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及探索

2010-08-03 06:25梁瑞仪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师范生

梁瑞仪

摘 要:信息化教育能力是当前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营造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信息化教育素质教师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信息社会对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入手,分析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师范生;能力培养;教学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07-05

一、 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我国自1999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做了明确的说明和任务界定,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育能力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信息化人才成长的必要手段,通过营造必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此,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学环境建设应以教育技术理论为导向,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支持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的一个过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一文中提出,教学人员应具备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应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应用创新能力。[1]教学环境是与教学相关的、影响教学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2]为迎合当前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要求,教学环境建设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物质环境建设上,加大教育技术及与课程整合的内容比重。如在课堂教学设备上,扩充和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与环境;实验室建设上,增加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验项目及实验设备;教学资源上,补充和加强信息技术媒体应用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素材和课程建设。

(2)非物质环境建设上,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实施之前,从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角度,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及利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2.教学环境建设应以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的,定义指出信息素养是人们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工具或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3]随后,随着对信息素养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化,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重新界定,概括来讲主要是指人们应用信息的意识及对信息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的技术与能力。20世纪后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已成为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师范生如何在未来的教师行业中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首先就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的使用与控制能力,并将其所掌握的信息素养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环境建设注重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适时考虑的问题,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应成为当前师范生开展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师范生从各种基于网络的学习中总结出学习技巧并向学生传授的技能,也成为当前师范生教学环境建设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教学环境建设应为师范生专业发展服务,培养师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

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会议”中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由欧洲终身学习协会为终身学习作了如下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应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1] 可见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得以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能力之一,师范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其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很大帮助。为此,师范生培养应注意营造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建设应为师范生提供自我导向的个别化学习环境,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终身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学策略中应关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基于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的内容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其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5] 为此,营造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当前高校师范生培养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下面以广州大学为例,全面阐述适应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

1.面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完成,但36~54学时的一门公共课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情形下,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质量、构建灵活全面的课程体系是突破此瓶颈的途径之一。

(1)建立强化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

教师具备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是信息化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本着信息社会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切实要求,2006年,我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做了全面优化与调整,课程内容从原来偏重于理论向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强调了师范生教学素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育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并在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内容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教育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素材获取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应用和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等逻辑连贯的5个知识内容模块,教学过程强调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融合,以期能培养出熟练应用教育技术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育的现代教师。

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育的意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创新,整门课程基本围绕着实践能力培养的6个连贯专题内容,以任务驱动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典型操作示范、案例分析、项目任务完成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网络学习过程中协作互助、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掌握,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掌握。

(2)设置提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辅修专业

当前教学,很多教师无法将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整合,主要源于学科师范专业教学与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分离,很多学科教师精通学科教学法,但对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从而导致教育技术无法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主辅修专业是当前高校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2008年开始,广州大学在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中实行第二专业教育,教育技术第二专业的开设,为培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教师创造了条件。在参考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普通师范生认知基础的前提下,教育技术第二专业对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内容涉及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系统、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制作、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等内容,其他学科的师范生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选修,这为其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开展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3)开设拓展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选修课程

公选课是高校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通过面向师范生开展教育技术类的公选课程,可以有效缓解必修课程学时数不足、教学深度不够的现状。我校通过向师范生开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Macromedia Director课件制作》、《Premiere影视编辑与制作》、《3DX MAX影视动画制作》、《Photoshop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Flash动画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入门》、《动态网页制作技术》、《Web 2.0网页制作》、《摄影》等通识类课程,拓宽学生教育技术知识深度,提升其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在面向师范生开展此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上还强调了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思想及理论的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教学作品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鼓励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并以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作品的完成质量作为学生最终考核标准。

2.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室环境建设

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其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为师范生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机会,提高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教学应用能力,是为师范生日后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有效整合的先决条件。为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先后创建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实验室、数字音频系统实验室、数字摄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应用实验室等,并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学校根据全校师范生的人数比例,为实验室添置了数码照相机100多台、数码摄像机25台、数字音频采编系统12套、扫描仪20余部、非线性采编系统12部等,实验教学授课,设备与学生比例基本保证5人/套;《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验项目也由原来的3个扩充为数字摄像机的使用、数字编辑系统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6个专题项目,实验学时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18学时,从硬件环境和实验教学环境上为师范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3.支持师范生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曾提出:“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将被淘汰。”[6] 如今20年已过,网络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是否具备在网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已成为当今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培养师范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利用网络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具备实施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新时代教师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校为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于2008年创建了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法》、《心理学基础》等教育技术类12门课程和普通教育类10门课程建设为学校网络课程,其中全校公共课3门,通识类选修课5门,双语课1门,精品网络课程2门。课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基于资源的引领式在线学习、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基于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基于网络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小组协作实验教学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学习过程中提倡教师通过QQ群、E-mail、课程网站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论坛进行在线辅导与答疑;利用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机制及适当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专题讨论和项目协作、发表学习感言和进行学习反思等;学习评价强调面向过程的评价体系和作品项目的完成质量,采用了论坛发帖统计、在线学习时间统计、回帖质量、在线作业与测验、项目作品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定性定量评价手段统计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4.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师范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环境建设

