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观与悖论的消解研究探索

2010-08-15 00:49刘万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说谎者悖论客体

刘万生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逻辑观与悖论的消解研究探索

刘万生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悖论的消解研究折射了逻辑观的变迁。文章指出,目前大部分的消解理论都是建立在“思辨逻辑”观基础之上的。“客体逻辑”观告诉我们,悖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描摹以及语言表达缺陷引起的,因此建立在“客体逻辑”观基础上的,从客观世界、语言和逻辑三维研究的解悖方案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悖论;悖论消解理论;逻辑观;“客体逻辑”

悖论缘起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但从出现开始,悖论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了无数善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人们,他们有的终身研究悖论,不能自拔,有的甚至为之献出了生命。悖论本质以及其消解的研究,不仅拓展了逻辑学、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视野与进步,而且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而逻辑观对于悖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拟从逻辑观的角度,分析悖论研究消解理论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悖论和经典悖论

什么是悖论?根据陈嘉映的观点:如果承认命题A,就会推论出命题非A;如果承认命题非A,就会推论出命题A,于是就出现了悖论。其实,悖论的意义很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或日常经验相抵触的理论、观点或论断。当遵循着一条合乎逻辑的思路推理,却发现陷入了矛盾之中,悖论就这样出现了。

历史上困扰哲学家、科学家和有关悖论爱好者的经典悖论有两个:“说谎者悖论”和“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

“说谎者悖论”起源于古希腊。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医学家、克里特岛上的“先知”伊壁曼德(Epmiendes)说了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

这句话的悖论推理非常明显:如果假设正如这句话所言,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A),那么伊壁曼德就不是个说谎者,因为他说了这句真话。这样就进一步出现了“不是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非A),对伊壁曼德的话进行了否定。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这个悖论提出了很多新的版本。

“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是由哲学家罗素在数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切不是自身分子的集合所构成的集合”的悖论。为了便于理解,罗素提出了“理发师悖论”。

一个村子的理发师,也是村民,说:“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有人就问:这个理发师到底给不给自己理发?根据上面这句话可以进一步推理出:“我不给村里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给自己理发;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他就不可以给自己理发。悖论出现了。这个悖论比“说谎者悖论”更加进了一步:“说谎者悖论”是单向的,而“理发师悖论”是双向的。

为什么会产生悖论呢?悖论的产生其实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随着各学科发展和新学科的出现,悖论逐步表现出了跨学科的特点,比如罗素悖论就是逻辑学和数学以及后来出现的语言学的交叉。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因此形形色色的悖论实际上归根结底与逻辑和语言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逻辑观、客观世界(自然)与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我国学者林邦瑾指出,众多的关于逻辑的定义主要区别在于人们认为逻辑的研究对象不同。同时他总结出“逻辑的研究对象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归根结蒂,不外三种:思维说(认为逻辑研究思维)、符号说(认为逻辑研究泛指自然语言、人工语言的符号)、客体说(认为逻辑自诞生以来事实上始终研究客观世界结构和逻辑规律)”。根据这个总结,他进一步把逻辑研究分为“客体逻辑”和“思辨逻辑”(思维说和符号说)。

“思辨逻辑”(思维说和符号说)源远流长。“思辨逻辑”主要是把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语言作为研究的主体。思维说认为,逻辑学主要是为了研究人的思维,研究的是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符号说鼓吹者卡纳普指出:“逻辑只是按着一定规则来运算的符号系统,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涉及这些符号的意义,而只涉及这些符号的种类,以及这些符号所遵循的形式演算。”当涉及表述思考的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语句时,“只涉及语句”,而并“不涉及作为心理活动的思想”。

“客体逻辑”虽然也有着历史悠久的萌芽,但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客体逻辑”仍然方兴未艾。马克思有一句话: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自然)。早期的逻辑学产生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哲学思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鸿蒙之初,人类在有了足够的食物解决了食不果腹的温饱等基本问题以后,开始了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客观世界其实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客观存在着,而且以它独特的规律按照其逻辑运营着。即使人类有一天灭绝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不会改变。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到:“客观的思想……宇宙以及自然中的理性,或者像我们所见的自然界中的类,那是普遍的东西……这个规律,这个理智,这个理性就是内在于自然中的,就是自然的本质。”因此,人类的思维与逻辑思考是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描摹。这就像是有人在画山水画,客观世界存在的山水以它自身的规律而存在,画家用他的笔在纸上描摹的山水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山水,而且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画家的描摹会产生不同的图画,因此每个人都会以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典型的表现就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世界的产生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世界的产生应该归结于水、火、风、雨等自然现象,而有人却提出了原子论。由此可见,我们的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人类试图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而做的努力,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我们用于描摹的笔墨。

王希杰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并强调“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系统特征的,具有缺漏性和交际不自足性的,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系统虽然复杂,但是语言的本质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人们借助语言在交际交往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借助于语言交往实现思想交流。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互有紧密联系然而却又有根本区别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客观世界(自然)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客体)、在人类头脑中进行的逻辑思考(思想、对客体的描摹)、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表述思想的常用物质载体)。所以,逻辑应该是研究客观世界(自然)的逻辑运演机制(即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客体逻辑”观。

但是由于思维和语言的出现,人类要想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要求:第一,思维也就是逻辑对于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描摹完全与客观世界的存在一致;第二,这种正确的描摹能够用完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正如王希杰先生认为,因为人类的语言是历史形成的,是在人们常识范围内形成的;同时语言是历史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的,而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语言,它的演变和发展又是受到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语言具有缺漏性。语言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那么用语言对客观规律的描摹必然不可能完美无瑕。

