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义理观*

2010-08-15 00:43黄建华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情义义理武士

黄建华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论日本人的义理观*

黄建华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义理是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守本分”、“受人恩惠,必须报答”是其核心理念。义理从中国传入日本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中依然举足轻重。义理主要有“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两类。义理和人情既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

义理;守本分;必须报答;对社会的情义;对名誉的情义;人情

义理是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家长与孩子、主人与仆从、师傅与徒弟等上下关系以及朋友、近邻等人际关系交往中必须遵守的道义。“守本分”、“受人恩惠,必须报答”是义理的核心思想。日本人守“本分”,做什么事情都考虑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阶层位置上,行为要与之相符。“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反映的则是义理观中“受人恩惠,必须报答”的思想。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指出义理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不了解义理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义理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中国宋学的义理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本文拟从义理的定义及内涵、不同时期的义理观、义理与人情的关系、义理的日语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谈论日本人的义理观,以期更客观地理解日本的义理观及与此相对应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一、义理的定义及内涵

对于义理一词的定义,日语权威词典《广辞苑》(第五版)作以下五种定义:

①物事の正 しい筋道。(道理,正道);②わけ。意味。(意义);③(儒教で説く)人 のふみ行 うべき正 しい道。(人应遵循之道);④特に江戸時代以後、人が他に対し、交際上のいろいろな関係から、いやでも務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行為やものごと。(为了人际关系不得不做不愿意做的事);⑤血族でないものが血族と同じ関係を結ぶこと。(对姻亲家属应负的义务)。

本尼迪克特把情义 (义理)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对社会的情义”,按字面解释为“报答情义”,即向人报恩的义务,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①法律上的近亲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义务;②作为一种社会习俗理应遵循的准则;③施于他人的善意的道德行为;④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1]。这类“义理”强调的是对恩、恩情的回报。在日本人的眼里,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报恩必须是积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偿还。

另一类则称之为“对名誉的情义”,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楊枝”这一谚语,说的是武士即使穷得没饭吃也得装出吃得很饱的样子并且悠哉地用牙签剔牙齿,正是对这一类“义理”的真实描写。

二、各个时期的义理观

(一)幕府时期的义理

日本的义理观念是中国宋学的“义”和近世初期日本的各种风俗相结合而产生的。宋学义理传入日本后,其意义、内涵、范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日本产生了较大影响。义理观念刚开始先在日本武士社会中生根发芽并被武士所接受。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指出:义理原本是武士的武德,坚守义理被视为武士之本职。尽忠君主比孝敬父母更为重要这一义理观念在日本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对于武士来说,尽忠君主是种义务,面对义理和人情的矛盾时,武士甚至常选择为君主而死 (义理)。另一方面,武士看重遵守诺言,一般不需要书面凭证就能履行。书面凭证被认为是对其身份的侮辱,最优秀的武士都认为发誓是对自己名誉的耻辱[2]。

江户时代起,日本统治阶级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另外还有非人等贱民),森严的等级制对日本各等级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及要求,日本人凡事要“守本分”,做事都必须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同时,由于近世诸多文学作品的广泛宣传,倍受武士阶层推崇的义理观念逐渐渗透,在町人 (平民阶层)中也成为普遍的伦理观念,义理成为町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准则。“情义”(义理)是一种人们珍视的直接人际关系,同时又具有封建性装饰。“懂情义”的含义就是终身忠于主君而主君也以诚报答。“报答情义”,就是把生命献给受其深恩的主君[3]。与士、农、工、商“四民制”这一森严的等级相对应,在日本家庭内部,上下等级同样森严,封建思想的家庭观念很强,个人感情 (人情)排在家庭关系(义理)之后,个人私欲往往被迫成为一切以家庭、家族关系为先的义理观的牺牲品。不少恋人深陷在义理和人情的矛盾中,不得不将家族、家庭放在第一位而放弃自己的私人情感。文学作品中也常有反映人们无法违背义理却又不愿放弃个人感情,最终选择“心中”(殉情、情死)来解决这一矛盾的。近松左卫门的文学作品《心中天の綱島》中,男主人公治乒卫虽有妻儿在身,但却与艺妓小春交往,最终两人选择殉情来躲避夹在义理和人情之间两难的痛苦。从日本人的殉情可以看到其以死成全爱情,“以死而生”这种固有的生死观。

(二)天皇制时期的义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结束了幕府统治而进入天皇制时期,武士阶层随着江户幕府的灭亡而消失,但是反映武士伦理观的义理却牢固地残留在日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中[4]。这时的义理已经不是对自己君主的忠诚,而是演变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以及对各类人履行相应的义务。当无法面面俱到而行“义理”之德行时,日本人往往只有选择死来作为最后的解决办法。甚至有人曾经因一时不慎,误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天皇的御名,因而杀死其子并自杀。在日本,债务必须在新年到来之前偿还。社会评论家荒垣秀雄曾经在日本第一大报纸《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一栏中感慨地说,十二月要做一年的总结算,借贷也要在年底理清。平日的“不义理”行为也要整理并遵循“义理”而行。至今除夕仍有一些人用自杀挽回名誉之事,因为日本人并不视自杀为罪恶,而认为自杀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在某种情况下,自杀可以说是最体面的办法。