以教促研、以科研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对于高校教师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探索新型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信息化人才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自2002年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来,具备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教师培养一直是教育行业的研究热点,学校通过经费支持、政策导向等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与信息化教育相关的教研与科研活动,自2005年以来,教师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研课题9项、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29篇,主要针对的内容有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绩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精品课程建设、基于网络的混合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在线学习、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及自主学习、Web 2.0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的创建等,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师范生培养创建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5.激发师范生创新思维及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应用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恩格斯提出人的主观意识主要来源于人的实践行为,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这个前提,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思维且实践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校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及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前提,开展了学校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校园活动,大赛鼓励团队合作,作品强调主题和内容的创新,课件制作强调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作品的评审成员由学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学院、教务处及外请影视专家等组成,并从主题、创意、美学、技术、人气、理论应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在历届大赛中,师范生获奖比例在40%以上,且在大赛的组织与策划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几届活动的主办与参与,师范生不仅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综合能力的应用,而且对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硬环境建设力度不够,更新滞后

(1)实验设备陈旧,故障率高,更新缓慢

完善的实验环境是有效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上,我校对实验室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但为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共享力度,实验室不单对师范生开放,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非师范生全面开放,设备使用率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有些实验室,比如说网络教学系统应用和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实验室,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学校将多媒体及计算机课室淘汰的设备进行重新整合,用于组建实验室,导致实验设备老化加快、故障频发、维修无法及时跟进等问题,实验设备采购存在管理制度不够灵活、资金滞后、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用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在保证合理使用率的情况下,建设面向师范生的、具有更强针对性的专用实验室,实验设备的性能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第二,完善实验室维护管理制度,制订设备故障应急措施和管理维护激励政策,提高设备的维护质量和效率;第三,优化实验设备采购制度,简化采购手续,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缩短设备更新周期。

(2)网络教学环境功能不够完善,硬件建设滞后,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虽然学校大力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但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却存在学生作业评语字数限制太死、学生作业上传不顺畅、课程论坛分组功能不强、网络课程导航不清晰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校园网建设因投入和前瞻性不够,带宽不高,网络教学运行不流畅,学生终端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影响网络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第一,组建网络课程维护更新教师团队或与网络平台开发公司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及时更新完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功能;第二,加大校园网的建设投资力度,提高校园网覆盖面、运行带宽和稳定性,在课室、图书馆及校园公共场所增加教学终端和学生学习终端,扩大网络教学和学习机会;第三,学校购买通用性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并督促相关教师及教辅人员丰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软环境建设意识不足,教育信息化难以深入开展

(1)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薄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基本都有应用网络的意识与习惯,但却不懂得抓住网络学习主动权,很多学生网络化学习意识薄弱,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漫无目的的网络浏览和无意义的网络交流上;对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认识不足,无法有针对性地选修合适的课程和专业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学习质量,我们可通过开展诸如网络化学习的意义、网络化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应用价值、学科教学与技术整合的过程与方法、教育技术类课程选修导航等课外学习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开展网络化学习,优化学生的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在教室、图书馆、食堂、校园公共场所等张贴网络化学习及教育技术的宣传海报,组织网络化学习和教育技术学习社团,通过营造信息化学习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缺乏

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教育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如今学校在硬件上加强了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力度,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和开展网络教学无所适从,很多教师创建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却不懂有效组织教学过程,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引导意识和力度不够,导致信息化教育质量不高。

加强教师培训、营造信息化教育氛围、制订政策进行激励与引导,是改善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现状的有效途径。学校可通过人事处、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等部门,向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及网络教学能力应用的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讲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教学能力评比等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网络教学能力作为其教学质量的评估内容之一,并与教师的评优、人才发展规划和职称评定挂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自我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Z].

[2]韩晓玲,李志文,段峰.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环境[J].中国成人教育,2002,(10):48.

[3]P.Zurkowski.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S].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4]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10.

[5]王秀娟,马秀峰.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教师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4,(9):42.

[6](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微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