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动画叙事的创新及产业发展的轨路

2010-08-15 00:49唐永勇
关键词:动漫动画受众

唐永勇

浅谈我国动画叙事的创新及产业发展的轨路

唐永勇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已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其创作者主体和消费者人群不断扩大,动画数量不断上升,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然而动画产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又因体制与环境的诸多制约而导致发展受阻。从受众的接受机制、动漫形象的定位、人才培养及教育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

接受机制;动漫形象定位;人才培养及教育;动漫产业

纵观世界动画产业的发展,其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推动着文化的纵深发展。然而,动画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地域和文化间的差异性也相对明显,许多优秀的动画产品集中在欧美日等少数几个国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有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成熟的资本市场、运作模式、营销方式以及创意团队的通力协作等等,共同成就了今天西方国家的繁荣的动画市场。

回顾我国动漫发展的历程,也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之前,我国曾有31部不同风格的动画影片,46次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上曾经一度被誉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如今,在中国动画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动画”,早已风光不再。当今世界,动画产业的天下早已被欧美、日韩的动画取而代之。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得不寻求动画作为一门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如何突破制约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动画叙事的创新与适合国情、能够激发受众观看兴趣的有力结合。

纵观国内的动画作品,数量多但缺乏精品,“普遍存在着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不自然、运动规律把握得不尽如人意、没有把中国人的表演习惯融入到里面等问题。”[1]同时,很多的创作者倾情于自我的、纯粹的艺术表达而忽视了商业诉求,这种纯粹的自我表达导致了消费主体的部分丧失,这样的作品就只有艺术家们孤芳自赏、独品意味了。然而在目前的环境下,没有观众就意味着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取得发展,更谈不上质的飞跃了,其最终结果是因脱离受众而走向毁灭。那么,我们该如何创新、做大做强动画产业呢?本文将从受众的接受机制、动漫角色的定位、人才培养及教育等方面浅析我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

一、接收机制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它是加入了时间维度的四维艺术。随着审美时间的延续,受众的审美心理也同步发生着曲折而复杂的变化。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比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更注重审美接受群体的规模及评价,而且它对审美接受群体的影响也更为广泛和深刻。”[2]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受众是艺术作品的消费者和反馈者,也是整个艺术作品进入市场的检验者,作品质量的优劣和受众接受取向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长期以来,世界动画产业的话语权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主导,从而导致受众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某些国家的动画形成了一种接受依赖,而对其他国家的动画则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态。荷兰的一位学者曾这样论述接受期待:“是一种知觉预态,这种预态是指人们预先使自己处于某种输入类型的准备接受的状态之中。”[3]按照这种理解,我们的动画作品之所以和观众的接受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其部分原因在于受众接受机制的制约。纵览世界动画舞台上的几支重要力量——好莱坞的迪斯尼和梦工厂,他们的成功,依靠的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以新的形象、新的感觉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无可取代的位置占据广泛的受众群,况且他们的大投入、大制作也筑就了他们的精品之路。

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的审美要求高。西方的动画以更加“率真的童趣化、情感表现的幻觉化、幽默的轻松化、愉悦的拟人化以及简洁的单纯化等几种人类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动画体验与动画幻觉。”[4]以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为例,“该动画影片中,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以影像的方式细腻地表达出来:飞舞的桃花、檐牙高啄的古建筑、曲折的长廊石桥、悠远的古亭、高悬的栈道、枯瑟扭曲的虬枝、写意画般的红日。”[5]创作者大胆借用本国外的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获得了名利双收。梦工厂这个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在观众心中已经形成一种接受定势,只要是梦工厂出品的动画,人们都愿意接受。这样,接受定势就演变成为一种接受期待。消费者总是不断地期待着梦工厂的每一部作品。而我们的动画之所以难以在观众心中形成接受期待,源于我们的创新力度不足、空间不够。目前我国媒体上热播的动画片不外乎是一些翻拍的旧题材,作品的纵向挖掘不深,横向拓展不够,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要想取得突破,创新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我们的创意工作者才能不断为观众奉献更多精彩的动画节目。

当然,我们也应该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我国动漫市场发展的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些优秀的动画片相继推向市场,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喜羊羊与灰太狼》了。喜羊羊的诞生开始是内部投票修改,然后拿给小学生自己修改,再拿到制造商那里去咨询意见,最终形成了令人过目不忘的、精美可爱的原创动画形象。此外,周密的商业策划及面向国际的经营理念也成为这部动画成功运作的重要元素。经过几年的运作,喜羊羊已经成长为自主的名族品牌,其衍生出的附属品不断问世,已形成一条产业链。这种优秀动漫的联动效应也让国人尝到了甜头,但面对庞大的市场,原创力量的不足使我们不得不望“市场”而兴叹。而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推动政策虽然也为沉寂的动漫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但外部环境的优化只是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内部的创新。从接受机制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对改变观众的接受期待的重要影响。

