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产业

  •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学理支撑、类别分析及制约因素
    。鉴于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集聚地(任杲等;2019)[12],在此,借助非农产业增加值与城镇人口数,从省域和全国两个视角出发,对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的14 个城市——大同、长治、临汾、洛阳、襄阳、宜昌、岳阳、衡阳、芜湖、赣州、汕头、湛江、柳州、桂林——进行类别分析,明晰各城市发展潜力。本文非农产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镇人口数来源于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及2020 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2019 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经济论坛 2023年10期2023-10-28

  • ·声音·
    流出土地的干非农产业,可以挣到自己的非农收入,专门干农业的也可以挣到钱,他有规模效应,收入同样不低,甚至可能超过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9月14日在参加腾讯“中国益公司”高端访谈栏目《致善》时提出以上观点。共同富裕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既包括发达地区,也包括欠发达地区;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民众;既包括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包括无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的国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行业,都应实现生活富裕。当

    农村经营管理 2022年10期2022-11-26

  • 新疆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动态关系研究
    女比例增加,非农产业所占比例就降低;城镇化率增加,非农产业所占比例就增加;人口老龄化增加,非农产业所占比例就增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合作力度日益增强,粗放型经济对产业转型带来诸多问题,而我国从计划生育到二孩政策实施到现在开放三孩,人口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而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男女比例、人口老龄化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变。目前,新疆产业结构相对落后,比例不合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各产业之间的发展不稳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4期2022-01-19

  • 为什么历史上经营式农业不发展:以无锡为案例
    足够高又使得非农产业的需求与人数众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不相匹配,从而造成了家庭小农场和经营式农场之间的激烈对抗。我们也认为,中国未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可能会依然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家庭小农场扮演的角色可能仍然不容忽视。关键词:经营式农业;农村调查;非农产业;家庭小农场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1)05-0099-15在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定位及其发展形态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16

  •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实证研究
    北省新常态下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变动对非农产业劳动就业的净效应为正,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影响为负。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知,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河北省就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前言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表现提出的: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创新驱动的新动力。经济新常态下,河北省进行了以绿色为前提,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20期2021-10-08

  • 壮族集中聚居区经济集聚与产业集聚空间相关性分析*
    分析等方法对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非农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韩炜等[7]运用中国乡镇企业数据实证发现,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陈国亮等[8]通过欧美国家出现的“再工业化战略”研究,认为中国需依据不同地区工业化阶段,合理引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经济集聚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以壮族集中聚居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莫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7-29

  • 电商嵌入、财政激励与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显著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但是此类PPP项目能否成功仍然依赖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围绕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财政激励对农村产业发展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假设2:财政支农激励越大,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越迅速。二、研究方案设计1.变量的选择(1)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中部六省农村地区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但普遍而言服务业占比较小。而电子商务的融合基础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延长,并通过产业链延长支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3期2021-05-25

  • 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影响分析
    生产,但具体非农产业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哪些呢,就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背景近年来,在机械农业及产业机构调整的带动下农村涌现出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具体来说导致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一)生产技术进步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世代耕种对国家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前广大农村地区在农业种植方面均采取人工的方式,播种、收获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近年来,随着播机械设备的普及,农业生产已经脱离手工作业,对劳动力的依附性降低,使

    营销界 2020年22期2020-12-17

  • 产业振兴中建设用地保障的思考
    。由此,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推进产业兴旺的重点。非农产业的发展用地属于建设用地,产业建设用地问题的解决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基础保障。一、农村产业建设用地解决现状重庆各区县农村发展较多、较为有成效的非农产业主要是乡村休闲旅游业(含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此外还有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来源渠道的调查,可得出重庆农村非农产业建设用地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农户宅基地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2020-12-07

  •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与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关系研究
    农就业比)、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比)作为城镇化率的评价指标建立VAR模型。在方法上,采用协整分析测算具体的协整方程,进而采取误差修正模型、方差分解对协整关系深入分析。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于《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一)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物流产业产值(WLCY),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对物流产业进行统计,所以选取的是统计年鉴中的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与仓储业的产值和作为物流产业的总产值。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比重(FNCY),即总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5-20

