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0-08-15 00:51胡小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枣庄经济社会学院

胡小林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胡小林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枣庄学院坚持立足地方,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科学发展之路,贴近地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服务地方,架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互动协调机制,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

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①

大学发展本质上要坚持两个基本规律,即大学的内部逻辑规律和大学的外部发展规律。所谓大学的内部逻辑规律,指生产、传播和储存知识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强调了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体现了大学存在的价值及其独立性。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组织,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是大学的学术责任。所谓大学的外部发展规律,指大学只有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的外部规律是大学与社会保持协调的现实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应着力强调并保持大学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一致。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应与地方社会发展保持协调一致,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互动中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枣庄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枣庄学院紧紧抓住山东省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历史机遇,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围绕枣庄城市转型,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在深化管理改革、更新办学理念、改善师资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

一、立足地方,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科学发展之路

高等院校服务区域发展不仅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大学彰显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关键。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既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直接服务国家目标,又要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造福人民群众;既要能站在学术的巅峰,在世界科学知识发展宝库中不断融入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又要能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要在引领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并彰显办学特色。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既不能盲目地追求基础和实力都比自己雄厚的重点院校,一味地模仿,也不能自甘落后,得过且过。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应把自己的生长点建立在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上,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把破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作为的主攻方向,,而不是游离于区域社会经济的需求,追求自身的封闭发展和孤芳自赏。

枣庄学院从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入手,立足“地方性”、“有特色”和“应用型”三个支点,确立了“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更新建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和“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学院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哑铃战略”,坚持走“两头发展,中间紧缩”的发展道路。

所谓“两头发展”,是指学校建设和发展分两头,“前一头”是前向一体化战略,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和争取举办研究生教育,巩固和提高本科生的考研率,在部分科研领域,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实现“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和提供高水平服务”的“三高计划”,即向上发展。这是高校内部逻辑规律的要求。“后一头”是后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即加强前向一体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应区域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技能化的短期教育与培训,整合区域办学资源,扩大区域办学市场的占有率,为地方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加强学生的应用型技能的实训,即向下发展,这是高校外部发展规律的要求。所谓“中间紧缩”,是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引进“经营”大学的理念,开源节流,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发展,来变革学校内部机构,测算学校的规模与效益,改善学校的运行模式,减少学校自身的投资压力。三者相互联结、相互支撑,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贴近地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人才这个中心进行,人才培养以专业为载体,而学科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核心地位。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以一流的特色学科专业闻名于世。哈佛大学是以政治学科闻名,麻省理工大学注重工程培养,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举世公认,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名扬天下。大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学科发展的特色和水平差异。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应立足地方,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缘优势,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专业,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建立新兴学科和新兴专业,通过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进一步突出学科和专业的地方特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实现突破。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枣庄学院依据枣庄市“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八大产业集群”建设需要,以重点建设煤化工、机床制造、旅游和文化产业学科群、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为依托,立项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服务枣庄支柱产业建设项目”;加强煤化工学院的建设,开展与枣庄市煤化工研究院的合作;依托滕州中小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扩大和深化与新能源企业研发的合作;加强与医药、生物工程和农学方面的企业、乡镇的联系;加强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和墨子研究,建立服务地方办公室,专职处理服务地方的相关工作;建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院”、“鲁南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区域(鲁南)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强化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全力支持古城博物馆与陈列馆的规划建设,完成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50万字书稿的撰写任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选派教学、科研人员下基层、去地方挂职锻炼。主动邀请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名流进校园,上讲台。

学院根据“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的专业建设思路,对现有35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一是依托枣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优势,设置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中小机床的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等地方特色专业;二是建立交叉学科,拆分重组物理与电子工程系,重组整合数学与财政金融类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教师、人才的壁垒,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教学新体系;三是依托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实、调整和改造化工、机械工程、生物和文管类等传统专业,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科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环境;四是采取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调整发展势头与前景一般的专业,确立重点发展的专业,建立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群,保障支撑学科的发展,培育特色专业(群),为地方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通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提升优势学科专业,培植新兴学科专业,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学院现有省、校两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服务地方,架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互动协调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高校而言,依托于地方,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可以从高校获得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之间具有很强的促进关系。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威斯康星观念”(Wisconsin Idea)对于发展和完善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威斯康星观念”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及办学理念。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宣称“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认为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除了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外,还应担负起本州经济服务的使命,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也应考虑到本州区域经济的需要。范海斯和他的同事们立足威斯康星州的社会生产实际,在重视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发挥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地为促进全州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提供知识服务和技术资助。经过不懈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终于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校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是以城市或地方为依托而产生的,只有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才能寻求到更加崇高的价值。“威斯康星观念”告诉我们,高校在为区域提供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办学质量的体现,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不仅要立足地方,而且要融入地方,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找准引领服务区域发展的着力点,在引领服务区域“三个文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来枣庄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积极探索“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开门办学之路,以搭建“学校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利双赢平台为着力点,建立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互动协调机制。

学院以枣庄市“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八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实施了《枣庄学院为枣庄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行动计划》、《枣庄学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获批了“衰败与整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比较研究”、“山东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机制与对策”等十二项高层次服务地方科研项目。院领导分工负责主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古城文化及场馆建设研究”、“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煤化工研究”、“中小数控机床研发”和“生物工程与制药”等八个项目进展顺利,学院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1.全面参与古城文化建设及场馆建设

