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2010-08-15 00:45何泰康建设银行湖南省汝城支行湖南郴州424100
当代经济 2010年8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机构

○何泰康 (建设银行湖南省汝城支行 湖南郴州 424100)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未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在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突出,其中农村金融较为薄弱。因此,在实践与科学发展时期,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协调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其薄弱方面是农村金融。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营活力日渐提升,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

1、资金需求缺口大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3500元至100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33600—109200亿元之间。可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缺口较大。同时在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网点大量从农村撤出,覆盖率低。金融机构网点总数大幅减少,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退出力度加大。比如2007年至2008年,重庆市国有银行县以下机构就减少1507个。同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分流和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形成三大“抽水机”,引致农村资金外流。

2、金融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存款与信贷,缺少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缺少中小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和互助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市场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而其他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则不受政府政策上的保护,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唯一正规金融组织,其他金融组织并不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竞争,农村信用社之间也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这种组织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虽然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多种形式金融组织,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功能弱化,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功能上的缺陷,导致了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空间,而民间金融的活跃却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存在,是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功能缺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功能错位,金融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政府干预将资金带给效率低的企业而形成大量呆账,可能出现私人金融物品对公共金融物品的排挤,农产品收购资金将被挤占,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

4、农业企业贷款难

当前有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仅占农村资金需求的25%,仍有大部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农户借贷行为约60%是通过民间借贷发生的,而农户放款行为的90%都是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的。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数量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另外,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分散化规模的贷款成本要高于其收益,大部分农村非公有经济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增长不足,农村信用社独自难当支农重任。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

1、思想因素

当前我国本身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忽视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薄弱,相伴而生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落后的思想观念减弱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限制了农村金融资源在本区域内的有效转化。正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错位,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城乡金融发展差距逐年加大的恶果。

2、区位因素

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年平均收入之比为3.9:1。我们知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直接影响金融交易成本。金融企业从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角度出发,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城市。农村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一般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收益稳定性差。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农户为主,点多面广和竞争性强是县域经济的突出特点,但从县域金融组织结构看,组织形式单一、网点少、服务面缩窄是其突出特点。由此产生金融产品价格扭曲,金融创新不足,经营管理方式滞后,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不高。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下,低收入决定了农民的金融意识薄弱,造成储蓄率、投资率低下,进而影响了本地区的金融总体水平的发展。

3、制度因素

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内部管理制度安排看,商业银行县支行除存单质押和一个人消费贷款外,没有贷款审批权,需逐级上报地市分行、省分行审批,有的贷款项目甚至报总行审批。在资金配置政策上向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对县域机构贷款营销的激励不够,控制过度,加剧了县域金融供给的不足。从外部管理制度安排看,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尤其是缺乏引导金融企业和业务进人农村的配套政策措施。对民间融资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的政策和法律依据。致使融资成本普偏高,民间借贷活跃。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和个人转向民间融资市场,承担了更高的利息成本。

4、政策因素

关于农村贷款抵押的政策落实不够。由于农村和农业投资项目变化较大,为规避政策风险,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项目更加谨慎,对于其贷款抵押要求严格,其农民的房屋不作为抵押贷款范围之内,因此很多农户因没有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再加上财政和金融部门沟通不够,也没有创新的融资平台,很多投资项目因为资金不到位难以发挥效用。对农村企业财务制度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很多农村企业没有完整的账表,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贷款申请和发放贷款。农村企业、个人信用信息还未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农村企业信息分散在人行、工商、税务、银监、环保、经贸等多个部门,且各自为政,封闭运行,缺乏必要的信用资源整合。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对信贷交易对象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不愿贷、也不敢贷款。

三、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总体思路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

2、措施

(1)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存款和贷款及汇兑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这是解决农民贷款难、打击农村高利贷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商业银行方面,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吸储能力,深入农村动员和吸收储蓄存款,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为“三农”服务的银行,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比如由原重庆市信用联社和39个区县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股份制银行的治理结构。该次的资产重组,吸收了近150亿的不良资产。

(2)加强农村金融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户和中小企业,依法治理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扶持农村金融的长效机制的目的在于为商业金融降低成本和风险,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吸引它们从事农村金融。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建议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取得其应有的股权和红利收入。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为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在农村的融资担保平台应把参与规模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纳入服务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利用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直接融资。加强农村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化解现有金融风险。

(3)构建城乡统筹银行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专门银行,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特别是解决统筹城乡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高技术产业中无形资产融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体创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资本支持。城乡统筹发展银行是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专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议创立的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功能设计为向农村、农民、农业“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是为城乡土地流转、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又称为“土地银行”。

(4)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

通过前面分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因此在我国要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其最终目的是加快资金回流,把农村地区的资金主要留在农村,把农村以外的资金吸引到农村。具体措施是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吸收的存款,应有75%的资金运用于县域经济,其他存款类银行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存款,应有60%的资金运用于县域经济。利用邮政的网络资源,支持邮政储蓄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资金结算,为农村商品流通提供资金“绿色通道”。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现在需要是探索创造符合农民需求、适合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审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1]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

[2]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4).

[3]邓莉、冉光和:重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4]张兵:江苏省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经济问题,2005(10).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县域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