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之新探

2010-08-15 00:46孙佳乐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孙佳乐

(护漕港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31)

高效课堂教学之新探

孙佳乐

(护漕港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31)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影响,因此要想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就要从这两方面共同努力。从学生方面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新的学习方法。从教师方面讲,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启迪作用,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虑问题时,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只有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调整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

课堂教学 高效 主体性

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已经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实践使我对教学中许多问题特别是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有了许多新的体会。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常用的教学形式,它实施的好坏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掌握,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最大限度的传授学生知识就成为教师最应思考也是最紧迫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讲。第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倡导已经并不新鲜,然而之所以仍然有人不断的提出来,也可以说明,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地位始终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或者说没有很好的确立起来。由于我是新教师,短时间内经历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因此对确立学生教学中主体性地位这点深有感触。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看到许多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传输性”教学,甚至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都解决了,并把它们“嚼”碎了来“喂”我们,这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丝毫兴趣和挑战,学习变得枯燥无比,时间长了也就越来越不爱学习。这些突出教师地位与权威、让某些教师为之自豪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其实很小,相反地,还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下降。除此之外,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积影响,比如学生的反抗意识以及之前提及的厌学情绪。作为学生,他们除了逆来顺受以外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反抗教师的控制,甚至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你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偏做什么”的想法来公开与教师对抗。学生这么做主要因为教师对学生控制过严,主导了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学生时时刻刻感觉生活在教师的高压和监督之下,不能有一点自主和想法。有了这样的心理负担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教师的抵触,甚至还出现抵触过激的现象。

鉴于这些情况,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放开手,放手让学生们去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去探究问题,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包括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核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这群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真正参与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加高效和顺畅。当然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放权”也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自主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伯乐”。

第二,建立新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还应该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涉及三方面内容,从动机与态度上讲,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自主学习;从教学方式偏好上讲由接受到探究;从社会环境偏好上讲由个人(单独)到同伴(合作)即合作学习。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会针对新课的内容布置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按难易分多个层次,讲授新课的时候,再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这些学习小组自愿选择题目,小组学习之后,由全班集体来讨论这些问题及学习小组提供的问题分析。这种教学安排,可以改变学生以往从教师那里被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坚持下去,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逐渐变成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对课本有深入的了解,因为要研究教师布置的问题,所以他们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教材可以有熟练的掌握,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专研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加强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第一,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教师,课堂教学就不能开展,更谈不上高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和职责的确立有利于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启迪作用,而不是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同时,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情况,随时调整与学生沟通的侧重点、进度和节奏。在这一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顾自己讲课,按照课前备课教案中的准备把要讲的知识点原封不动“搬”到课堂上,只要完成“搬运”就算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根本谈不上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谈不上要关注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存在的疑问以及这些疑问如何去解决,这样的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这种死水般的课堂上逐渐麻木,失去创造性,失去能动性。

除了教师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之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现阶段,来自于家庭、社会对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有许多不满,特别是对教师剥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上,然而,除了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外,教师对于很多问题也无能为力,教师只能决定“怎么教”,却无权决定“教什么”,对于教学内容上引起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厌倦和反感,教师也很无奈。不仅如此,虽然身为教师,但仍然要被许多规章制度所约束,再加上对于教师的量化考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在的初中、高中以升学为己任,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也都在升学率、高成绩上一较高下,教师也就不得不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分数,这样教学过程很可能沦为学生分数提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性,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没有创新,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因此,尽管教师对很多教学问题表示无奈,但教师仍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确立,这种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校来说是被动的,对于学生来说却应是积极主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把握好这个“度”,教师既要受教材、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又要调整这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开展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运用讲授法,甚至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都很少,还有的教师倒是放任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却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把课堂变成了自习课。这两种极端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可以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以及练习法等相结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表达优势,比如演示法最直观,讨论法可以让学生参与思考,讲授法使教学思路更清晰……这些教学方法交叉运用,既能够使教师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充分展现,还能够改变学生的常规思维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会犯很多错误,有时候即使为他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他们仍然不能对知识点完全领会,下次还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犯错。这时候有的教师就会表现的很急躁,觉得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懂呢?为什么学生还会犯错呢?教师情绪激动时语言上会失去控制,有时候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人的认知水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与个体经验有关,也与个体现在掌握的知识结构有关,还与个体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一再的讲解学生仍然不懂,那么就要考虑一个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问题,教师的讲解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的,觉得学生也该这样思考问题,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学生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正向的,可能是逆向的,也可能是发散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他的思维可能究在一个地方不肯出来,从而影响了他对某个知识的整体认识,那么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找出使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从出现问题的那一点开始慢慢为学生讲解和梳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在出现任何状况时都不要只专注于愤怒、苦恼,而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本身,并且针对出状况的学生找对正确的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进步,教师和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和主体,才能使课堂生动且具有灵性,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因素共同左右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生活,才有真正的灵性。”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第9期.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