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010-08-15 00:45廖松
当代经济 2010年13期
关键词:非农产业城镇县域

○廖松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单位,也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特定的共同内涵,只有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差。县域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模式,建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共同繁荣(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富县裕民,这是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2、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县域经济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利益分配等方面要服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不能变成“独立王国”。

(2)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工农业协调发展既包括县域整个工业同农业协调发展,又包括县城工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调整,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与农户经营规模同时扩大,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工农业产品实行等价交换,工农业利益分配合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过去由于工农、城乡分离的体制障碍,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工农业、城乡发展互进互促的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的发展有赖农村支撑,农村的发展有赖城市推动。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把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与城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采取资源置换资本、招商引资等措施,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其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城镇化的建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两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1、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城镇化增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通过工业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具备条件的乡村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的集镇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同时,乡村农业人口减少,为乡村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会使城镇经济中的信息、资本、产品、技术等向乡村和集镇转移。因此,推进城镇化,既有力地促进着本城镇经济增长,又带动着县域其他乡村和集镇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城镇化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城镇不但具有工业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经济效率高的规模优势,与农村其他地域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能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

第三,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县域经济的巨大动力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占70%,但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消费量的50%。在县域内,如果有20%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消费总需求增加近20%。农村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消费方式、消费量的变化,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村城镇化使人们的观念更新加速。农村城镇是信息中心,汇集了各种文化、技术、科学发展等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的观念更新,从而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县域人口的素质。

2、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表现的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只有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职业和居住地的转移。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粮食、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等。因此,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即县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县域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首先,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资金并不多,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村城镇是一个非农产业的集合体,非农产业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地从农业中转移过来的。没有农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也难以发展。其次,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所需的粮食完全由农业供给。最后,非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农村这个广大的市场来消费。

第二,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走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城镇的性质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城镇化进程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大工业是一种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城镇化进程,而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由于县域农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县域工业水平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配套服务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会迅速崛起,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规划,城镇化建设就会无章可循。首先,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镇化的各项建设,避免走“城镇化建设遍地开花”的老路。其次,规划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科学确立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对城镇的数量布局和规模的把握等,一定要合理、严谨。再次,要注重规划的适度性、协调性。最后,规划制定前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规划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要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不能因人事变动而改变规划。

2、改革并完善各项体制,为县域城镇化创造软环境

在目前情况下,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对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用工形式,尽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废除或终止那些不利于农民进城的制度规定,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将其使用权有偿转让。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打破地区壁垒,实行兼并联合,使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一致,将是促进县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兼并联合,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兼并弱村,实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有机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

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一方面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约束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群基础设施规划中,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适应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城市交通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4、树立经营城镇的科学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镇就是把城镇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优化和增值的目的,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经营城镇的基本手段是通过要素市场化,将城镇的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资源转化为城镇发展的要素资本,既搞好城镇经济建设又着力推动城镇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完善的城镇环境监测体系,打造科技支撑的美丽城镇,以城镇及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辜胜阻、李永周:进一步优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0(3).

[2]安徽省人大财经委课题组: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J].经济研究参考,2006(62).

[3]杨荫凯: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况与发展思路[EB/OL].中国经济网,2005-12-01.

[4]付俊红: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J].农业经济,2006(11).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城镇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