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音乐中的散板

2010-08-15 00:50莫军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散板节奏传统

莫军梅

(1.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2.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论传统音乐中的散板

莫军梅1,2

(1.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2.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散板是一种特殊的节拍形式,是相对于固定节拍而言的自由节拍,可以表现固定节拍所无法表现的特定情感和人物心理,表达着特殊的音乐之美。文章分析了什么是散板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既定条件,提出了关于散板的感知训练的一些方法。

散板;文化;训练

一、散板的界定

众所周知,节拍和节奏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要素,节奏更是有“音乐骨骼”之美誉。节拍从形态上可分为有节律与无节律两种类型(或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有节律的节拍常定义为“音的长短和音的强弱有规律的流动”。在欧洲传统音乐理论中:“节拍是有重音的及无重音的同样音值的时间片断在循环重复着的序列”(斯波索宾)。传统音乐中称之为“有板有眼”。

相对于有节律的节拍而言,无节律的节拍从广义上都可以归类为散板,即与固定节拍相对而言的自由节拍体系。其表现为:不划分小节线(或用虚小节线表示),没有强弱拍之分,也就是说音符不受强弱、长短的局限。在谱面上,散板常常用文字“节奏自由”或用符号“艹”表示。

散板原本是指戏曲音乐中的一种板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无板无眼”或“紧打慢唱”就是传统音乐中惯称的散板。在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中,这种自由节拍形式的散板广泛运用,如唐大曲中有散序,琴曲中有散起,器乐曲中有散奏,以及山歌、号子、吟诵调等,都是自由节拍,散板已经是传统音乐的常见的节拍形式。

在传统音乐中,又因体裁不同、剧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而叫法不一,如:散板、散起、散序、散奏、散唱、入破、混安板、导板、滚板、清板、哭板、哭腔、川剧的三板、走板、梨园戏的慢头、南管音乐的剖腹慢、内蒙二人台的亮调、梆子腔剧种的介板、尖板、飞板、垫板、梆子滚花、评剧的搭调、带板、干起板、哭头、哭头么二三、哭叫头、摇板、紧打慢唱、快打慢唱、紧拉散唱、快板慢唱等等,举不胜举。[1]

二、散板的文化阐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散板这种特殊的节拍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产生和存在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欧洲音乐的诞生,从教堂的合唱到典雅的室内乐四重奏再到多人协奏的管弦乐以及多声部的交响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必然要以整齐划一的节奏才能保证这种“集体化”表演的协调和顺利进行,因而欧洲的节拍多为匀称的。“可以说在欧洲乐理的节拍定义中,本不包括时值不均分的散板类节拍,在节拍的分类与记谱法中也没有散板类节拍的位置。”[2]因此将散板等同于英语中的“rubato”是不准确的,两者有巨大的区别。

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历史和文化及审美等诸多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线性思维方式,这种线性思维方式体现在音乐领域里,集中表现出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为单声部的旋律线条。从古琴音乐到琵琶音乐,从说唱音乐到戏曲音乐,其旋律是单线的,其旋律的表演也多为由单个人承担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旋律且由单个人承担的表演形式,为节拍节奏的自由和多变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单线条的旋律和单个人承担的表演形式,比西方多声部的主体性旋律也更需要、更适合节奏的灵活多变,也正是这个特点恰恰弥补了传统音乐在和声、复调方面的缺憾,从而使我们的音乐具有典型的单线性的东方情调。因此,线形的音乐思维是散化节奏存在的重要前提。

