有待于进一步理性化。

(二)来自学校的影响因素。一是专业设置供大于求。《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结果表明,失业量最多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普遍是招生人数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一些专业。其中,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这10个专业学生占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的36%左右。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这类被称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专业,几乎都是国内高校的“必设”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虽在国内不是最突出的,但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导致大学生失业的另一个原因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而是某些专业供大于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是课程结构内容不合理。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课程结构不科学,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大多数院校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设定太宽泛,不够明确具体,对应用性人才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对专业核心能力停留在理论化的水平,对学生要达到的基本素质、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带有主观控测。因而对课程的设置流于盲目。大量的必修课使学生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基本上没有要求,课程实效较差。这使得高校的课程结构普遍呈现出“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学科课程多,素质课程少”的现象。另外,课程内容偏旧,空洞无物、与实际脱节。特别是新设应用性工科专业,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教学中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进展,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

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创新。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的时间也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解释。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从就业指导方式上看,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政策宣传会”、“毕业生双选会”等,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乏对用人需求和求职意向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第一是更新就业观念,主动提高择业能力。大学生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把就业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只要觉得自己能去做,就可以选择这个职业,而不是把自己的求职范围定在一个小框架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片面追求对口,但求用有所长。认清就业形势,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把就业愿望与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才紧缺的岗位去。

第二是要从平时就重视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缩短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方面的差距。学校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以及寒暑假的进社区实践活动和短期岗位实习活动等等,都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倍珍惜。并且在活动中注意运用、吸取、分析、总结、反思和提高。不仅要重视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在牢固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争取广泛学习 和涉猎其他学科,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意识,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有意识地提升情商,提高自己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对于行业、职业和用人单位一无所知的“盲目应聘”,是不可能获得很高的成功率的。可以近距离接触,深入单位,做用人单位的实习生,通过实习来了解单位的组织结构、文化建设、员工精神面貌、培训、发展机会等;也可以远距离判断,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企业的相关报道和新闻来了解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运营情况等;还可以运用各种人脉关系,包括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用人单位的某些员工,来了解用人单位。对于这些信息,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比对,以认清自己的就业优势和不足,有目标地及时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调整、改进和提高。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加清晰和准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高校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高校不仅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还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更广泛的就业途径。

一是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剔除陈旧的、落后的、就业率低的专业。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深入调查和研究产业、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尝试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优”。

二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用人单位一起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根据岗位核心技术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用人机制,聘请相关专业方面的技术专家、企业精英做兼职讲师,创造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的新途径。

三是要将职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从大一新生入手直到大学毕业,乃至延续到毕业后的几年,给予全程化的职业指导。通过专业教育和前景介绍,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逐步全面深入地进行了解,协助大学生对行业和专业前景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科学的专业测评软件,开展职业测评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合理定位,建立起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朋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9).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素质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