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对策

2010-08-15 00:42顾长明
关键词:学业比例测试

顾长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对策

顾长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过去一年,许多地区参加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项目测试,笔者对某市的测试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整体水平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之间学业质量的不平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背景环境不甚理想。改变现状的最有效的途径即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规范办学行为、狠抓模式优化、提升教师培养力度、重构监测评价体制等。

学生;学业;质量;结果;分析;对策

学生学业质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是对教学过程和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指导、管理的基础性建设工程,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和效能的工作平台,更是一个地区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科学地评价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状况和学业质量,提高教育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教研工作的适切性和实效性,引导中小学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效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许多地区在 2008年都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和江苏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测试工作。在项目组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江苏省、市教育行政、业务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项目的测试工作。本文基于某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测试对象和内容

测试对象。本次测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考虑了地区 (城市、县城、农村 )、地域 (苏中、苏南和苏北)、学校类型 (公办、民办)三类分层特征。测试对象为被抽取到的四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测试内容包括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在本次测试中,四年级学生参加三年级语文和数学测试,九年级学生参加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 (物理、生物、地理)(下同)测试。所有参加测试的学生都参加了问卷调查,所有参加测试的学校教师 (四年级语文、数学教师,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抽测学校的物理、生物、地理教师)均参加了问卷调查。

测试内容。本次测试三年级涉及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八年级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内涵不仅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而且包括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中小学生所必备的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本次测试在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考查。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 )主要成效

在测试中,学业质量分为不同的等级水平,其中四年级分为优秀、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三个水平,分别用 A水平、B水平和 C水平来表示;九年级分为优秀、良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四个水平,分别用 A水平、B水平、C水平和D水平来表示。

全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整体达标情况良好。就四年级而言,全市 94%的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92%、95%、95%,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94%、97%;98%的学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96%、99%和 99%,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98%、100%;就九年级而言,有 91%的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87%、92%、93%,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分别为89%、96%;有 90%的学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82%、89%、97%,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分别为 87%、98%;有 85%的学生达到英语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78%、84%、91%,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83%、94%;有 89%的学生达到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市、县镇、农村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81%、89%、95%,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达标人数比例分别为 87%、98%。这表明全市中小学整体教学质量良好,尤其是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的达标率各区域间没有明显差异。

全市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为扎实。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比例比较高。例如四年级、九年级语文测试中,在“积累和运用”能力考查上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96%和 95%,在“阅读”能力考查上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95%和 92%;四年级、九年级数学测试中,在“知识技能”能力考查上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93%和 91%,在“理解概念”能力考查上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97%和 90%;九年级英语测试中,在“阅读”能力考查上达到英语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为 90%,在“听力”能力考查上达到英语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为 88%;九年级科学测试中,在“回忆”能力考查上达到科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为 96%。

(二 )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表现为数学的“运用规则”和“解决问题”两个能力水平比“知识技能”和“理解概念”能力水平弱;语文的“习作”能力水平比“积累与应用”和“阅读”两个能力水平弱;英语的“书面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水平比“听力”和“阅读”能力水平弱;科学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比“回忆”能力水平弱。

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质量倒挂。就 A水平而言,四年级语文、数学 A水平人数比例农村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城市。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A水平人数比例农村和县镇高于城市;就C、D水平而言,四年级语文、数学 C水平人数比例城市均高于县镇和农村。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D水平人数比例城市均高于县镇和农村。

县区之间学业质量的不平衡性依然明显。就四年级而言,7个县区之间语文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63%、48%、21%、20%、30%、17%、13%,而 C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0%、2%、6%、7%、8%、9%、11%。数学 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82%、69%、41%、33%、35%、35%、21%,而 C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0%、0%、1%、4%、4%、4%、5%;就九年级而言,语文 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56%、35%、28%、32%、27%、19%、11%,而 D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2%、6%、7%、9%、10%、12%、24%。数学 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58%、68%、49%、21%、25%、17%、13%,而 D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4%、4%、4%、11%、11%、18%、26%。英语 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12%、41%、12%、21%、5%、13%、8%,而 D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3%、7%、10%、17%、23%、24%、25%。科学 A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39%、55%、19%、21%、18%、10%、4%,而 D水平人数比例依次为 4%、5%、6%、12%、16%、17%、28%。各县区各学科之间 A水平、C水平、D水平的比例差异都是比较大的。