  • 我国城市化减速了吗
    他们大都从事非农产业,但是他们的身份还都是村民,属于农村人口。但当地政府随时可以把他们变成城镇人口,这就是就地变更。但这部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资源重新配置式的城市化。真正有意义的城市化,应该来自既改善收入分配又改善生产率的流动人口的贡献。由于人口因素。这种转移越来越少,因此导致城市化开始减速。没有一个大国或者典型的经济体能够在城市化率非常低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城市化。(摘自《北京日报》)

    公务员文萃 2019年5期2019-08-15

  • 财政自主能力与碳经济绩效: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介作用,并从非农产业与非国有企业占比等区域差异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中介效应的因素等。本文的贡献与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财政自主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经济绩效的影响效应理论,系统构建了财政自主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碳经济绩效间内在关系分析表(表1),同时纳入统一的实证框架,考察不同分权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在财政自主能力与碳经济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厘清逻辑机理和作用机制;第二,基于经济结构禀赋异质性的现实情境,探究不同非农产业占比

    中国环境管理 2019年6期2019-05-18

  • 住房价格、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及非农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为提高我国非农产业集聚水平,构建要素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理论借鉴。二、文献综述产业集聚是生产同类产品、互为关联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高度集聚,以及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汇聚的现象。学术界就房价对劳动力与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Krugman以新经济地理学中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运输成本为前提假设,在D-S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劳动力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其要素报酬越高,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14

  • 发展经济应该依靠改革红利
    户,可以提高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和资源重新配置效率;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创造更好政策环境,推进公平市场竞争,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资源重新配置效应逐渐弱化的情况下,非农产业内各行业之间以及一个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只要同一行业企业间存在着生产率差异,则意味着生产要素尚未达到最优配置。通过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和创造性破坏的环境,可以赢得长期可持续增长源泉。通

    支点 2018年9期2018-12-13

  •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13,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发展就很好的避免了上述问题,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作为一种“离主不离乡”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作为一种“离土不离乡”的生产方式既可以避免转移到非正规部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又可以获得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概念(1)农村非农产业

    财讯 2018年4期2018-05-14

  • 蔡 昉:通过改革释放潜在增长能力
    ,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农村流向小城镇,再流向各级城市,从中西部流向沿海地区。第二步,就是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之间的流动,也涉及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农产品、自带口粮到邻近城镇就业、票证制度的改革,以及用工制度的改革等。第三步,流动以后要真正进入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进到非农产业,进到乡镇产业,进到非公有制经济,进到沿海地区,直至进入国有企业就业,这个过程也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因此,这个过程既是改革,同时又概括了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以及如何把人口红利转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9期2018-04-01

  •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经典溯源及其实践
    业事涉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经济活动史中,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产业结构进化过程中要素配置关系变化、经济比例关系变化、利益分配关系变化的动态联系。在这一联系中,资本(无论是工商资本还是其他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资本成为最活跃的要素,资本在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流进流出逐步成为两者关系变化的主导。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总是本着获利最大化原则,主动寻求与其它要素实现最优结合,从而改变不同的国家或经济体内部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不同的产业结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9期2018-04-01

  • 让新型职业农民更多一些
    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同时,推动农业发展方式集约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也是客观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建立起“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部分省市还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政府考核。制度不断健全,农民得以用知识武装头脑、凭技术发家致富。新型职业农民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主要在于营造出了“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充分调动起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手握技术、身怀本领,农民心中的底气更足了。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4期2018-01-23

  •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
    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按我的理解,所谓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主要是制度上不断改革完善,适应人口流动的过程,这一点在中国格外重要,因为中国过去有着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分割体制,这一体制虽然在过去近四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有所改进,但尚未根本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0期2017-12-26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综述
    ;收入差距;非农产业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分析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Gillis.M等在《发展经济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形式”。那些离不开农村的或即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未来几年还将以每年600万的速度增长[1]。学者们对我国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7期2017-07-13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具有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较小。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应以包括县城在内的大中小城市为主、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为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类型应向以专业型转移为主、兼业型转移为辅的形式过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6-24