二、动漫角色的定位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片是一种通俗艺术,更是一种大众文化,这就决定了动画必然是一种令人愉悦和充满新鲜感的艺术样态。然而长期以来,孙悟空、花木兰等人物形象是国产动画常驻的主角;西游记、宝莲灯等民间神话故事题材被国产动画重复挖掘。这种囿于传统文化题材的束缚,成为了我国动画题材原创的瓶颈。

创意者的卡通定位意识过于狭窄,以往,国产动画是六岁以下儿童的专利,甚至连一些业内人士也抱有“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的陈腐观点。而实际上,真正成功的动画应该是“老少皆宜”的,或者是“各得其宜”的,成年人也有从动画中获得放松的诉求、得到快乐的权利。席勒提出过一种“艺术游戏说”的理论,他认为“游戏解放人类的天性,给人类带来情绪的宣泄和精神的自由”。而艺术同样是一种宣泄情绪、表现创造的渠道,因此不难把游戏和艺术相提并论,甚至有人直接认为“艺术就是游戏”。在西方国家,但凡运作成功的动画都是牢牢把握住了不同收视群之间的平衡点,使之成为“面向大众的艺术”,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收视群上。在这个观众就是上帝的时代里,谁最能理解观众、最能满足观众的消费诉求,谁就能掌握市场,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在《怪物史瑞克》中,不但有孩子喜欢的“喋喋不休的驴”和“穿靴子的猫”的卡通形象,也有让成年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早期的《猫和老鼠》里面那些充满童趣的开心打闹同样不失为很多成年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电影版的《喜羊羊》为了迎合更多年龄层的观众,在内容上增加了不少专为儿童以外观众而设的情景和台词,譬如“无间道、微软黑屏、奥巴马当选”等也被搬上了大银幕,把成人的题材通过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这只是国产动画创意者目前的大胆尝试。随着广大受众对文化传播消费需求的不断高端化和多元化,动画的市场也会进一步开辟一条细分化的道路。

此外,动漫创作者年龄的梯队化也有助于创作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产品,各个年龄段的创作者更能理解本年龄段受众的娱乐诉求,生产出更有针对性的娱乐产品,而我国动画创作专业人员缺乏这种不同年龄段的连续性。所以,注重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动漫人才的培养与创新

创意产业日益成为21世纪极具广阔发展前景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的角色,成为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中国的动画还没有真正地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的发展道路还任重道远,而人才的缺乏却成了阻碍动漫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创意主体数量的不足、综合素质不高都大大制约着动漫产业化的发展。

2000年前,我国动漫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北京电影学院1所,截至到目前,虽然这种数量上的劣势已有所改观,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未显著提高,一些问题仍旧较为突出。高等学校的动漫学科专业虽然日益趋于交叉设置,使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成为可能,但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却显得很薄弱,导致有些课程因为教师的缺乏而开不起来。没有师资的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怎么能保证呢?更令人堪忧的是,“这些专业的老师长期教授动画技法,动画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动画产业上游创意、统筹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6]这些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人才质量上不去,培养的滞后导致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人才的创新思维是创意产品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观念的创新则是保证创意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动漫人才不应该只是技能型的人才,而应该是复合型的动画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动画专业知识,精通编导、原画设计、动画加工、动画制作等方面的技能,还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阅历,具备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物理等方面的修养。另外,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与市场接轨。动画艺术不同于一般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其突出的商业性,动画艺术创作离不开强大的商业环境做支撑。

总之,我们的动漫教育应当改变常规性的教育观念,改变与市场脱节的封闭的传统教育理念。市场化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我们应积极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动画创作与市场相连接的教育模式,使动画教育与动画产品制作、传播、流通的环节之间建立沟通、互动的关系。我们还要具有全球化视野,更新创作理念,主动地把世界的优秀文化元素借用到我们本土化的动画创作中去,并融合进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使其为世界观众共享,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王晶.关于中国动画发展的若干思考[J].装饰,2009(1).

[2]王苗苗,周飞碟.论动画受众的审美心理[J].艺术探索,2009(2).

[3]汉肯.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2.

[4]段运冬.动画文化的品格探讨[J].装饰,2004(2).

[5]李婧.从叙事学角度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转移现象[J].东南传播,2009(8).

[6]李宪广.浅谈中国动画现状[J].高校论坛,2009(5).

book=140,ebook=264

J902

A

1673-1999(2010)14-0140-02

唐永勇(1984-),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新闻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电视栏目文化研究。

2010-04-14

猜你喜欢
动漫动画受众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