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笔译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

2010-08-15 00:49向士旭
关键词:笔译院校教材

向士旭

地方高校笔译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

向士旭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内容、考评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7所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笔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一、调查范围、对象与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为了解和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改革状况,笔者对成渝两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师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跟踪调查。本研究调查范围包括成都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川北医学院、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等7所院校。调查对象主要为从事笔译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参与笔译教学活动的大三、大四学生。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座谈等。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分为三大部分共28个小题,第一、二部分为封闭式问卷,旨在了解这些院校的笔译课程教学现状、是否已进行笔译课程改革及改革动向。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卷,旨在了解师生对笔译教学改革的意见及期望。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问卷45份,学生问卷315份,收回问卷343份,其中有效问卷340份,满足统计分析的样本数量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所院校没有课程改革计划且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有2所院校有课程改革计划及新大纲但没有付诸实施,只有2所院校已经实施笔译课程改革及按照新大纲进行笔译教学。有6所院校都没有开设相关的笔译网络课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1.课时偏少。在被调查的七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笔译课,周课时数为两课时,开设一学年,总课时约为80课时,除去节假日及复习考试等特殊情况,实际上还不足80课时。其余两所院校开课时间为三学期,但由于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撰写、准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及求职等,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实际授课学时也在80课时左右。调查显示,80%的老师认为笔译课时偏少,即便是降低教学要求,删减教学内容,也不能完成最基本的翻译理论及技巧学习,更谈不上针对各类文体进行讲解和实训。

2.课型单一。课程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在被调查的7所院校中,有五所院校都没有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对课程的设置极具随意性,不区分英译汉及汉译英的课程设置,课型搭配不合理,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双语基础课开设过多,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等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不足。

(二)教材

1.教材内容陈旧、覆盖面窄。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张培基等于1980年编著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等于1983年编著出版的《汉英翻译教程》已历时近30年,然而,在所调查的7所院校中,有6所院校依然沿用至今。该套教材的重点在词法和句法的对比上,教材中所选的例句内容陈旧,政治性强,涉及行业领域面窄,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均以没有上下文的词句为译例,对语篇翻译及各类文体翻译未予重视。而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翻译实践活动大多是与经贸、会展、科技、医学、法律等行业有关的文稿以及常见的应用文体翻译。鉴于此,笔者认为这套教材目前已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2.教材缺乏针对性。事实上,已有众多学者意识到统编教材的不足并积极致力于开发新型实用教材,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翻译教材就是一佐证。但纵观众多教材,都有一共同的缺失,即教材的针对性都不强。目前缺乏的是能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翻译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的翻译教材。据调查,几乎所有的翻译课老师都对现有教材状况表示不满,认为统编教材内容和译例陈旧,体例不够多样,新出版的教材五花八门,令人难以选择;不容易找到适合学生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缺少译文规范、难度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材料等。

(三)教学模式与内容

1.教学模式单一。在被调查的七所院校中,有五所院校依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根据教材的体例及课程内容,通过讲解译例来逐一介绍说明某一翻译技巧的运用,然后布置相应的翻译课外练习,学生完成课外练习后上交给教师批改,下次上课时再讲评。同时,笔者还发现在被调查的7所院校中,有6所院校都还没有开设英语笔译的网络课程。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有悖于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各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

2.教学内容刻板。翻译培训与教学应“在一定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以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笔译教学多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教学内容多是根据老师的喜好而定,重理论轻实践,重语言知识点讲解轻跨文化能力培养,重翻译结果轻翻译过程。翻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实用性,有些院校依然仅重文学文本的翻译而轻应用文体的翻译。在被调查的七所院校中,有92%的学生学生认为教师所选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选材范围窄,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不能应用于翻译实践,翻译效果便可想而知。

(四)考评模式

1.考试形式单一。从调查结果来看,88.9%的院校都采取在学期末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种一次性的闭卷考试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检测出学生的真实翻译水平,学生翻译时连蒙带猜,根本无暇考虑选词用字,更不用对各种翻译技巧进行运用。

2.考试题型单一。笔译考试在题型设计上多为汉译英和英译汉短文翻译。这种单一的命题方式一般无法系统地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翻译技巧运用能力,测试目的不明确。

三、笔译教学改进提高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笔译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译教学目的定位,不同的教学目的会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对学生访谈等,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各专业方向的特点,注重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的笔译课可进行模块化教学来保证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一大二两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笔译课争取开大三和大四两学年,第一学年开设普通翻译课程,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第二学年开设应用翻译课程,讲授各种不同应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及实训。教师可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方向及兴趣,有针对性地讲授各种应用文体翻译技巧,加大笔译教学的力度和笔译训练的强度来强化培养学生的笔译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

(二)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首先应考虑使用对象,根据教学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组合起来 进行优化。每一章节都应以能体现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练习开始,始终将两种语言的对比、两种思维方式和两种表达习惯的转换贯彻于教材之中,最后根据练习内容归纳和总结出的相关理论及翻译技巧并提供进行巩固训练的课外翻译实践材料。尽力做到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在题材、体裁上多样化,教材内容应覆盖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学翻译到科技翻译、旅游翻译、医学翻译、法律翻译、外贸翻译等,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三)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当偏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应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根据翻译活动自身的特点,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必要地讲解后,组织引导学生发现讨论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翻译。翻译活动结束后,同组学生互相修改译文,分组评估,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翻译后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总结翻译经验和原则。这种类似“翻译作坊”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翻译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与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同时,教师应适当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让翻译教学在模拟现实情景中进行,这样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翻译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来开展笔译教学,增大笔译教学课的信息量,增强交互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评体系

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后,考试评估体系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来与之适应。测试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翻译水平。

1.引进用于监测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测评表,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加大课外作业的比重,随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记录抽查学生的情况,以便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作为学生期末总评内容之一。同时,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左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课外翻译,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翻译中所遇到的语言、文体或文化上的问题写出书面报告,这种开卷式考试在总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以促进学生平时课后的自学和检查翻译实践情况。而期中、期末考试必须一改过去不能带工具书进考场的闭卷考试形式。

2.教师在设计试卷题型时,应明确测试目的及受试者层次等因素,明确测试的范围和内容,题型力争科学性、多样性及针对性强。除传统的英译汉、汉译英外,还可有填空题、选择题、译文评析和翻译策略探讨等来测试学生对翻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除单一的考查文学翻译外,还应适当考查不同应用文及不同体裁的翻译,力争使试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同时,为了突出本科阶段笔译课重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应增加主观试题数量,提高主观试题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并且要将评分标准具体化,尽量避免随意性,以相对客观的尺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挥测试的积极导向作用。

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笔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构建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手段先进、评估体系科学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翻译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及素养。

[1]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

[2]连淑能.翻译课教学法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3]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4]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3).

H319.1

A

1673-1999(2010)14-0181-03

向士旭(1976-),女,重庆人,硕士,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402160)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0-06-10

猜你喜欢
笔译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材精读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教材精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