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有关夏天诗歌的意象美*

2010-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触觉古典诗词

华 章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古典诗词有关夏天诗歌的意象美*

华 章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有关描写夏天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使用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等,各种意象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来调动刺激读者的各感官,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夏天的气息,夏天的活力和美丽。原本了无生趣的夏天也因此具有了活泼的生命力,让人喜爱。

中国古典诗词;夏天;意象;美

长久以来,似乎人们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在叹春、悲秋、悯冬,唯独漏了一个夏天。但其实不然,很多诗词家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骚客是很喜欢夏天的,创作了大量诗词来赞美夏天,描写夏天的喧闹和“热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意兴盎然,往往发自内心深处的会心一笑给人带来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无比惬意。正所谓“众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因此,本文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夏天的一些经典为例,探讨其中的意象美。

一、夏日物候特征及意象定义探讨

夏天的美是由其自身的物候特征决定的。《诗经·小雅·四月》中说“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意即“四月进入夏季,六月到了暑天”;继而《诗经·豳风·七月》中又说“四月秀葽,五月鸣蜩”意即“四月远志 (一种中草药)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个不停”。夏天是热闹的,当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此时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空气里都充满了甜醉的气息;而等到了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成熟的谷物饱满的坠弯了腰。

夏天的热情让孩子们脱去了衬衣、长裤,只穿背心、短裤,舒臂踢腿,奔跑追逐,别提多轻松了。白天,人们可以去钓鱼、游泳,享受一份清凉;夜晚则更加迷人,如果你走出城市步入田野,天上是明月繁星,地下是蛙声一片,尤其是那美丽的萤火虫,只见朦胧的夜色中,一盏盏绿色的灯,悄无声息地在林间草丛飞来飞去,忽明忽灭,闪闪烁烁,灵动飘忽。因此,夏天除了炎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快乐和享受,所以夏天是美丽的。

而中国古代文人早就注意了夏的特点,他们欣赏夏天,赞美夏天,认为夏天充满了各种动人的色彩和声音,自有一番别样的诗情画意,因此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来描写夏天的美。而这些作品中体现了各种意象之美。

在讲意象之前要先讲表象,表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初步感知。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了解的深入以及对精神世界掌控能力的增强,人们用一定的规则概念理性地对周围事物分类,并形成了特定范畴。原先只是作为思维材料的感性影像 (感觉、知觉、表象)由于概念的参与、影响、制约,不再是单纯的感知或表象了,而是被思维化和概念相联系,被改造成为富含人的思维创造的影像。这种被人类脑力劳动改造过的思维化的影像,叫做“意象”,即有意识之形象,意识中产生之形象,以区别于单纯的感知或表象。意象既保有原汁原味的外部世界的样子,又超越外部客观形体,通过联想空间的思维辐射,连接着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寄托。意象是构成诗的审美意境的重要元素,极具审美感染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夏日的意象反映

炎炎夏日,并非一味的燥热,夏天也有他的美妙。看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的夏天,描写是那样的精妙,看一看古诗中夏天的意象之美,人们心里也会觉得清爽。

(一)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视觉意象

夏天的景象是美丽繁荣的,因此各位诗人使用了大量视觉意象来表现夏天的这种繁茂,这其中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茵茵芳草,如“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有小花小草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有成熟饱满的果实,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夏天独有的标志性植物荷花,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因此夏天的景致层次分明而又丰富多彩,实在是缤纷的。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触觉意象

夏天这季节也是人们可以用触觉感知的,当然不光是感觉到热,人们对暑夏中的凉尤其感觉强烈,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也许在炎炎夏日中,我们的诗人最欣赏的就是能用一场雨来释放暑气,用对雨的触觉来表现对夏天的喜爱,如“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韩愈《送刘师服》),“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这些触觉意象体现的夏天难道不是更可爱吗?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味觉意象

夏天也是有味道的,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花香,“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夏天同样是果实丰获的季节,可以让人伴着微微凉风大快朵颐,如“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有这样的味觉体验,谁又能不喜欢夏天呢?

(四)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听觉意象

夏天是喧闹的,其声音丰富多彩,最特别的就是蝉声、蛙声,还有天空中的雁鸣和布谷鸟也是诗人们描写最多的,如“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些听觉意象把一曲曲夏之歌传递到读者的耳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五)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动觉意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这种以小荷露头,蜻蜓飞舞的动作来暗指夏天的到来或景色,是典型的动觉意象,这样的动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描写夏天盛况的还有很多,如“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杨广《夏日临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等等。

(六)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诗的抽象意象

所谓抽象意象就是不明写夏天,但读完之后让人觉得这就是夏天的特征,就是我们熟悉的夏天,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夏天,但一看就使人眼前浮现出夏天的那副活泼情景,农家之乐跃然纸上。其他还有如“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等。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人使用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来调动刺激读者的各感官,而受众也确实从视觉、触觉、听觉乃至味觉上都体会到和感受到夏天的气息,夏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在和夏的色彩缤纷、夏天的花朵果实和美妙乐声。诗人们使用这些美丽的意象把无形的、抽象的、模糊的、空洞的、不可感知的夏变成了可见的、具体的、实在的、灵动的、可触摸的夏,虚变成实,无形化为有形,并且这种感觉是缤纷艳丽的。这样一来,原本了无生趣的夏也就具有了活泼的生命力,像一个青年一样充满了朝气、生机和活力,惹人喜爱。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翁少腾.杜甫秋诗浅析[J].天府新论,2007,(12).

[3]于年湖.韩孟《秋怀》诗意象比较[J].绥化师专学报,2003,(3).

2010-09-11

华章 (1978-),女,广东韶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触觉古典诗词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食的触觉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