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富差距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2010-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代际助学

明 慧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浅析贫富差距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明 慧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当前,贫富差距加大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高等院校中,贫富差距问题亦表现突出。如何减少贫富差距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在概述高校学生贫富差距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富差距代际转移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贫富差距;影响;对策

一、贫富差距和贫富差距代际转移

(一 )贫富差距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均产生深刻变化。其中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表现突出,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截止 2008年底,全国居民基尼系数达 0.469,超过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 0.4。同时,占总人口 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却仅为 4.7%。这些指标均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财富分配存在不均。当下,如不及时对贫富差距问题给予重视,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其发展态势可能将更加严峻。

(二)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

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显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正在悄然上演。社会底层群体缺乏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比如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阶层的难度也在加大。然而,在经济上相对宽裕的富裕群体,却往往能通过家庭背景、财富支持等先赋性因素为其子女增强后致性因素,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由此因父辈财富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带来的子女的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富人的孩子更多的、相对容易的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而穷人的孩子若想在未来有所作为,则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主要由 80后和 90后群体构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社会调查,不难发现,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映射到高等院校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已成为贫富差距代际转移的直接承担者。而该种代际转移又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 )积极影响

随着贫富差距代际转移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强烈冲击,一些专家呼吁国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减少贫富差距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社会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状况是好事,切实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亦是好事,但我们在关切之余,应不忘大学生在面临问题时的主体因素作用。要看到贫富差距代际转移对大学生而言,未必都是坏事。如教育引导得当,我们就可以将贫富差距代际转移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价值的调控方式。

当代大学生群体大都是没有更多社会经验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人,他们对鲜活的社会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思想的可塑性还比较强。高校要通过教育,让贫富不平衡这一客观事实发挥积极效应,让贫困的大学生明白“穷需思变”,使他们产生奋斗的动力;让生活相对富裕的学生加强忧患意识,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富差距代际转移,使其懂得要靠知识和努力去创造未来。有专家称“比尔盖茨确实比几十亿人都富裕,但假如不让他富裕,我们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变穷。因为没有他的发明,可能就没有今天的 IT市场,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巨大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由此,高校教育可以通过正面实例鼓励大学生群体正确面对贫富差距,让贫富差距代际转移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积极因素,让奋斗的原动力激励大学生更好的求上进,谋发展。

(二 )消极影响

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减少贫富差距以及贫富差距代际转移给大学生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将负面影响转化为积极因素,但让我们完全漠视贫富差距代际转移的消极影响也是极为不合理的。当下,经济上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已在无形中将大学生划分成富裕学生、贫困学生和中间学生三大群体。而该种划分又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际交流和就业观等带来挑战。

1、功利化价值观涌现

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在无形中促使大学生有了贫富群体的的划分,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种划分同时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缩影。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同在一个高校学习,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经济基础下的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却是十分迥异的。面对贫富差距代际转移,在名牌物品面前,在奢华享受面前,在权利诱惑面前,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不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而转信拜金主义。在功利化价值观的支配下,他们更喜欢用金钱的拥有量来衡量自身的幸福感。

2、人际交往偏颇

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来是一件单纯而简单的事情,但由于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导致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悬殊,也让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偏颇现象。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人际交往对象时,仅以家庭背景和消费能力作为参考因素。比较而言,很多学生都更愿意同富裕学生群体交往。另外,在高校中还设有很多学生社团,参与到这些社团中,就会接触到更多的同学,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而这些人际交往往往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比如社团组织成员郊游、聚餐等。富裕学生群体和中间学生群体在经济上没有太多的忧虑,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他们很乐意加入到各类社团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而贫困学生群体则相对不愿多参与社团活动,不愿将财力花费到人际交往活动中。同时,一些贫困学生群体还因为自尊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变得相对敏感,不太愿意和其他同学进行无芥蒂的交流,在人际交流上有些障碍。

3、过高的就业期待

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让没有足够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提前体会到社会的现实,并使得一些大学生无法找准自身定位,盲目向往富裕奢华的生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身就业产生了过高的期待。很多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实际和国家需要来择业,而更倾向在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就业。在他们看来,城市的生活会相对富裕,会更具有吸引力。目前,虽然国家已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部分地区也已却得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成效不大。大学生们就业时,还是会将目光首先定位在城市。然而,城市的就业机会固然很多,可是其容纳能力也终归有限,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在城市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部分学生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宁愿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从事一些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倘若这些大学生可以转变观念,带着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投身基层,相信其人生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对策建议

针对贫富差距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从如下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发挥影响的积极效应,减少负面因素,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思想上以及社会实践上尚不成熟,容易受到西化思想和外界不良因素的左右。新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已经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转而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指导他们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必然产物,但通过努力,我们最终会消灭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为此,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日后用所学知识踏实工作、锐意进取,用勤恳的劳动创造财富。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1、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保证贫困生顺利贷款入学

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资助体系,为广大贫困生顺利上大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助学贷款手续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程序复杂、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一些贫困生仍然不能通过助学贷款制度,取得贷款,顺利入学。由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切实帮扶贫困生。

首先,积极宣传助学贷款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合理借贷。其次,简化助学贷款手续,增加贷款金额,扩大贷款规模,进一步满足更多贫困生的需要。再次,适当延长还贷年限,采取可行的还贷方式,明确双方的职责权限并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既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回收,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刚毕业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2、拓宽助学渠道,增强对的物质扶助

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仅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我们还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多渠道帮扶贫困生,给贫困生多一份保障。首先,应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同研发新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和各类奖学金,给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其次,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优秀的贫困生提供相应的减免学费的机会,激励其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

(三)建立心理咨询诊疗室,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最近一项对全国 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 20.3%的人心理有问题。因此,在贫富差距问题突出的今天,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富裕学生认为钱是万能的,他们凭借其先赋性因素不断购买着高档次的物品,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乐于活跃在各种活动中。而一些贫困生则因为经济窘迫,无力购买高档次的物品,过着朴素的生活并因此而感到郁闷自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有问题的,高校应针对问题,专设心理咨询诊疗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大心理咨询服务力度。同时,学校还应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由贫富差距和贫富差距代际转移所带来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要切实关注这些影响因素,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帮扶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富差距问题,并帮助其健康成长。

[1]田瑛.中国社会底层普遍存在绝望心态 穷人的后代还是穷人[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60210/n241760245.shtml,2006-02-10.

[2]余力.贫富差距并非一定是坏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56619010004j9.html,2006-07-25.

[3]赵巧.大学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引起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142.

[4]李希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8,(11):121-123.

[5]胡年珊.大学生贫富差距的“裂痕效应”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评论,2008,(3):48-51.

[6]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大学生应及时调节[EB/OL].http://xinli.swjtu.edu.cn/003wlxt/xlbk_show.asp?id=264,2009-12-13.

2010-08-26

明慧 (1984-),女,安徽当涂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代际助学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关爱·帮扶·助学
报告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