(三)现代社会的义理

现代社会,人们虽然不再像武士那样动不动就“切腹”,但义理观却已深入人心。日本人在谈及行为的动机、名誉以及其他在本国所遇到的各种麻烦时,都经常要说到“情义”[5]。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不能违背义理”(義理を欠かないこと),因为如果不懂得义理,会遭受非议,让人觉得蒙羞、名誉受损。重视社会交往的人被评价为“重义理的人”,作为褒义词被大量使用。中元、岁暮以及成年、婚葬之际的赠答礼物等例子,都说明了义理已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之中。不仅如此,义理在日本近现代的官僚机构和企业中也作为一种风俗习惯而存在,义理成为规定日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日本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构成的,与个人相比,日本人更看重的是“家”,为了家庭利益而牺牲个人私欲的事时有发生。日本人以公司为家,对于公司抱有“家”的意识,因此更关注自己所属的公司而不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只说公司的名字而不提自己的职业。

当学校发生火灾时,有些教师为抢救天皇御像,冲入火中而被烧死是一种典型的重视义理的表现。这说明了他们对“名分的情义”的高度重视 (对名誉的义理)和对天皇的忠 (对社会的义理)。作为外国人,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日本人对社会、对名誉的义理观,是很难理解日本人的这些行为的。

义理观的另一种体现便是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无批判的军国主义和集体自杀事件,至今在企业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企业职员的运动会、集体旅行等都是集团主义的表现。“雉も鳴かずば打たれまい(枪打出头鸟)”,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都可能被孤立,大多数日本人会放弃个人私欲并为集团的整体利益而努力。

下班后即使不情愿也经常和同事们聚在一起的饮酒,出于工作需要而毫无抵制的加班,休息日的高尔夫接待 (日本的一种常见应酬,用高尔夫运动来接待客户以促进业务进展),都是日本职员不得不面对的一种“义理”。夹在义理 (公)和人情 (私)的夹板中而左右为难,这是很多日本人必须直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义理与人情的关系

本尼迪克特把“义理”解释为“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恪守义理在日本被称为「義理堅い」,是褒义词。在日本社会里,同属一个圈子的伙伴们之间,被所谓的“义理”关系所束缚[6]。与义理相对,人情则是无论谁都具备的,对自己或家属等的一种爱,很多场合属于一种私人情感。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平安末期的平重盛对于其父亲的背叛行为所作的“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的内心斗争,是义理和人情互相对立的一个典型事例。源了圆则指出不能地将义理与人情看作一组单纯对立的概念,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不可分割。

“人間は義理と人情の板挟みである(人处于义理和人情的夹板间而左右为难)”,道出了义理和人情难以协调,人处于其间的种种困扰。比起人情,看重面子的日本人往往更重视义理。“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对人进行褒奖时的用语。热恋中的少女看到青年因迷恋自己而忘记责任、忘记义理时,为了让其重拾义理甚至不惜毁容。社会职员往往为了公司的利益无限时地加班而极少顾及自己的家庭。这些反映的都是义理和人情相互对立的一面。

关于义理和人情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相应地有了些变化。

在封建社会乃至近代社会,义理可以说是占绝对领先地位。20世纪 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不少公司对职员的加班进行限制,职员不再如以往那样无限时地加班。作为泡沫经济的牺牲品,一部分职员甚至被裁员而无所事事,日本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模式。认为除了工作之外,也应有自己较丰富的业余生活的人逐渐增加。而强调个性发展的年轻一代更是指出除了义理,人情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义理和人情相互依存而又不可分割的一面。“義理人情を解する人”(懂得义理人情)这种说法,正是日本人将义理与人情二者作为一个互相融合的整体来进行的一种考虑。日本人对人情的逐步重视,并不能否认义理对其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义理将继续在日本人的生活习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与义理有关的日语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文化中得到反映。义理观是日本人行为处世的重要道德规范,因此,与义理有关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义理观已深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思想之中。以下摘选了一些与义理有关的日语常用语言。

義理合い:交往关系,交际,来往;義理堅い:严守交往礼节的人;在交往上决不欠情的人;義理知らず:不懂世故人情(的人);義理尽め:尽义理之德;为了义理而束缚自由;義理付合い:碍于情面而不得不进行的交往;義理強し:严守情分;義理と褌ふんどし欠かかされぬ:义理和裤兜裆不可少,指无论任何场合都不能违背义理;義理にも:即便不愿意,看在情面上也……;義理の柵:义理之栅栏:受义理束缚无法如愿行事;義理張る:强守义理:过度维护义理;義理を立てる:守义理:考虑交际和恩情等,优先考虑对方的立场;義理と人情の板ばさみになる:夹在义理和人情的夹板中 (而左右为难);義理にほだされる:拘于情面;義理を欠く:欠情;缺礼;義理人情:人情世故,人情面子,情面。

五、结语

义理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先盛行于幕府时期的武士之间并逐渐渗透至平民阶层,成为日本人共同遵守的基本伦理及道德规范。义理并没有随着武士阶层的消失而灭亡,而是作为一种难以抵抗的力量,残留在日本人的伦理观念中。义理在日本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并将继续对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义理与人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

[1]刘金钊.日本人的人情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2]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3]张艳萍,邓秀梅,谢苗.从义理看日本伦理思想的特质[J].唐都学刊,2008,(11).

[4]张艳萍.义理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2007,(1).

[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10-10-13

黄建华 (1975-),女,福建诏安人,教师。

猜你喜欢
情义义理武士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情义与曉東:筆墨之间真挚表達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我只拍有情义有情怀的的影片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剑龙是武士吗?
情义如金 价值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