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关系

2010-08-15 00:49王晓芸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特色

王晓芸

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关系

王晓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绝对的理论指导作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现代化建设之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现代化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现代化思想的开拓者。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而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渊源。

(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点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逻辑起点的,即他所谓的“现代社会”。马克思根据生产方式的变化划分出“现代社会”的概念,他把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以来的经济社会形态称为 “现代社会”。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277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6

(二)工业化和科学技术是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在的大工业,从而实现了资产阶级整个社会基础的工业化,而工业化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现代化最终会表现为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运用一切手段强行打开了世界其他民族闭锁的状态,进而使其活动延伸至全球。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分析了全球化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表现形式。《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将其生产方式扩张至全球进行了阐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

(四)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的解放”的内涵,包括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从而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因此,现代化既包括社会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现代化。一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人。只有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在各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现代化模式的特殊性。非西方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但并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布莱克认为,“较晚开始现代化的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抛弃自己的建制,一味地向西方借鉴,而是认真地评估他们的建制遗产,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它转变过来满足现代化的要求。”[3]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的确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技术也固然可以引入,但有关现代化的模式却必须满足本国国情。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寻求中国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63

首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唯一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力量最为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立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瞩目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以进一步指导现代化建设。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伴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而行的过程。当今中国,现代化这一特点日趋明显,因此,党中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奋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只有这一理论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反过来有力地指导现代化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其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过了从如何将西方现代化转变为中国本土现代化模式到如何具体在中国实践现代化的艰难的探索道路。面对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重阻碍,邓小平同志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寻找到一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道路是其政治前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在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他曾说到:“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5]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穆加贝时提到:“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面前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现代化。”[5]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62;不能忘记“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忘记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4]378。

2.进行经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经济建设。他指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这件事一定要死扭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6]“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就是经济建设。”[4]378此外,他还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的一切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6]

3.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所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7]邓小平同志也提到过,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的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因此,改革自然是题中之义。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实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的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依据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党的工作内容和所处的环境、面临的主要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外部环境上,中国共产党人遇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而开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而来。如果说之前的科技革命还是地区性的,那么这次革命则无疑引起了经济的全球化。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党如果不积极调整应对,那么就只会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其次,在我国国内,一些年轻人出现了“信仰危机”。面对这些新变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经受住各种挑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确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不同程度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引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严重、气候异常、贫富分化以及腐败犯罪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强调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化的最终归宿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评价尺度,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沉思考,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唯物史观。突出以人为本,既汲取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本主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与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2.“全面协调可持续”符合全面变更社会系统的现代化要求。现代化建设不是指经济的一味增长,而是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内容和元素。科学发展观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其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是现代化的思想指导,生态文明作为其环境支撑,而和谐社会则是现代化的归宿。五大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完整地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四、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搞清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我们坚信,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定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布莱克,等.现代化与政治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198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5]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3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6-27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D616

A

1673-1999(2010)14-0006-03

王晓芸(1986-),山西长治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政法系2008级硕士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04-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现代化特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