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的制度

2010-05-26 01:44杨雪冬
决策 2010年8期
关键词:公共品普通人政府部门

杨雪冬

评价制度的质量,有多种标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可亲近性”。一方面制度能够给普通人提供可以普遍获得的公共品,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各类公共组织容易被普通人接近、了解。简单地说,普通人和制度、组织之间没有人为的隔阂,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制度、组织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之物。

遗憾的是,这种对制度“可亲近性”的期待一再被现实证明是那么的书呆子气。最近亲历的两件事情颇能说明这点,都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关。

一件是,北京大学的一个读理科的研究生,对于我国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行非常感兴趣,想通过介绍,找家单位在暑假期间实习。他来自湖南农村,想通过在中央或北京市的机关实习,增长才干。这些年,由于工作关系,和许多政府机构有所接触,所以我随口应允下来。这位北大学生在电子邮件中列举了一些他想实习的部门,都是带“中央”,或“国务院”字头的。我回信说这些部门可能要求高,很难接受实习生,让他把层次再降低些。他回信说可以去北京市政府机构。我问了几家熟悉些的,答复是现在没有关于实习的规定,无法接受。接着又把层次降低到区级,找了几家,也被婉言拒绝。最后,我只好尴尬地回复他说,再找机会吧。

另一件是一个中学生的暑期实习。我同事的孩子上高中,这个孩子很有社会关怀意识,想针对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做一个调查。正巧我的一位同事和单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有些交往,所以就把她介绍到区民政局。接下来的官僚程序可能大家都能想象到。区民政局把这位高中生推到街道民政科,街道民政科又把她推到了下属的养老机构。结果,她去养老机构一问,回答是我们这里没有居家养老,只有老人院。看来,她原来设计的调查题目完全派不上用场。在高温的北京,这个中学生奔波在不同的机构间,汗流浃背,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感慨。

在许多国家,假期开放政府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已经成为惯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取向,自主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通过实习,这些有志于公共服务的青年学子不仅了解了政府部门的运作规程,检验了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也成为这些部门的对外宣传使者和潜在的招录对象,起到了促进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拉近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的大学和中学也日益重视学生实习,将其作为学生认识国情,提高社会能力乃至增加就业选择的重要机制。然而,实习机会的获得或者需要依靠学校安排,或者要靠熟人介绍,全无制度性规定。年轻人了解政府、参与公共服务的权利被层层的官僚程序消解掉了,绷着脸的公共权力把他们挡在了高墙之外。

从这两件社会实践的小事,再联想到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办公大楼越盖越恢弘,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围墙越来越森嚴,你不得不感慨建设真正的开放政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下,我们亟需许多具体细微的制度设计和落实措施,这样才能让政府走出密封的玻璃盒子,从一个陈列品,变成让普通人伸手可及,举步可入的公共品。

猜你喜欢
公共品普通人政府部门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公共品提供与税收遵从的关系探讨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农业税取消背景下乡镇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职能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