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建类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2010-08-15 00:49寇立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土建类力学教学内容

寇立亚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高职土建类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寇立亚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力学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专业基础课程。针对高职土建类力学课程的要求文章探讨了结合工程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针对力学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水平的差异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高职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土建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社会需求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力学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学课程的教学应贯彻高职教育改革精神,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力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如何针对高职专业对课程的要求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如何针对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知识发展规律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好、方法可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非常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土建类高职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中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传统的力学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缺乏专业针对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用于培养结构设计及科研人才,而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对高职人才的定位。高职教育中力学课程内容大都与本科力学内容相近,仅是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和删减,其从根本上无法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目前力学课程的教学多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即只注意理论计算,没有注意工艺、材料、方案、构造以及施工等条件的设计。“重理论,轻应用”忽视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较差,工程应用薄弱,不能突出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为此,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学科中心”模式,实行“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力学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安排上,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增加实用性知识,突出高职层次的教育特点。

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必需、够用为度,对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对其他知识点提纲挈领地讲或组织自学,做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可有可无的内容大胆地、大刀阔斧地砍掉,做到“削弱留强”。力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概括介绍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基本计算方法,尤其是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叙述简练通俗,例题典型,结合工程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熟练进行结构计算简图的建立,对体系进行几何组合分析,掌握简单的超静定结构和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熟悉结构内力影响线的概念和应用。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力学概念,针对实际问题可以从力学角度简单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工程上的实际需要结合力学计算进行专项技术方案的制定(如脚手架、模板搭设专项技术方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培养人才规格和要求而设计的,且是动态的,随着行业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而发展。高职课程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针对力学教学内容和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面对生源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应“有教无类”,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切入点,多种形式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成才。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教学结合,实行分层教学,以学促教。

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可以通过多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难度适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以以实际建筑结构存在的现象为导入点,再引进概念与其进行联系,然后加以概括,抽象出其中的力学要素,最终引出该力学概念。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授课教室的结构形式、梁、板受到的荷载以及荷载的传递途径,梁与柱之间的连接等引导学生将实际结构简化为力学计算简图。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录像、模拟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感性认识,也可以将工程中的实例作为问题在课前、课中随时列举,还可以将问题留给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问题是思考的源动力。为了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可采用“课前六问”教学方法。前“三个问题”涉及旧课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后“三个问题”涉及新课内容,促使学生事先预习。有效的复习与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上与教师同步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节奏,做到因材施教。

力学课程教学的要求是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实际问题,加以综合运用,为后续课程提供力学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习题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性习题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布置适量的综合性习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检查,逐渐养成自我分析判断的习惯。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斜梁、排架内力图计算后,组织学生对板式楼梯梁、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计算简图,并进行内力计算等。超静定结构计算学习后,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进行脚手架搭设技术方案的安全计算。在讲到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杆件的绝对刚度无关,而与杆件的相对刚度这个概念有关时,可以与后续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塑性内力重分布、弯矩调幅等内容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学习模式。为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助学习。对于某些知识点在教学中采用课堂上统一讲解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把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让学生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这种方式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学习气氛浓。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思想和观点的不断碰撞中,学习内容逐渐被消化。这种合作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倾听和吸收别人意见、效仿他人思维方式、参与及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再次,可以注重“分层教学”。在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按学习水平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的学生应将学习任务定难一些,学习目标定高一些;中间层次的学生达到现行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较容易的任务,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将原来的统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在保证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下,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作业是一个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教师可把高、中、低几种要求的作业都提供给学生,让其自主选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作业的情况,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可以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进行。教师在口试中可根据测试对象的层次,提出针对性强并能顾及学生差异的问题。也可通过小组学习让组员之间相互打分,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参与度、积极性、完成情况及小组评价给出评价。笔试可较准确地测定和评价学生的成绩,也是我们常用的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口试与笔试的结合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1]刘小洁.论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夏锦红.浅谈土建类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平原大学学报,2002,(5).

G718.5

A

1673-0046(2010)6-0035-02

猜你喜欢
土建类力学教学内容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基于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 等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职业体能视角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