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家治国思想与提高执政能力

2010-08-15 00:50张秀冰白桂梅王剑峰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统治者治国圣人

张秀冰 白桂梅 王剑峰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2.中共娄烦县委宣传部,山西娄烦 030300)

试论道家治国思想与提高执政能力

张秀冰1白桂梅1王剑峰2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2.中共娄烦县委宣传部,山西娄烦 030300)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民为本、以正治国、反对暴政、反对战争、以道治国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道家治国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以及理论修养的提高。

道家;治国思想;执政能力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虚静守柔、谦下不争、以民为本、以正治国等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治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黄老之学主导了汉初政治几十年,不仅稳固了西汉政权,在经济上也大见成效,“文景之治”为汉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唐朝皇帝自诩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代,推崇和提倡道家思想,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古代文明。自唐宋以来,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自汉、唐,以及宋、元、明、清,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叫做“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即内在真正的施政思想是黄老之学、道家思想,而对外所标榜宣教的,则是孔孟之学、儒家文化。研究道家治国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以及理论修养的提高。

一、道法自然

老子的学说是由天道观和人道观两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天道观是对于宇宙、自然界的一般看法,人道观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老子的人道观又可分为社会政治学说和人生哲学两部分。老子的社会政治学说,是本文探讨的主题。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推天道以明人道。因此,老子的天道观,是老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和来源。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消失;它循环运行,无所不在,永不停息,可称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就勉强把它叫做“道”吧。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无生有,有生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为三,阴阳的相互作用衍生万物。关于宇宙的变化,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是宇宙变化的规律。“反”的涵义有三个方面:反向运动、相反相成、循环往复。

老子以天道观推论治国理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自然无为贯穿于老子治国思想的始终。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天下为刍狗。”即天地无所谓仁慈,视万物为刍狗,任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谓仁慈,视天下为刍狗,任百姓自然演化。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用刍狗,并不是爱它、重视它;人们祭祀完把它扔掉,也不是恨它、轻蔑它。用刍狗来表示不仁,意思是无所偏爱,任其自然。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学说中最为著名的政治理论,并由“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实证而名垂史册。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因而治理天下也应该自然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统治者不推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名利。不看重稀有物品,使百姓不做强盗。不显露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心智不乱。所以圣人治国,要清净百姓心欲,安饱百姓生活,减弱百姓欲望,增强百姓身体。常使百姓无智巧之心,少名利之欲,使智巧之人不敢有为。以顺任民心民性的原则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

“无为”是老子的基本主张,“无为而治”是“无为”在治国方面的应用。“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任自然、顺任百姓而不妄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圣人顺任自然处事,无言默化施教。

什么样的国君是最好的?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为: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知道它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它、称赞它。再次,百姓畏惧它。最次,百姓轻侮它。统治者不讲信用,所以百姓不信任它。清静无为的统治者,很少对百姓说什么。社会井然有序,功成事遂,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老子认为,统治者个人的私欲是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最大的祸患在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在于贪欲无度。针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得无厌,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主张,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内在质朴,外在纯真;民风淳朴,回归本然。淡于名利,清心少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无欲则清净,清净无为,天下自然安定。

三、以民为本

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中,“民”、“百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以贱为本么?民众虽然卑贱,但却是高贵的王侯赖以存在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没有了民这个根基,居于其上的国家政权便无法存在。因而老子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根据百姓的需要和心意来施政。

统治者对百姓应取谦下的姿态:“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意思是,圣人要想居于百姓之上统治百姓,必须要以谦卑的言辞讲话;要想居于百姓之前领导百姓,必须把自身的利益置于百姓之后。所以圣人处于百姓之上,百姓不会觉得有什么负担;圣人处于百姓之前,百姓不会觉得有什么损害。因此,百姓衷心拥戴圣人,而不为百姓所厌恶。然而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推行“有为”政治,“有为”政治则必然造成和激化社会矛盾。老子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即百姓贫困,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所以贫困。百姓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为所欲为,所以难以统治。百姓以死抗争,是由于统治者只为自己骄奢淫逸,不顾百姓死活,所以以死抗争。百姓吃不饱、百姓难统治、百姓不怕死,根源在统治者。评价政府只需要看百姓,理解百姓只需要看政府。

民从上,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君上有为,则民多欲,是以难治。正是由于看到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社会治乱的关键,所以老子提出了“清静”和“无为”的政治主张。

四、以正治国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即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清静无为的治国之策,具体来说就是行不言之教、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老子主张以清静之道治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以清静之道治国,以奇谋诡道用兵,以顺势而为取天下。天下禁忌越多,百姓越贫穷;民间能人越多,朝廷越昏庸;人们的智巧越多,怪事越多;法律越森严,盗贼越多。我顺应自然,百姓自然发展;我清净,百姓自然端正;我无功,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百姓自然淳朴。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为政宽厚,百姓则淳朴;为政精明,百姓则狡诈。

