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

2010-08-15 00:51刘秀瑛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世界史爱国主义德育

刘秀瑛

(枣庄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 枣庄 277160)

论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

刘秀瑛

(枣庄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 枣庄 27716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史作为高校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目前学界对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尚未有清晰的认识。从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全球视野及世界意识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指出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与其它学科既有共同之处,又具差异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世界史;德育观;共性与个性①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基础工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史作为高校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不过目前学界对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尚未有清晰的认识,本文拟就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既是高校基础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因而世界史学科的德育观与其它学科既有共同之处,又具差异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共性来看主要有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各门学科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爱国主义功能,爱国主义成为高校各个学科的主要德育观之一。世界史学科的爱国主义德育观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在中西方文明比较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的世界地位,感悟华夏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历史教学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然而,脱离世界史理解中国历史,探索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片面的,不够深刻的,同时也限制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阐释和宣扬。倘若在世界历史的范畴内,通过与其它文明相比较,来探讨和审视华夏文明,将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几千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华夏文明的伟大,同时还利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比较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结合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明确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是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全球广阔的背景下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而且有助于对整个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某些规律性现象获得深刻的认识,了解世界的过去及现状,并辩证地看待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的理论体系。通过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具体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加入WTO,表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决心。人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的了解,而要真正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不追溯其历史根源。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同立足当代是完全一致的。历史、现实、未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重视世界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清醒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三是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及民族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世界历史中有着值得深思及极具教育意义的史实。革命导师列宁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国家都有着这种情感,通过学习世界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事迹,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法国奥尔良姑娘贞德为保卫家乡,率领6000人击退围城的英军,不幸后来被俘获,烧死在卢昂的火刑柱上。在法国大革命中,一个士兵给他的母亲写信:“当祖国召唤我们去保卫她时,我们应当冲到她跟前,就象我会冲向一顿美餐一样。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切都属于国家、属于祖国。”[2](P356)印度詹西女王与英国殖民军多次激战后,宁死不屈葬身火海。这是一种由热爱家乡,献身祖国而激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对我们后人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唤起我们的爱国意识。

(二)以人为本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方式,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一方面在管理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另一面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世界史学科的重要德育观,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导源于古希腊,早在古风古典时期,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古希腊哲人对人的能动性及价值的关注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了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并逐渐波及到欧洲其它国家。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文化运动。它掀起世人对古典文化的追捧,人们不仅对古典政治尤其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评头论足,而且古典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等也为后人所学习和模仿,他们大力颂扬人本主义等精神。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神学,贬抑神的地位,抬高人的地位。宣称“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人文主义一词,是英文humanism的汉译,有时也译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所以,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发扬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世间的一切,都必须以人的利益为依归,为人的需要服务。因此,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相对于禁欲主义的神学教条来说,它当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培根、霍布斯·洛克、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等西方近代哲人及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从哲学的高度系统论证了人的地位、尊严、价值、本性等概念。虽然他们对人本主义的阐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历史及阶级的局限性,并未认识到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沉思考,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3]

二是学习世界历史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在世界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及育人方式,“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德育教育与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努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取向,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为学生的需要生成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关注学生及其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张扬个性,提升人格。建构“人性化”德育——面对人生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要求,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判断性,发挥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格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他律和自律的统一,知识传授和人格完善的统一,促进理性认知和非理性情感陶冶、意志磨练以及行为养成的有机整合。[4]

与其他学科不同,世界史还有着自身独特的德育观,即全球视野及世界意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即由区域一体化向全球一体化的过渡),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产品和要素流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的配置,致使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增大,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使人类居住的地球缩小了,越来越像人们所形容的“地球村”。随着科学技术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性问题诸如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等的出现,造成全球一体性的威胁与灾难,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不单是局部性的或区域性问题,而是早已跨出地区疆界成为全球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靠个别国家或组织,而要靠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显然,解决它的前提是要求人们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正是这种问题的共同性客观上要求必须“整体的考虑人类自身”,即“把世界作为单一整体的共同意识”。因为“只有从全球一体的视角,制定和遵守全球一体的协议和公约,依靠全球一体的共同行动和努力,在全球一体化中,才能挽救人类于共同的灾难和危机。”

二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及演变。

恩格斯曾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探究世界内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依存关系,仅靠记述各种事件的过程,即使这种记述扩及世界范围,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当今世界。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脱离其他文化孤立发展的单一文化,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应当重视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传播的探究与描述。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世界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几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心,但是,这样的中心往往是吸取了以往不同文化的成果而产生的。而且,文化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或转移的。应当看到,不但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民族内,各地之间也有不少差异。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时,我们还必须放弃简单的线形发展模式,看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6](P127)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世界上的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能将任何民族和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形形色色的“中心论”或“中心主义”(包括“地区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多种类型)。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全球视野及世界意识构成了世界史学科德育观的主要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世界史的德育功能,让新时期的大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德才兼备、视野开阔、目标远大、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于沛.重视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N].光明日报,2001-11-27(B3).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3]夏兴有.论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04-05-27(A1).

[4]江应中.简谈以人为本的德育观[N].光明日报,2005-07-13(11).

[5]张彦.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意识[J].北京教育(德育),2009,(5).

[6]裔昭印.我们应如何建构世界史[J].世界历史,2006,(1).

[责任编辑:张伯存]

G633.52

A

1004-7077(2010)06-0016-04

2010-10-20

刘秀瑛(1980-),女,山东曲阜人,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及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史爱国主义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中国德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