我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式大多采用文字形式(如文字谱、简字谱、半字谱、工尺谱等)。文字形式的记谱方式不足之处就是其“定性而不能定量”。再加之传统音乐的传承一直依赖于师生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对乐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的处理,完全根据个人的修养及理解程度,由传授者自由发挥。比如流传下来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就只记录有音高而没有节奏。这就导致了音乐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如调式调性、音高节奏等,尤其在节拍节奏方面更为突出。因此,同一作品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韵律,甚至是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演出同一作品,由于演出时气氛和情绪的需要而各不相同。同一作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以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表演形式出现,是传统音乐最常见的现象。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各家流派也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这种状况同时又反过来加剧了传统音乐流传和记录的随意性,因此“散化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音乐作品中长久留存”。[3]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散化”的艺术于我们的生活及音乐的姊妹艺术中可找寻出其踪迹。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一副错落有序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广义上的、无声音的散化艺术。“五言、七绝”的诗句是文学领域中规整节拍的显现,而有长短句之称的——词,则是非规整的节拍形式。这些“散板”的呈现,一方面是音乐领域散板的延伸,另一方面为散板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是散板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与西方艺术中提倡写实,摹仿再现为主旨不同,中国传统艺术(包括音乐)在创造中,集中体现出以写意为主,在写意中写实。可以说写意是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的生动体现。这种写意的手法决定了在对传统音乐的鉴赏时,需用心去“悟”,才能体会那独特的神、情、气、韵,才能体会那种欲说还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4]

三、散板的实例解析

散板在谱面上常常用文字“节奏自由”或用符号“艹”表示,没有小节线即不划分小节,一般按唱词的句法或曲调的自然呼吸,或器乐曲感情的表达分节。“慢板难于紧,快板难于稳,散板难于准”和“有板好唱,无板难行”的说法,无不道出散板表演形式的困难和复杂。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就是由“散—慢—中—快—散”等常见几部分构成的,可见掌握散板的演奏是学好传统音乐的一个基本前提。钢琴是纯粹西化的乐器,用钢琴来表达传统音乐中散板的神韵,值得推敲。

谭露茜编曲的钢琴小品《北风吹》第一段引子就是个散板。乐曲的第一个音是d3的颤音,之前加一个倚音e3,演奏时要从e3音开始颤起,速度由慢渐快,直至手指到达最快然后收束在d3,并稍稍持续一会。这个自由延长的颤音的控制最能体现散板的难,总时值长不能太短,否则显得潦草,太长又造成拖沓,要以人的一次舒缓的自然吐气为宜。此句表现出寒冷的冬天平地起风,且风越刮越急的音乐形象。随后不要慌忙,给一个从容的深呼吸,进入之后四组相同的十六分音符,弹奏时既要渐强,又要有慢起渐快,进一步展现肆虐的北风呼啸不停的场景。紧接着两次相同的、轻快活泼的旋律,勾画出了可爱活泼的“白毛女”的美好人物形象,弹奏则要平稳干净。之后是一个连接句,音符逐渐下行,节奏由密渐疏,弹奏要能够渐慢下来,预示着情绪的变化。然后进入了左右手“托卡塔”技术交替完成的预示着斗争的14个十六分音符,这一处要弹得坚定、有力。这个双手交替的地方也要由慢渐快,越来越急切,表现矛盾的上升和反抗的强烈。段落结束句稍稍一点渐慢,给人收束感。[5]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据同名琵琶古典名曲改编而成。散板式的引子开始处即用钢琴模仿琵琶的轮指技术开始,第一个和弦下去之后不要着急,让琴声自然地逐渐消失,其时值以人的一次自然呼吸为适,模拟了傍晚的鼓声悄然由远处的钟楼幽幽传来,顺着江流逐渐远去,消失在空灵的宇宙间,悠远而深长。随后琵琶轮指的弹奏要慢起渐快,越来越急后突然收束住,且要稍稍持续片刻,再现了一圈又一圈的声波渐次而来,在空中相互撞击,然后完全消逝。待演奏者的呼吸调匀后,再弹奏后面快速而又轻巧的装饰音,模仿的是古筝的刮奏技术。注意二分音符要很从容,也是以一次自然的呼吸为单位。随后又是模仿琵琶的扫拂,弹奏如前面的轮指,要慢起渐快,越来越急后突然收束住,且要稍稍持续片刻,随后二分音符的华彩乐句,又是模仿古筝刮奏发出的音响效果。这里交替对古筝及琵琶的模仿,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又像是远处传来钟声回响。二分音符的华彩乐句之后,悠扬的笛声响起,节奏由疏渐密,要弹出越来越快感觉。在笛声持续的同时,进入一个古筝极快速刮奏的经过句,描写出了江面风乍起,水面荡漾。最后两个二分音符的波音,是模仿曲笛的吹奏声,将人带入优美、宁静的春江景色之中。引子段落的结束处没有使用长音却用了渐慢,同样起到了抒情的效果,同中国戏曲中“一唱三叹”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一开始,鼓、筝、琵琶、笛的模拟,就把人们带入了中国南方大自然的景色中:晚霞映照天际,大地被傍晚的雾气笼罩,听见远处江面上水波在荡漾和砰砰拍岸的声响。

