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修养之再探*

2010-08-15 00:43徐声慧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师德孔子

徐声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002)

新时期师德修养之再探*

徐声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002)

师德修养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根本性的问题。师德修养在我国具有优良的传统,但由于目前师德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加强师德修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按师德修养体系的基本要求认真抓好师德建设。

师德修养;优良传统;必然要求;师德修养体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中华民族历来所秉承的一项道德操守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西方某些腐朽思潮的影响,这项准则受到了无情的冲击,一些教师的道德修养变得淡泊起来。特别像四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给教师的道德建设敲响了一记警钟,师德修养再次成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门刻不容缓的必修课。

一、加强师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古往今来的教育先驱者都十分重视师德修养。孔子的弟子无不视孔子为日月,敬孔子为父母,全在于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弟子,以良好的道德影响弟子,真正做到了“不学礼,无以立”,“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孔子看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做到凡提倡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凡禁止的事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做,处处以身示范,就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的学生的楷模。孔子做到了这一点,历代许多教育家也做到了这一点。

(二)乐教勤业,诲人不倦

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乐于奉献,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天职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孔子提出“立志”,孟子提出“尚志”,王夫子提出“正志”,都是针对教师怎样教育学生而提出来的。所谓“志”,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教育学生,孔子搏纳众生,不分贫贱富贵,不计雅俗愚贤,做到有教无类,乐教勤业,诲人不倦,孔子的这种精神至今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三)严谨治学,求实创新

《礼记·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第一流的教师具有两种要求:一是有真知灼见,二是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狂话。我们必须拿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很明显,自古以来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知识是无止境的,教师绝不只是已有知识的传播者和消费者,更主要的是新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必须与日俱进,闻道在先。

(四)身教为重,律己于严

孔子在《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教师绝不只是知识的化身 ,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必须做到“为师之道,端品先行”。正所谓“予欲无言”,身教为重,律己于严。

二、加强师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西方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蚀,使一些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唯利是图、拜金享受、颓废消极等腐朽意识逐渐滋长,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一些教师给“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抹上了“等价交换”的色彩,甚至将学生、教材、课时都变成了金钱交易的筹码。

然而,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师德修养必然要接受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考验,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已成为当前至关重要的紧迫任务。从教师的地位看,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乃至教育的形象代言人;从教师的作用看,教师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毫无疑问,教师的道德修养维系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必须通过加强道德修养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良好的师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懈动力。过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忽视了人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本身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在对学生的目前负责的同时,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不仅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一观念是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的。同时,教师的道德行为有着明显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主要靠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来维系,这也是新时期的为师之道,是教师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进入这一境界的。

(三)加强师德修养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开辟宽广的道路。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组成。其中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即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专业活动和专业行为的动力系统。商店服务员如果服务水平不高,最多对营业额造成暂时的损失。而教师则不同,教师的人格会对学生的思想、信念以及品德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如果没有师德修养作为动力,其专业性是不完整的,专业发展也将是不健康的。

三、加强师德修养要符合师德修养体系的基本要求

师德修养体系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看具有以下特点:鲜明的时代性、内容的完整性、理论来源的广泛性、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性等。从框架结构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整体目标、道德核心、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实施领域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师德修养体系[1]。

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教师道德规范形成的前提。其基本要求应体现教育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特点,除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外,还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要求。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敬业问题,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却不热爱教育事业,那就根本谈不上敬业了。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可能达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做到笃伩、配合、协调,对工作精益求精。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挥聪明才智,为平凡的劳动赋予不平凡的意义。

2、体现师德修养理论来源多样化的要求。师德修养理论要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仅要适应当前,更要适应未来。因此,要广泛吸收中外优秀师德修养理论成果。不但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师德修养中吸取营养,而且要注意吸收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师德修养的借鉴和补充。我国传统的“仁爱、”“善恶”、“知行”等哲学思想对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影响甚深,应该得到继承。同时,要吸收中外道德伦理理论中重视知识和真理、崇尚科学与技术等精华,为我所用。

3、体现师德修养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新时期师德修养体系的目的是要让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广大教师脑海中生根发芽,安营扎寨,并将理论用之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教师的道德修养理论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职业活动实践,另一方面要高于教师的职业活动实践,并随着教师职业活动实践层次的不断提升得到不断发展。

[1]周德义,杨志红.师德修养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010-09-26

徐声慧 (1981-),女,湖南桃源人,讲师。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师德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