对于大道废弛、世风日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即大道无为,仁义自然;大道废弛,推崇仁义。上民无智,民风淳朴;智巧治国,大伪成风。家庭和睦,孝慈自在;六亲失和,方显孝慈。政治清明,忠臣无闻;国家昏乱,忠臣立名。老子提出应对之策:“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即统治者抛弃圣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利,盗贼就会绝迹。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自古善于为道者,不是以精明对待百姓,而是以淳朴对待百姓。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百姓太精明了。百姓之所以精明,是由于统治者以权谋治民,使百姓不得不精明。所以,统治者以权谋治国,是国家的灾祸。不以权谋治国,是国家的福分。

五、反对暴政

老子反对用高压政策对付老百姓,他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可离开深渊,是因为深渊是鱼的生存之本。正如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存活一样,统治者离开了人民,其自身也无法存在。国之利器,是指立法、司法、行政,军队、警察、监狱。只知逞强恃暴,一味用高压政策来对付人民,那就会失去人民,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因而老子对统治者的严刑峻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老子指出,法令刑罚不能解救社会的危机,滥用刑罚还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胁他们?如果百姓怕死的话,那么就把作乱的首领抓起来杀掉,看谁还敢犯上作乱?问题在于,百姓不怕死。所以,以死威胁没用,杀人也没用。有什么政府就有什么百姓。这是老子论政的基本思路。民之饥,在于官之奢;民之反,在于官之逼;民不畏死,在于官之贵生。

老子对统治者提出预警:“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百姓不惧统治者的权威和高压,那么统治者的大难就要来了。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的事情了,故死刑乃是刑罚之最。老子认为,社会的危机,百姓的灾难,都是统治者造成的,他们极力扩张自己的私欲,不顾百姓的死活,百姓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时,便会铤而走险,把死看得很轻。当百姓被逼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连死都不怕时,再用严刑峻法来对付他们,就只能引起更强烈的反抗和更严重的社会危机,这时,大的祸乱就快要发生了。

六、反战思想

老子列举了战争的祸害来表达他的反战思想。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军队所至,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有道,没有战争,战马用于农耕。天下无道,战乱频繁,戎马生于战场。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武力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因此有道之人不愿为之。

没有战争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社会中战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了战争,又该如何对待呢?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即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不得已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该赞美。如果赞美,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以道来辅佐君主,不以武力争强天下。善于取胜就罢了,不能以武力逞强。取胜而不自大,取胜而不自夸,取胜而不骄横,取胜出于不得已,取胜而不争强。

用兵应该是出于“不得已”的,即使是为了除暴安良而用兵,或为了自卫而用兵,也应该“恬淡为上”,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否则就是“乐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最终的成功。老子还认为,战争是“凶事”,一旦发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因而即使是不得已应战而获胜,也不应庆功和嘉奖,而要“以悲哀泣之”、“以丧礼处之”。

七、以道治国

老子关于大国的思想,主张“以道莅天下”。基本含义是,对内,以自然无为的原则治理本国;对外,以柔顺谦下的原则对待他国。

老子提出了著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治理国家就好比煎小鱼,不能多搅动,否则鱼就会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烹的,国还是要治的,并且还要烹得好,治得好,这又是“有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成其功,就可以把鱼烹好,把国治好,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提出了大国处理国际事务时应采取柔顺和谦下的姿态:“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大国应该像居于下游的江海,像柔顺的雌性,这样天下就会归附大国。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会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对大国谦下,就会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不过是想得到拥戴,小国不过是想得到庇护。这样就会各得其所。不过大国更应该谦下,因为大国非在下,所以难以为下。

“以道莅天下”表现了大国应有的风范和气象。历史上那些盛大的、蓬勃的王朝,一方面对内都能够宽容谦下不扰民,让人民充分地休养生息,如此才能培蓄强大的国力,从而才能真正拥有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待周边那些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也能够宽容谦下而与之和平共处,表现出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如此才能赢得别国的尊敬和信服。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文景之治,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就是“以道莅天下”的典范,从而为千古所称道。

[1]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M].东方出版社,2007.

[5]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6]余元洲.老子新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孙海通.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干昌新.破译《老子》祖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施琳洁)

B223

A

1008-8431(2010)05-0030-04

2010-09-14

张秀冰(1954-),男,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白桂梅(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剑峰(1968-),男,中共娄烦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猜你喜欢
统治者治国圣人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