学院先后组织文学、旅游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师开展台儿庄古城导游词撰写和背景材料的梳理工作,完成了“台城旧志”景区和“运河街市”景区的5万余字导游词的撰写和15万字台儿庄运河古城相关背景材料的梳理、整理、撰写工作。组织相关专家为古城各景点撰写标识牌文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泰和楼审改《泰和楼赋》;承担了迎接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礼仪接待工作和复兴楼奠基现场学生观众组织工作;利用暑期时间,选派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古城任导游员,选派2名教师在古城管委会挂职,协助做好古城文化建设工作。

与古城管委会主持召开了台儿庄古城博物馆前期建设工作专家论证会,就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分级分类、展示内容、策划方案以及布展的具体实施等征求省内外知名专家刘达临、赵延庆、王云、李泉等人意见。撰写了260个博物馆、展览馆的创意方案,为先期建设的三个展馆撰写了布展大纲。参与古城文化群雕设计与历史长卷绘制。文化群雕设计以“刘应星、李化龙、舒应龙”三公为主题,加以表现运河的开凿、千帆竞发的漕运、天下第一庄的繁华富足。历史长卷的绘制本着写意、求美的原则,截取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场景,以点带面,以运河的开凿、千帆竞发的漕运、独具特色的船民生活、天下第一庄的繁华、乾隆下江南的盛典等场景,通过合理过渡,形成浑然一体的连续画面,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的壮丽以及台儿庄的繁华,目前设计稿初步完成。

2.区域文化研究进展顺利

学院承担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的编写工作。这是山东省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暑假之前,已经写出1万多字的编写提纲。在省里召开的提纲评审会上,枣庄的提纲得到专家和领导的认可。在编撰完成“运河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枣庄沿运作家论丛》、《枣庄方言与地域文化》、《枣庄民间故事研究》、《运河诗文选注》、《柳琴戏研究》等五册的基础上,开始撰写“运河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枣庄运河文化论稿》、《鲁南民间歌谣研究》、《枣庄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枣庄运河文学史稿》、《泇运河两岸名胜概览》等五册,计划2010年底完成初稿。

重视台儿庄大战研究,确定了四个研究子方向:枣庄与台儿庄大战、台儿庄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台儿庄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人眼中的台儿庄大战。经过缜密的论证,准备出版一批以“台儿庄大战研究与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著。2010年拟计划出版:《台儿庄大战资料选辑(上、下卷)》,本书目前已经完成了三校。

学院地处墨子的故乡,研究墨学,打造“墨子品牌”,振兴国学,传承国学精髓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实施“特色兴校”的战略举措。学院借助地缘条件和墨学研究的人才优势,成立了“墨子研究院”,在已出版《墨子大词典》、《墨子研究》、《墨子词汇研究》、《墨子读本》等墨学研究著作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招标“墨子研究丛书”,2010年底出版第一辑;积极开展奚仲文化研究,现承担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奚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今年将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积极参与了“一代廉吏王鼎铭执政理念研讨会”以及枣庄市中区王鼎铭研究会成立大会。

3.城市转型研究驶入快车道

已出版研究专著《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衰败与整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比较研究”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6世纪以来鲁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整合与发展”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为迎接2011年世界城市转型大会的召开,我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德国鲁尔山东枣庄为中心的考察”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资源型城镇经济社会转型及其管理模式研究”,计划出版《世界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中国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两部著作。

4.联合地方企业科技研发初见成效

学院先后与山东久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从事研发电动汽车电池,申报的“双电机驱动模式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研究”被批准为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省拨经费15万元;与山东金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太阳能高频无极灯”项目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与山东奥纳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了“碳素材料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工作;与滕州汽车公司合作“城市公交系统优化模型”研究工作。

受枣庄市安监局的委托,学院承接了“全市中小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技术改造工程”,成立了枣庄学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我校在光、机、电等工程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发创新型高技术光机电产品,较好的服务于枣庄经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受到枣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肯定,并获安监项目专项经费10万元,为校政联合走出了一条新路。申报了“模糊控制在煤焦化企业自动控制及安全联锁系统中的研究应用”、“利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生产甲醇、合成氨技术”、“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连锁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枣庄市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连锁改造工程项目”等多项技术研发课题,并获得了《甲醇、合成氨原料气生产方法》专利。

与山东布莱特新能源辉煌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山东省首家“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联合申报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电源系统生产线”项目被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5000万人民币,首批计划拨付我院5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学院申报的“枣庄市太阳能新技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枣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承担了“乡镇政府网站集群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确定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模块,目前系统正在进一步的开发中,系统开发完毕后将会解决乡镇政府建站难的问题;与市旅游局合作开发基于WebGIS的枣庄旅游信息系统,提出了枣庄市旅游信息系统的框架和模型,并进行了电子地图的设计和完善,为后面的系统成功开发奠定了基础;与枣庄杨宁超市合作开展数据挖掘技术在零售业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鲁南化肥厂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枣庄地区煤矸石粉煤灰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探索研究》,与薛城区劳动局合作开发枣庄市薛城区劳动局评测系统;与祥和乳业公司合作研制完成了特色酸奶等多种乳制品深加工工艺技术,随时可提供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持。

此外,学院在旅游开发、专业咨询、社会培训、挂职锻炼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04).

[2]顾群玉.试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3]田伏虎,冯晓江.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韩延明.地市高校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角色认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5]王守伦,吴明,王忠山.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责任编辑:张伯存]

G40.054

A

1004-7077(2010)06-0001-05

2010-10-16

胡小林(1956-),男,山东栖霞人,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师范教育学会副会长,枣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学习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枣庄经济社会学院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西行学院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