散板本就是“自然之节”之体现,是与自然之律以及人的自身气息的调理相通。因而在散板的表演中,其节律要一定要符合人的自然呼吸。在这两首作品中,为了展现作品的跌宕起伏,轻重缓急,在节奏上都大量引用了“慢起渐快”这一节奏类型,这也是散板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散板的奥妙之所在,既有很强的推动力,又有生动的感染力,但是“慢起渐快”一定要从容得体。

四、散板的感知训练

利用听觉和视觉的相互补充。对于节拍节奏的训练,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即跟随音响进行感性记忆的练习和通过视觉形象记忆练习。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混合记忆方法,通过这种练习可以达到增强节拍感及掌握节奏的目的。散板的训练也应当用此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多听来感受这种特殊的节拍,音乐毕竟是声音的艺术,听觉上的感受至关重要。训练时要安排好恰当的步骤来进行,可以先播发音响让学生仔细聆听,让学生通过听觉听觉来感受它;然后再让学生边看谱边听音响,通过直观的视觉大致认识散板记谱的形式,通过视觉的补充来进一步地加强认知;最后再仔细地听音响,甚至可以边听唱,强化和巩固学生获得的认识。

利用记忆的积累。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曲中的散板乐段背下来,记在脑海中。不仅要背它们的乐谱记写形式,还要背它们的实际演唱(奏)效果,或者著名演唱(奏)家所演唱(奏)的唱片。通过大量的记忆储存,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必然能感受和体会散板的美妙。如琵琶曲《夕阳萧鼓》、《十面埋伏》,古筝曲《渔舟唱晚》、笛子曲《故苏行》、《牧民新歌》,二胡曲《江河水》等,这些乐曲的前奏(引子)都是很好的范例。

实际创作。视唱练耳课是学生进行节拍节奏训练的主要课堂,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任何一门技艺的掌握需要多种综合手段的结合,欣赏课、器乐课、民族民间音乐课都可以进行散板的学习与研究,尤其作曲课。当然创作不是作曲课的专利,也不是作曲家的专利。散板是否已经被学生真正掌握,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通过展示其创作的成果,是最直接有效的检验手段,也是最好的训练和培养手段。

总之,散板是节拍的特殊类型,是与固定节拍相对而言的自由节拍,是一种自由的板体音乐,是用来表现固定节拍无法表现的特定情景和人物心理。这种节奏形态是对有节律的节奏这一定义的“反动”,打破了强弱规律交替的节拍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非均分、自由散化的律动形态,给节奏注入了新的生机。当然,散板的“散”并不意味着随意或杂乱,绝不是任意的无序,是一种蕴藏着规律性和音乐韵律的自由板,它同规整节拍之间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共同演绎音乐节拍节奏之美。散板这一特殊节拍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符合本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只有深层次地研究、了解、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这种节拍的魅力。

[1]谭家盛.论散板[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1).

[2]彭世端.散板及其记谱[J].中国音乐,1989,(4):48.

[3]王红梅李乃平.散板音乐探究[J].中国音乐,1995,(4):24.

[4]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5]郭强,王志伟.钢琴曲《北风吹》弹奏浅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3):75.

J612

:A

:1672-0547(2010)05-0088-02

2010-06-05

莫军梅(1978-),女,安徽庐江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皖西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散板节奏传统
刍议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散板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YOUNG·节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古筝散板的演奏技法初探
古筝散板的演奏技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