  • 河南省农村土地自发流转模式、问题和对策
    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耕地出现了闲置荒废的现象;同时部分土地产出率较低,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的发展、粮食安全等,也给适度规模经营带来难题。1 河南省农村土地自发流转的模式权重新进行转让,并且签订相应的合同,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种是入股。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很多农户不愿意转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是以土地进行入股参与农业的收益,这样的结果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农民土地入股所占的比重分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5期2016-12-31

  •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实证分析——以湘西南为例
    织服务机制、非农产业发展、教育投入等方面深刻分析制约湘西南区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湘西南,乃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如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制度建设等。欠发达地区;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改变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提高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12-19

  • 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思考
    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过低,导致人口聚集程度低,也必将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难度,减缓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农村城市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1推进城市化必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造成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束缚。不管从事何种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最终都离不开土地。加之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一种特殊的

    现代农业研究 2016年8期2016-12-02

  • 贫困地区应发展家庭式集约化农业
    必须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全国的贫困县有这么几个相同点。一是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大农业,资源条件不是很好,多数都是山区县,而且发展农业周期性也比较长。二是交通不是很便利,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原来的基本养活原来少的人口下的资源条件越来越不充足,所以许多人外出打工。三是缺乏人才,而且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又留不住。由于这么三个特点,贫困地区不仅是百姓穷,政府也很穷。因为它没有工业,没有基本的税收收入。因此,贫困地区首先要想办法发展非农产业。目的就是

    民生周刊 2016年25期2016-11-25

  • 贫困地区应发展家庭式集约化农业
    必须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全国的贫困县有这么几个相同点。一是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大农业,资源条件不是很好,多数都是山区县,而且发展农业周期性也比较长。二是交通不是很便利,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原来的基本养活原来少的人口下的资源条件越来越不充足,所以许多人外出打工。三是缺乏人才,而且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又留不住。由于这么三个特点,贫困地区不仅是百姓穷,政府也很穷。因为它没有工业,没有基本的税收收入。因此,贫困地区首先要想办法发展非农产业。目的就是

    民生周刊 2016年20期2016-11-11

  • 浅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李 银唐山市曹妃甸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其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人口是否能够转移,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同时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振兴。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影响转移的因素并提出加快

    环球市场 2016年5期2016-08-22

  • 县域城镇化度量与经济发展 ——以河北省为例
    进步也有利于非农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较为直观,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比较复杂。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县域经济发展0 引言县域经济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城市、省区、经济区、经济地带等区域经济的基础。自1980s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爆炸式的增长,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活跃了地方经济,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90s后,虽然乡镇企业日渐式微,但市场活力已经被激发出来,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年6期2016-06-05

  • 劳动力资源的异质性——兼业工人对非农产业的贡献
    —兼业工人对非农产业的贡献徐林清,张玉(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拥有土地资产的兼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文章充分考虑了兼业工人与固定工的生产效率和土地资产的异质性问题,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兼业工人和固定工对非农产业的贡献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拥有土地资产的兼业工人一方面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在其土地收入的支持下愿意以更低的工资率工作,拉低了整体市场的均衡价格,为我国非农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6-01-05

  • 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推拉理论”和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顺利转移为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通过吸引大量外资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生产基地,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而成为产业工人。此后,中国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继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但是,一方面,高成本的城镇化与低成本的工业化发展相脱节促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候鸟式”的转移模式,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于职业转换;另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滞后于非农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受限于资

    财经论丛 2015年10期2015-12-04

  • 城镇化:须避免非自愿型失业
    没有绝对改善非农产业的劳动需求,因而导致了不同的就业后果。因此,在乡镇层面推动城镇化迫切需要解决产业融合的问题,这有待于对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更系统的整体设计。城镇化能否反推非农发展既有研究表明,改革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就业特别是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般都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对于乡镇层面的城镇化会对就业带来怎样影响的问题,人们还很少研究,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结论。鉴于就业问题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在新一轮城镇化背景下澄清这一问题正

