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所蕴涵的政治思想浅探

2010-08-15 00:46邵志叶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周易政治

邵志叶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周易》所蕴涵的政治思想浅探

邵志叶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周易》是古代中国的一本奇书,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古以来,研究《周易》者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学说纷繁芜杂,然而涉及政治思想的不多。本文则通过解读《周易》的政治思想,认为在《周易》庞杂的政治思想中,以天人关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天人感应”思想,曾很长时间在统治思想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其实质,就是愚民思想。

《周易》政治思想天人关系“天人感应”

《周易》是一本奇书,甚至被称为“天书”(1)。它虽以象数、义理为主,但也像先秦的众多典籍一样,包罗万象,杂收诸如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内容。本文仅就《周易》政治思想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一、绪论

(一)《周易》的性质与政治思想

说《周易》既是一本占卜书,也是一本哲学书,大概并不会有多大争议。正如李镜池先生所说:“说《易经》是占筮书,并不是说《易经》没有哲学思想。古人占卜虽是迷信,但‘卜以决疑’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发生问题,才去占卜。”(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摆脱迷信的束缚,加之孔子等思想家们对于《周易》哲理的不断阐述,所以从这个时候起,在政治上,《周易》的占卜功能慢慢弱化,哲学意味逐渐占主要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精深但又驳杂,其表现之一是哲学与政治的分野并不明显。其实从中国古代的典籍看,其内容往往囊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要研究《周易》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界定什么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泽华先生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说:“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如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然、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3)具体说来,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都可以算作政治思想的范围。

(二)“天人感应”思想

“天”,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范畴之一。“天”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圣与崇高的存在,“天命”也即天道流行的法则,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在“万物有灵”思想的指导下,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跟“天”有关。

在上古,最能感受到天意的就是那些“巫史”,他们在国家机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吕振羽先生曾指出:“巫教僧侣权威在殷代的政治上,简直能左右‘王室’;巫教的阿衡,简直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者。帝王除军权外,无异是他们所运用的工具。”他们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权力,“不只由于他们掌握知识的特权,且由于所谓‘神权政治’时代,‘神意’具有最高的支配力。而僧侣手中的‘神意’在政治上之最主要表现方式,则为贞卜”(4)。

但周人代商后,天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们虽然仍崇奉天,但不再绝对的迷信天了。在《周易》、《尚书》等典籍中,天的地位固然特别强调,但是人与天并非截然两分,彼此对峙。《礼记·礼运》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因而人性的规则(人道)与宇宙的秩序(天道)应当是两相契合的。

中国古人在跨入文明门槛后,将初民的“观物取象”朝精深微妙发展,形成一种特有的“直观取象”的思维模式。《周易·系辞传》中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对《周易》思维演绎模式的一种解释,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天”的崇拜与景仰,体现了“天”对于人事启示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说,《周易》的形成,即是早期人们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而《周易》的政治思想,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在天人关系方面,或即后人所说的“天人感应”。

二、《周易》的“天人感应”思想

中国人在天道”与“人文”彼此契合的宇宙——人生观(5)指导下,认为上天的启示与人世间的事情是对应的。正如古希腊的人们相信神谕,中国人信“天”,于是各种各样揣摩天意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周易》的那个时代,除了龟卜、占筮之外,还有星占、梦占、五行占等。《周易》是一本卜筮“参考书”,以占筮为主,同时也兼收其它卜筮的结果。可以说,《周易》这本书的出现,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最好注脚。

从周易这本书的产生来说,固然是因为人们想通过种种方式来与上天对话,以期求得上天的庇佑,但从《周易》的编纂来说,也可以约略窥见《周易》编者的一些思想。

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认为《周易》不仅仅是编纂,不仅仅汇编资料,而且是出于编者的匠心编著。既是编者有意识地组织编排,也就富有他的哲学意义和艺术性。在编著的过程中,《周易》既反映了周人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历史现实,而且又发挥了编著者相当进步的哲学思想。(6)这里面的哲学思想,就包括“天人感应”。

在《周易》一书中,“天人感应”的思想随处可见。大略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类:

第一类:以天象作为人事更改的依据。例如《乾卦》:“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根据李镜池先生解释,乾卦中的“龙”当指“龙星”(7)。龙星的出现,有利有不利:初九潜龙、上九亢龙,不利;九二在田、九五在天,利。这就是一种天人感应思想。编者认为,人的行为反映到天地神灵,天地神灵给人以象示,然后人根据这些“象”来占,从中得到启示,以避凶趋吉,改邪归正。

第二类:人间的动植物和器物的征兆。这可以说是《周易》中有关“天人感应”最多的表现。例如《鼎卦》:“鼎:元吉,亨。”爻辞说:“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从鼎的种种变化出发,来预测人间的吉凶。还有《渐卦》,卦辞说:“渐:女归吉,利贞。”爻辞说:“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衍衍,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另外第十二卦“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这是说拔取茅草食用它的根茎,占问吉利通顺。分析以上卦辞和爻辞,我们可以强烈感觉到“万物有灵论”对于古代先民的深深影响。无论是有生命的茅草、鸿雁还是没有生命的鼎,其变化都预示了人间的吉凶,都是上天对于人世的启示。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并做出相应的变化,就能够趋吉避凶。

第三类:直接祈求上天的保佑。例如《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说古人认为农业丰收是上天的赐福。上天保佑,当然吉,无不利(8)。这类卦爻辞在《周易》中不是很多,但是也反应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实就是希望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使得生活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

第四类:占卜的原则。例如《蒙卦》:“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对天的旨意是不容怀疑和选择的,这是占筮的原则。从这句爻辞,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古代先人对于上天是非常虔诚的,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虔诚,则是因为他们坚信人类的一举一动上天都看在眼里,如果对上天有任何的亵渎的话,那么上天就不好保佑人们,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由此可知,要请天给出“神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做好一系列的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对神有绝对的信任。占卜是向神提出贞问,对神要绝对信任、不能对“灵物”所显示的兆有所怀疑,在占筮的过程中,要虔诚,更要信任,这样才可以得到上天的正确回答,才能在现实世界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实质

毫无疑问,占筮和占筮后的决策,都是为统治者的统治服务的。正如《荀子·天论》所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明白地指出,求雨、救日食、卜筮等等百姓以为神,君子即统治阶级却并不以为神,这只是他们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因此,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愚民”政策了,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天人感应观念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里,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典章礼仪中。殷商以降,观星取象以占验吉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占卜预测则把战与和、胜与败、生与死、婚与嫁、动与静等人间的吉凶福祸与一些神秘的征兆联系起来;方技术数则汇集了招魂、释梦、择日、风水祈雨、祛鬼、医病、诅咒等几乎涉及人间生活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而占卜、祭祀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使之秩序化、制度化,形成严格的仪礼仪式,就使天地神鬼人之间的联系固定化、常规化了。

在天人感应的“积极作用”下,人们安分地守着天命,兢兢业业的耕作劳动以求得三餐温饱。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一种非常完善的经济形态,衣食住行全部都可以由自己来完成,无需仰赖他人。总体来说,自耕农的境遇算是不错的。但是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在自耕农面临破产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反抗。然而这样的反抗并不容易,因为从远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做天子是要天命的,每一代王朝的建立都是顺应天命而生的,贸然的起义未必能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们不断地忍耐,不断地思考。鲁迅先生所谓中国人的奴性,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周易》从一开始就宣传的天命思想。

不得不说,《周易》实在是一本太奇妙的书,以抽象的符号代替文字给人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带给后人无尽的猜想以及似乎永远都解不开的谜。“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蕴含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习俗、天文、地理、文学、哲学以及其他很多的内容,但是究竟应如何解读恐怕还没有定论。本文所探讨的《周易》的“天人感应”思想,只是笔者根据现有材料对《周易》政治思想的一个粗浅理解,姑妄言之。

注释:

(1)张善文:《周易:玄妙的天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54页。

(3)参见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4)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0页。

(5)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6)参见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92页。

(7)参见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8)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页。

[1][清]孙星衍:《周易集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5]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6]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8]张善文:《周易:玄妙的天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邵志叶(198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思想史。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周易政治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甜甜的“蝴蝶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