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关系

2010-08-15 00:46张鼎良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苏俄共产党宣言国情

张鼎良

(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共产党宣言》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关系

张鼎良

(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指导世界工人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世界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理论指南。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结合苏俄具体国情而制订的正确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共产党宣言》 新经济政策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指导着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地发展壮大,“《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布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1](P243-244)。新经济政策是在《宣言》理论指导下所制订的正确政策。

一、《共产党宣言》包涵的基本原理

《宣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工人运动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一是人类社会结构及社会运动规律原理。“《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共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p232)《宣言》阐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只有推翻一切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p250)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是“两个必然”的原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p263)“《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5](p23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的深刻认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对人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不可克服,必然会严重阻碍人类历史的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建者。

四是共产主义基本特征原理。“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6](p265)私有制是一切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要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斗争,就要消灭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即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五是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p273)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以后,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不断加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二、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宣言》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在俄国变成了现实,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权,代表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并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但苏维埃新政权很快遭到以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同时国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也发动的武装叛乱。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战争结束后,苏俄国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经济上的困难导致政治上的混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克服经济困难,1921年3月,俄共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收制》的决议,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只有一部分以实物的形式,即以粮食税的方式向国家交纳。1921年3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收制》的法令,规定农民在交纳完粮食税后,余粮等农产品由自己处理,可以到市场交换所需要的物品,在通常情况下,粮食税数额为余粮征收制的一半左右。1922年,苏俄政府还颁布了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法令。1923年以后,又用货币税代替了实物税。这些措施调动了当时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那些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同时规定了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1921年7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租借条例》,将部分国有中小企业租给本国公民、合作社、劳动组合和股份公司经营。租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政府的法令,按时交纳租金,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给国家。苏维埃政府还颁布了《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条例》,允许私人恢复和开办小型的不超过20名雇员的私营企业。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工业恢复发展迅速,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

第三,商业方面。废除了国家凭证供应的免费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实行在国家计划领导下的自由贸易制。1921年3月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的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农业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从1921年夏起,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开始盛行起来,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产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了国内的自由贸易,但在外贸方面仍然实行国家垄断制。随着商业的发展,供应的改善,经济活跃,从而缓解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

第四,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苏维埃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多层次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政府还废除了平均主义的工资实物分配制,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支付报酬的办法。合作社从人民委员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纳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乡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承租中小企业和作坊。

三、《共产党宣言》与新经济政策的关系及其启示

第一,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是《宣言》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宣言》对世界工人阶级运动的指导,必须与各国工人运动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布尔什维克党能够及时地制订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因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熟悉掌握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苏俄的具体实际采取适合形势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当时的苏俄急需解决的是工农的生计问题,是社会的稳定问题,是如何巩固工农联盟的问题,不是急需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苏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观念还很淡薄,说明不具备《宣言》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因此,列宁既坚持《宣言》的科学原理,又立足当时的具体国情,当机立断,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当时非常尖锐的工农矛盾,调动了工农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共产党人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宣言》基本理论,必然对共产主义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很多领导人虽然在《宣言》理论的指导下,夺得了政权,但对《宣言》基本理论的实质缺乏正确认识,多数人把“消灭私有制”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当作《宣言》理论的精髓。他们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就可以很快地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苏俄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苏俄直接走上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过分地强调了《宣言》中关于实现“消灭私有制”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理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消灭私有制”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犯了急于求成严重错误,并且导致当时农民对生产毫不关心,甚至农民发动暴动反抗苏维埃政府的严重事件;工人同样也因为工厂倒闭而无法生存,不是罢工就是流向农村,工人的力量严重削弱。由此可知,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本国国情,从来不能取得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苏俄人民反对国内外敌人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束缚了苏俄社会的发展,并且激发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矛盾,但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无视当时的具体国情,只是盲目地、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宣言》的理论,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当时的苏俄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因此导致社会的动荡,出现苏俄共产党的执政危机。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逝世后,由于当时党内很多人没有能很好地理解其精髓,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而不是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不顾苏俄社会的具体国情,斯大林很快废除新经济政策。所有这些表明,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制订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本国的社会发展。

第四,《宣言》的基本原则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被证明是不朽的,其真正的活力在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共产党人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十月革命的胜利把《宣言》理论变为现实,证明《宣言》是工人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的,而《宣言》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最先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由此可见,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获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列宁所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同样是针对当时苏俄经济文化落后、各种矛盾尖锐的具体国情所采取的一项正确的政策,是对《宣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新经济政策表明了,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有无限的生机,才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1][2][3][4][5][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介绍:张鼎良(1972——),博士研究生,贵阳学院纪委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苏俄共产党宣言国情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漫画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