    民生周刊 2015年1期2015-09-10

  • 打工潮
    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但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最新消息,今年启动农民工融入、新生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将满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1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多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这将带来巨大投资需求

    中国报道 2015年6期2015-06-19

  •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力素质、发展非农产业等措施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如今,如何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起我国的高度关注,基于我国国情,要想充分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就必须首先了解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

    商业文化 2015年2期2015-04-16

  • 滇越、桂越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GDP、非农产业比重和“调整距离”三个解释变量分析它们在滇越和桂越双边贸易上的影响效应差异。三、滇越、桂越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及主要因素影响效应比较下面以ReuvenGlick和AndrewK.Rose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并简化贸易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引入“调整距离”构建滇越、桂越贸易引力模型,继而对模型及主要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比较。(一)调整距离DIS的构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距离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排斥因素,但在进入模型之前需要结合交通便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4期2015-03-23

  •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的失业率,即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的失业(有求职意愿并且失去工作)人数占全部非农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的比重。因为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无论是在农业企业中就业还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活动,就业都是相对稳定的,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可以认为是接近完全就业,没有必要对它进行持续的观察;而非农行业则不同,可能随着经济周期以及其它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出现失业和再就业,失业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以各国一般所说的失业率,指的就是

    经济科学 2015年4期2015-03-15

  •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数量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和有效的对这部分劳动力进行智力投资,导致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受到很大限制,直到2012年第三产业还未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出农村,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致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二)建议本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积极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另一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8期2014-09-08

  • 集体所有制下的确权
    可以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进而转为“非农民”?所有这些“可不可以”都是权利问题。集体制至多不过是一个粗糙的体制外壳,尚不足以回答更多更实际的权利问题。真正要释放农村的经济潜力,还需把实际的财产权利即农民运用一切资源的自由行动边界一道一道地界分清楚。随着改革推进,转让权对农民越来越重要。讲中国转型,首要还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大势不可挡,勉强去挡不但误大事,最后还是挡不住。配合经济转型,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农村各项资源的转让权。转让权是一回事,获得合法保障的转让权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2014-06-20

  • 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城镇化发展与非农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同向协整而短期反向抑制的不同关系,并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制度安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议。关键词:城镇化 非农产业 发展 VAR模型 河北省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在经济总量方面,河北省GDP总量由1990年的89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24516亿元,是1990年的27倍。 其中,人均GDP由1465元增加到33969元,年均增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2014-05-14

  • 中国非农产业的农业生产效应分析 ——基于Feder模型
    012)中国非农产业的农业生产效应分析 ——基于Feder模型傅前瞻(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文章借鉴Feder模型,构建非农产业和农业的两部门非均衡模型,并利用中国1981-2011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拉动作用及溢出效应,且非农产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到非农产业的发展,积极发挥非农产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3期2014-01-13

  •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不断强化,即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会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因而非农产业就业者收入的增长也会快于农业就业者的收入,最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会逐渐减弱,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会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就会不断缩小。可以说,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同向变化。(二)城乡居民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12-18

  • 河北省农民非农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长率始终低于非农产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14.64%;从非农收入的来源构成上来看,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占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较大,由1997年的64.76%上升到2011年的81.47%,呈增长趋势。非农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较小,由1997年的35.24%下降到2011年的18.53%,呈下降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河北省农民非农收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跟非农产业总产值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非农收入的总体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直到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10-16

  • 嘉兴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1年底,全市非农产业民营经济从业人员231.95万人,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77.9%。从行业分布看,全市非农产业民营经济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主体地位。全市制造业非农产业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由2004年的110.8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1.34万人,年均增长2.5%;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04年的65.8%,下降到2011年的56.6%,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主体地位。建筑业非农产业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由2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2012-12-06

  •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村非农就业;Probit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产业间转移和地域间转移。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把它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即通常说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2期2012-11-29

