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0-04-12 14:55
关键词:教育者关怀人文

赵 蕾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江苏徐州 22100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探析

赵 蕾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江苏徐州 221006)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又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提升、思想进步、人格完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接受人文关怀的水平,关系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乃至民族精神的传承。基于此,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外界给予人文关怀,以帮助他们正确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然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脱离人的主体性作用,照本宣科、疲于应付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应有的思想道德规范作用和政治信仰的提升作用,这种影响甚至可以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效能。另一方面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以学生为本,探索一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负面影响

第一,忽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底蕴。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学历层次,而忽视其文化品位,道德情操;或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认识不深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形式,是口号,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与此有关的宣讲者,而忽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且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和互动关系。这些都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底蕴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思想。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兴趣和意愿,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忽视甚至扼杀了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的个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学生只能变成被动的承受者。还有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则重视不够。因而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忽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枯燥乏味。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创新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引导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外的沟通交流及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一些丰富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实践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宁可被用作一些专业课程的教育,而不被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这使思想政治教育难免流于形式、枯燥乏味。

第四,忽视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增强,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浮燥、压抑、空虚等思想问题,迷失了生活的意义和航向,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正确引导。而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学生这种实际需要,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更有甚者,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一成不变的既成理论或相关法则,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既有理论条款告知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用国家、集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大概念,忽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情感、实践能力、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等人文关怀层面的内容,难免避重就轻,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尊重人、关心人”这一人本思想,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第一,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为依托,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一是教育者提高人文素养应既“修身”又“养德”,在教育过程中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只有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才能真正丰富起来,理想信念、价值信仰才能牢固确立起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切实增强。

二是构建和谐校园与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互为因果。一方面,大学生是需要被尊重、理解、关爱、肯定和提供价值实现机会的主体,教育者只有通过提升思想素养、提高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德、促进心理和谐、实现价值需要、维护权益实现,才能化解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使教育者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积极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文气息,从而使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以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为核心,构建合理的人文关怀体系。

一是必须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明确他们的所思所想,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大学生的心坎里。要深入学生、广泛开展调查,充分了解不同个性、不同需要的学生的思想实际。注意掌握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活动检验等方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从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诚、谦虚的姿态主动拉近师生距离;注意对掌握的思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保留真实、可靠、有效的思想信息,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是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大学生的主导需要,也是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前提。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大致可概括为物质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的主导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会因个体缺乏感的不同而凸现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深入学生实际,把握好大学生充满差异的主导性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关怀,激发其成才动机、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以多种教育方式为载体,构建活泼有效的育人环境。

一是在教学方面,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采取试卷考评与鉴定评语相结合,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着力于开辟多样化的场所,构筑宽阔的社会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政策宣讲活动,送知识下乡活动,红色旅游考察、民族企业考察等;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国防教育等在内的一整套教育,以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三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教育优势,落实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贴合得更加紧密,使教育方法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第四,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为主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一是要结合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拓展人文关怀内容体系: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旨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等与时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点,拓展心理健康与调适。

二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讲透大道理,讲深小道理,激发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和自身,辩证地看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三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必须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论、人的本质理论、需要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要素相互作用的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文体活动、日常生活等之中,从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伦理情操,提高大学生精神品位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关注人文、实践人文的立体平台。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从关心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到引导大学生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1] 王传旭.培养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3(4).

[2] 闫 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 姜长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 王义遒.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G 711

A

1672-6219(2010)增刊-0015-02

2010-09-20

赵 蕾(1979-),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助教,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者关怀人文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