三、悖论消解理论的研究以及缺陷

从悖论产生开始,人们一直试图找到悖论产生的原因,尽力探索悖论的本质或根源,并进而找到悖论消解的方法。但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足,遵循逻辑观的发展,人们首先从“思辨逻辑”的角度试图揭开悖论的秘密,但是,鉴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不可能绕过客观世界而通过主观的逻辑和语言研究就可以解决,伴随“客体逻辑”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悖论的研究就从起始于以语言为中心逻辑为辅的单维探索,逐渐过渡到以逻辑和语言为中心的二个维度思索,最终走向了“客体逻辑”所倡导的包含客观世界、语言与逻辑的三维研究。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出现的主要悖论消解理论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消解理论研究,以逻辑和语言为中心的消解理论研究,与涉及“客体逻辑”的悖论消解理论。

(一)以语言为中心的消解理论研究

1.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

塔斯基提出了语言层次分析和语义封闭分析的解悖方法。他主张用形式化的语言代替自然语言以消除它的歧义性。塔斯基把语言分成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类。所谓对象语言就是被用来分析的语言,而元语言是用来分析语言的语言。

2.秦玮远的语言层面论

我国学者秦玮远以“说谎者悖论”为例,认为导致“说谎者悖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清逻辑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和普通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只要我们分清这两种不同语义的“真、假”,所谓的“说谎者悖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

3.陈保亚、陈樾的递归否定论

陈保亚、陈樾认为自然语言是最根本的元语言,悖论更需要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认识,尤其是从自然语言结构的递归性来认识。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都是从有限规则和有限符号到无限句子的系统,不可能避免层阶循环或递归,因此悖论的消除不可能通过类型论或元语言层阶来解决,考虑递归否定的性质是消除悖论的一个途径。

(二)以逻辑和语言为中心的消解理论研究

1.罗素的逻辑类型论

罗素曾经认为,一切悖论的共同特征就是“自我指谓”或自指性、自反性,它们都来源于某种“恶性循环”。罗素提出了他的悖论消解方法,即简单类型论和分支类型论。

2.克里普克的真理论解悖理论

克里普克认为源自“说谎者悖论”的“我现在所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无根语句,本身的真值不定,因此它是无意义的。处于真值缝隙之中,无法判定真假。

3.马佩的逻辑前提论

我国学者马佩教授认为“,悖论就是从人们认为正确的前提或背景知识(实际上其中包含有人们尚未发现的谬误)出发,通过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两个互相矛盾命题的等值式。”马佩教授指出,正是因为推论前提的问题导致了悖论的产生。

4.普利斯特弗协调论

澳大利亚学者普利斯特(G.Priest)认为,过去的各种解悖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特设性,自己便提出了以“真矛盾”理论为核心的“弗协调逻辑”解决方案。

(三)涉及“客体逻辑”的悖论消解理论

巴威斯和艾切曼迪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包括伯奇的语境敏感方案)。

情境语义学认为许多悖论实际上不仅仅涉及语义,也与说话时的语境等语用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地讲,一个语句所表达的命题P由该命题所处世界的部分模型s及表达该命题的的自然语言的语句模型T两部分组成,即p={s,T}。命题p只有在T所描述的事态σ属于s的情况下才是真的。

这样就可以将命题、悖论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进行考察。一旦具体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对于命题的理解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作为真值谓词的“真”和“假”应当与其使用语境的不同层面相关联,悖论性命题在不同的语境中真值是不同的。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是悖论消解理论向自然语言的转变,尽管具有局限性,但该理论已经注意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语言和自然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反映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的自然语言来说,语境应该比语义更有意义。

四、悖论消解研究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人类通过思维来描摹和认知客观世界,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人的思维本身就是个体主观的,因而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的客观性很难保证,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本来就存在真理和谬误。而人类的思维又包含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所进行的思维,非逻辑思维正好相反。这种非逻辑思维同样也对我们描摹和认知客观世界的行为产生影响。鉴于此,又受到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影响,我们的思维很难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

当哥白尼发现日心说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认为他是在散布异端邪说,尽管后世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伽利略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儿子,不是权威的儿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伴随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真理”会不断出现和更新。当人们无法解释世界的存在和人类、万物的产生与繁衍时,人们就创造了上帝,创造了诸神,宗教由此应运而生,它解释了我们无法解释的许多问题:当我们没有办法认知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时候,神和上帝就成了我们的解释。而其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今天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真理”。

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从来没有悖论,我们每每观察自然,常常惊叹于客观世界的完美,我们没有看到大自然的悖论。而因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可能片面的描摹,使思维看上去是如此的不可靠,而由于语言的特质,我们人类已知的信息表达方式也不一定跟得上我们所研究的客观问题,所以语言同样也不一定能反映我们的思维,这样我们的主观世界里面产生了悖论。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而思维是人类对于世界客观规律的认知。没有客观世界,脱离客观世界的实际,为语言而语言,为思维而思维,必然无法找到消解悖论的方法。悖论的产生并非是客观世界本身的问题,而是源自认识过程或人们语言的使用。只要把悖论放置在客观世界里面,悖论就会自然地消解。因此悖论和解悖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就语言而语言转化到语言与思维的互动,进而开始了语言、思维与客观世界的三维思考,而这种三维研究将是今后的必然方向。

[1]蔡光.语言本质及其基本层次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91-93.

[2]陈保亚,陈樾.悖论的语言结构:递归否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8-116.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B81

A

1673-0046(2010)6-0054-03

猜你喜欢
说谎者悖论客体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真与说谎者悖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帽子悖论”
说谎者
说谎者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美妆悖论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