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基及实现路径

2010-04-12 14:55郑华领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郑华领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探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基及实现路径

郑华领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从中我们找寻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基; 实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基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提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它“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而应当理解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2]120。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理论主旨和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立场与理论主旨表明,打碎各种枷锁、摆脱一切羁绊、追求自由发展、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应是一切社会皆不可放弃、贯穿一切制度改造的刚性价值原则,也是社会发展必须恪守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人类,即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以整个人类的利益为本的。

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时间顺序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早期著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地”。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他(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3]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也就意味着以两部著作为标志,科学地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那到底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辩证观的理论范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这四个层次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330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24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

马克思说,“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5]61“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33“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却偏废了其他各方面。”[1]223现在,我们的中国,已实现“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6]。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机会和较好的环境,去求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果人人都能珍惜并争取国家提供的外部条件,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人民的能力就会大为提高,国家的进步也会更显著。

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295,“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所以,“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296。

第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8]225,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8]458个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自主性。这是对依赖性、依附性的扬弃,对奴役性的否定。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主体的活动称之为“自主活动”,认为“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5]29。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自主性意味着“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的主人——自由的人”[4]760。第二是独特性。这强调的是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取代性,体现完全的唯一性。个性只有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才能使个体自我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有了独特性,才有世界的纷繁复杂,才能激发更多更美的发明创造。个性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要条件,没有个性发展就泯灭了创造性,因此素为马恩所重。

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气质、行为特点等。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每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和和谐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状态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273。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

第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活动的动力和目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定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此外,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并且应当是充分的。马克思主张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工具、有限的发展而言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如果没有实现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很难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这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找到了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分阶段的、渐进式的过程。“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是这样说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332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就想一蹴而就地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不会产生消极等待的负面影响,反而还会激发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获取发展机遇,提高自己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点明学说的主旨的同时,还科学地阐明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在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同时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是人们有机会从事文化娱乐、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等有益活动,挖掘和培养多方面的情趣、爱好及能力,使人不仅在物质关系而且在精神关系上愈益丰富。

第二,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才能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使劳动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

第三,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是提供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提供人们的素质、摆脱旧式分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

第四,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产品的生产可以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人逐渐形成对自身区别于他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的自觉,也是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促进物质生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8]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A 8

A

1672-6219(2010)增刊-0004-03

2010-09-30

郑华领(1987-),女,山东济宁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