(三 )归因分析

学科教学和评价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不够。教学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通过上述项目测试数据和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良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和评价,只关注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不够重视应用新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新的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发展各种能力。项目问卷表明,部分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四年级和九年级的教师中,有 62%和 33%的教师认为自己“总是”和“常常”“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相比之下与学生的认同度却有较大的差异,只有 22%和 12%的学生认为教师“总是”和“常常”“讲解课文时直接告诉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29%和 20%的学生认为教师“总是”和“常常”“要我们记住各种题型,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做练习、巩固”,45%和 27%的学生认为教师“总是”和“常常”“要我们记住概念、公式、定理以及各种题型”,41%和 25%的学生认为教师“总是”和“常常”“让我们背诵概念和定律”。教师和学生对使用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试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但是,更多的行为表现是启发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到教师预设好的路径上来,缺乏学生自主地对新问题的探究,学生的学习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考过程,影响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背景环境不甚理想制约着学业质量的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背景、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睡眠时间、学习压力、课业负担、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校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问卷表明:学生家庭图书总量少于10本的为 12%。四年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9小时的为 50%,九年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8小时的为 69%。四年级、九年级学生每周参加补课或辅导班时间为 3小时以上的分别为 23%和 51%。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特别是睡眠时间偏少,其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学生在校时间偏长;二是家庭作业过多;三是课外“加班加点”;四是来自学生生活周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的课外练习量、周末补课时间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在保证学生有充足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对学生各科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学生阅读量高的学校,学生平均成绩也较高。

三、建议和对策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对学业质量的差异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基本指标有生师比,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中级及以上教师比例,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比例,生均图书册数,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建网学校比例,小班额比例,大班额比例,超大班额比例等,这些教育发展指标对中小学各学科都有较大影响,解释率 (解释率可以理解为“差异形成的原因的百分比”)都在19%以上,其中,初中英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受教育发展指标的影响最大,解释率分别为 61%、49%和 40%,在各项教育指标中,“教师本科以上比例”和“建网学校比例”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最重要的两个指标。要有效地减缓学生学业的巨大差异,实现教育质量的高位均衡,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改善各县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指标,切实把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放在全面建设上,积极引导各县区根据县(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16条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差距,加快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进程,使更多学校教育装备逐步达到省二类标准,积极创建“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学校”[2];推进光纤进校,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的比例达 90%,年内确保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比例分别达 60%、50%、50%。

认真贯彻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统计数据表明: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睡眠时间超过九小时的比例高的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较高。学生生活情况对学生学业差异的形成影响也较大 (所有学科的解释率都超过15%)。在全省上下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狠抓落实,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的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 (两者对初中英语学业差异的解释率分别为 23%和 24%)。通过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合理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数据表明无论初中或小学,学生参加辅导班或补课时间平均较长的学校,其学业成绩较差)。

大力推进课程实施提升工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永恒目标。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要以“课程实施发展年”为契机,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高效实施课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3]

大力推进评价监测重构工程。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激励性,规范评价监督,就是优化评价和监督机制,引导和激励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工程主要分为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训和评价研究等五个维度,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并加强对各县区、各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估力度。进一步加强命题培训和考试评价研究,针对学科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学科命题人员的专业培训,注重研讨考试的定位与性质、命题内容与要求,研讨试题如何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命题、统计测评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跟踪分析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情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

[1]“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2009年连云港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R].2009(3).

[2]江苏省教育厅.向“教育强省”迈进 [J].江苏教育,2007(3).

[3]连云港市教育局.2009年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9(8).

[责任编辑:崔一心 ]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Academic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GU Changming

(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LiangyungangEducationBureau,Lianyungang,Jiangsu222006,China)

In the last year,many region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testing on“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cademic quality”,and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for a certain city was carried on.It show s that the city’s overall level of qual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s goo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the students’ability of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know ledge is to be further imp roved;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region is still relatively clear;and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learn is less than ideal.Based on empirical data,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are:promoting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planning school-running behaviors,stressing pattern perfection,emphasizing teachers’cul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evaluating system.

students;studies;quality;results;analysis;countermeasures

G423.04

A

1009-7228(2010)03-0047-04

2010-03-12

顾长明,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业比例测试
艰苦的学业
人体比例知多少
幽默大测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