  • 农村冬眠劳动力的形成及对策选择
    、产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农村生产力的主体——农民出发,并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独特的农业耕种情况,深层次分析该市可利用开发的劳动力、尤其是冬眠劳动力的发展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冬眠劳动力的潜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一、农村冬眠劳动力的形成农村冬眠劳动力是指在特定时间段(一般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主要以休闲、避寒为主,没有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潜在的以冬眠为主的劳动力人群。本文主要分析哈尔滨市冬眠劳动力的现状。哈尔滨市位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5期2012-04-13

  • 河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
    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转移河南省作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06

  • 论经济城市化
    断衍生出新的非农产业。这些非农产业中的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必然在空间上选择最有利的位置从事生产。由于非农产业自身的特点,它们一般倾向于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资金市场比较发达、各种社会条件比较健全的城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带来了经济城市化。一、需求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非农化产业非农化是经济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产业非农化是指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最后成为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3-29

  •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
    流动是借助于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涉农经济主体对农业的大规模投入两种途径实现的。非农产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力越强,涉农经济主体对农业的投入意愿和能力越强,农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就越快,效果就越好。在我国,相对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以工促农和以工补农的力量较弱,农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期,而中西部部地区才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2012-02-07

  • 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
    副渔业并举、非农产业逐步启动的多行业协调发展格局,但从总体看,并未完全摆脱农业粗放经营、基础薄弱、绿洲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新疆的农村产业结构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情况1978—1990年,新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不明显,呈现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90年后,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86.70%降至2000年的62.13%,降幅达到24.57个百分点。其间非农产业产值

    对外经贸 2012年10期2012-01-23

  • 我国非农产业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和方差分解
    议。一、我国非农产业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定性分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生产对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促使企业与产业的空间集聚,由此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向纵深的发展,分工和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镇化的发展。[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1-22

  •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分析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核心,考察其困境,说明其本质,阐明其有效地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有稳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最后给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套利;转移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一、导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即使在不考虑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2期2011-05-26

  • 关于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平,促进农民非农产业收入,通过提高农民文化技能增加农民收入。黑龙江;农民增收;问题;措施“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是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贯彻中央惠农方针,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而千方百计扩大粮食产能,连续刷新粮食总产记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与各省市区尤其是与发展较快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农民增收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种状态将会大大挤压农民增收的空间,从而对黑龙江省“十二五”时期的农民收入增长形成持续的压力。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2011-04-11

  • 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状态与理性推进*
    ),是指乡村非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乡村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表征是乡村经济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乡村居民劳动构成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逐步增加。从历史演变角度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来看,乡村非农化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解决区域发展的城乡问题、消减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步骤。我国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的一般历程显示,乡村非农化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加速进行,成为乡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原动力。然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1期2011-03-13

  •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 ——基于农户层面的优化模型分析
    意愿、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概率与工资水平以及国家种粮综合补贴等对农户土地供给的影响。因此,及时调研与审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①,基于农户层面构建了一个优化模型,重点研究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农户行为基础,借以探讨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原因所在,并给予政策建议。二、一个优化模型的构建本文认为,农户承包了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后,因经营管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1-17

  •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降低;来源于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比例不断升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逐渐增强。1.2 产业结构的发展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也不断地发生调整,从1978年到2008年,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8%;非农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同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年均为21.73%,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08年的11.31%;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年均为78.27%;总体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年2期2010-09-08

  • 传统农区非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
    昌市传统农区非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16个村的调查分析,主要结论有:传统农区非农产业不发达,以个体、私营为主,并且呈规模小、分布零散的特点,传统农区内部各村非农产业发展情况由于区位、市场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而不同。[关键词]非农产业;传统农区;调查;南昌市[作者简介]张宜红(1983-),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农村非农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农村的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老区建设 2009年16期2009-11-10

  • 深化农村变革促进农民收入持久提高
    举。二是靠向非农产业转变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传统的小农生产与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是不同层次上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增收能力和效率水平。小农生产仍以古老的土地和体力劳动为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素,而工业和非农产业则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管理、产权、房地产等现代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点支撑增收,这两种类别增收支撑点的增收能力,犹如算术级数与几何级数一样,是无法类比的。二者之间形成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而且只能愈加拉大。目前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日趋严重的根源即在这里。所以

    西部大开发 2009年7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