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04-12 14:55刘新华
关键词:中华民族政治传统

刘新华

(三峡大学党(校办),湖北宜昌 4430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新华

(三峡大学党(校办),湖北宜昌 44300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其文化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无可比拟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本文在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之后,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改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选择,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古为今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优秀;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各种需要,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文化、思想、物质等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事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加入了WTO等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在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也不断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贯彻了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它往往持久而强烈,使人一往情深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倍加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愿意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倾注毕生心血[2]。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开设,特别是我国建国六十年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都是由值得我们民族乃至全世界引以为豪的哲学家创造的,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朱熹、王夫之等。把他们的观点放在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里,与西方的类似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性,走在了西方历史文明的前头。例如管仲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把他和西方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原则”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虽然提出了同一问题,但是管仲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思想要比泰勒斯早一个多世纪。再如将老子辩证法思想和赫拉克里拉特作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老子应当获得“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的称号,而不是赫拉克里拉特[2]。看到这样一个个的比较,不能不让我们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心生崇敬。所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和道德品质,学会做人。

《论语》最核心的精神归结为一句话,便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阐述了怎样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继承儒家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道德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许多关于修身的理论和知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历来备受人们推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和包容精神深受大家提倡。所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对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对于大学生来说,现代高校教师不仅仅扮演课堂教育者的角色,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担负起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任务,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提供服务。

第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目的。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学习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二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内容。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同时要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快,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形成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为了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学生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很多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如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强调“为而不争”,为人处事要平和、宽容、自然。这些思想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为人处事、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方法论的学习有利于使大学生学习到很多适用的方法,而非结论。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鉴别是非等各方面的能力,“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大学生将学习到的方法论应用到学习生活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第四,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只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一小段,但是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将其中积极的内容传承了下来,保护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会出现断代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备了极佳的物质载体,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文化多元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为社会所共识和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同时削弱乃至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条件下,一方面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取更大的国际利益,从各个方面日益加强对别国的干涉和渗透,将自己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其他的国家,对别国实行各方面的控制和管束。而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外来干涉必然与本位文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另一方面,外来干涉也给本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思想更为自由,这也给本国在思想上有了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特征发生的改变和网络世界的发达,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特征和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个性和自由,他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追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要找到不同于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充分及时拓展自己知识的领域、扩大信息收集的来源和掌握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网络信息,捕捉受教育者关心的重点问题,架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渠道和桥梁。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容忽视的冲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国魂、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一面旗帜[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国家的疆域和界线。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内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同时还向其他国家兜售自己国家的民主等等,造成了其他国家思想上面的混乱。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主体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现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更加广泛和自由,已经与以往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二者有时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价值观,而且往往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以往的那种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可能固定一成不变地执行以往的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必须要与时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紧扣时代的脉搏。只用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选择

第一,构建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立体系统。

首先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功能,加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或选修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加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是定期邀请“国学”名师、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解读经典著作,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课外学习和研究。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论坛,学习、研究及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在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影响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通“国学”网站,开辟“国学论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智者,才智”。儒家伦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即所谓“言智者必及事”、“待物为智”。智的最高境界为大智,即洞悉万物,高瞻远瞩[6]。教育者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需要大智。大智必经修炼而得,即先“正心、诚意、修身”。教育者需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包括知识修炼、理念修炼、意志修炼、组织修炼等。在追求大智的同时,实现大德。事实证明,大智和大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现代青年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和后盾。

第三,改善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紧扣时代的脉搏。

首先,要让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应该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课程范围应包括古代哲学、道德、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以弘扬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发扬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为重要内容。应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全面,较系统,较深刻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要把握方向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四有”新人;二要把握评判继承原则,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其次,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流于形式,应教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应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为原料,主动适应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有活力的新型文化。正如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所说:“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她还告诫我国年轻人:“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大学生在学习文化中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之,我们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使当代大学生从古老文明的薰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进而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奉献自己的青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的蓬勃发展,“于丹现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有信心能够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以其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1] 陈慧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9).

[2] 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3] 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动态,2004(6).

[4] 赵金元,饶清翠.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云南社会科学,学习十六大精神理论专辑.

[5] 乔永忠,葛雅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探索,2004(6).

[6] 贾秀兰.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D 648.2

A

1672-6219(2010)增刊-0010-03

2010-10-25

刘新华(1974-),男,湖南攸县人,三峡大学党(校办),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政治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