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环境舒适性问题初探

2010-08-15 00:48黄孔融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舒适性环境文化

黄孔融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我国城市环境舒适性问题初探

黄孔融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环境舒适性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时感觉舒适的有机结合。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环境舒适性的丧失。因此,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环境和居住的舒适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城市;环境;舒适性;对策

近年来,“宜居城市”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环境舒适性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交通拥挤、公共空间功能混杂、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导致了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大量丧失。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使人们不再只是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需求,开始注重环境提供给人的舒适性享受。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和居住的舒适性,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城市环境,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舒适性的环境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内容

舒适(Amenity),意为舒服自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给人舒服安逸的感觉”,英文表达为“feature or facility of a p lace that makes life there easy or p leasant”,意即生活便利和愉快。“amenity”最早出现在英国,作为缓解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恶化,改善城市公众卫生、居住环境和空间而产生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舒适才是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日本学者宫本宪一认为,舒适性是包含不能用市场价格进行评价的各种因素的生活环境,其内容包括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街道,风景,地域文化,社区团体,风土人情,地区的公共服务(交通、医疗、福利、防止犯罪),交通的便利性等[1]。学者张文忠认为“舒适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卫生的、清洁的,远离各种污染和废气排放物;其次,应该保留着一定自然景观或有一定的绿色、开敞空间;再次,应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特有的街区景观”[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需求。由于自然环境被大量破坏,舒适的环境变得稀缺,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环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环境舒适性首先表现为对良好自然环境的需要,它包括由大气、河流、森林、动植物等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由住宅、街道、绿地、公园等的社会生活环境组成。拥有舒适性的环境不仅要有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生态产品,如洁净水源和空气,良好的自然和社会景观,舒适的工作环境及休闲活动空间,可持续生存所需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还包括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社会性因素,如历史文化遗迹、名人故居和保护性街区,规划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意识到,宁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收入水平、环境优美、精神文化丰富的生活模式,也不要一个高收入,但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活模式[3]。这种对舒适性的环境需要实质上体现为一种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更高级的生态需要,它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舒适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活动和感知相统一的产物,是人们一系列不同感知整合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讲,环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容器,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归宿。人们身边的环境,如空气质量好坏,附近有无公园和绿地,建筑物是否过高、过于密集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环境带给人们的感受都会在它们的情感、心理或潜意识中做出反应,正如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塞维(Bruno Zevi)在其《建筑空间论》中阐述的“尽管我们可能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4]。事实上,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是很复杂的,不但要体现空间宜人的尺度和亲切感,而且要能够提供便利性,拥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考虑空间的多样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以满足不同阶层、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需求。可见,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体验,是从人们行为活动对周围空间的体验与感觉产生的,这种体验和感觉又满足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环境舒适性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时感觉便利和舒适”的结合。前者是外在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居住舒适的前提;后者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居住舒适体现了人们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因此,舒适性的环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条件作为环境舒适性的要素或评价指标,具体如下:

优越的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的绿化、良好的空气质量、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城市生活的方便性、交通的便捷程度、健康的居住条件、安全的公共环境。

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历史遗迹的保护、和谐的社会风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齐备的公共设施和休憩娱乐场所、美丽的城市景观。

2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舒适性的丧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诸如交通拥挤、公共空间功能混杂、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日益人工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完全成了人工化的东西;城市中不再有原始森林、自然的河流和海岸,取而代之的是人工二次林、运河、混泥土堤坝等设施;为了应付人口的剧增和城市的扩张,人们把高山削平,把湖泊和近海填平,森林遭到人们的摧残与砍伐,虫鱼鸟兽也在城市几乎绝迹;过于密集的高楼大厦、喧闹嘈杂的机器轰鸣,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导致了人们生活品质的下降和环境舒适性的丧失,并逐渐感到城市其实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场所。

环境舒适性的丧失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由于城市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盲目扩张,导致了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过大,用地十分紧张,这些问题又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而城市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污染源的过分集中,同时又使受害人口过于集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那些脱离了城市中心住在郊区的人们,因交通不便等问题难以享受到城市中心的艺术与文化生活,从而又饱受分散的害处,丧失了在城市中心应有的舒适性。由于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过分不切实际的拓宽道路、大兴环路、建设高架桥,不但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用地,还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景观,改变了城市的尺度。此外,城市文化的消失也导致了舒适性的丧失。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与新兴工业城市的所带来的环境舒适性是截然不同的,那些代表了自然和社会概念的著名城市景观是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通过持续的努力才得以留存下来,它们已经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是城市固有的财产。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抄袭和模仿西方的风格,千城一面,失去自己的地方风格、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一些老城核心改造,历史街区更新,实则铲平重建,面目皆非,城市传统中断,城市可识别性缺失,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没有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难以体现[5]。还有一些景观遭到破坏后可能永远无法复原,造成环境舒适性绝对的、不可逆的损失,这种损失又增强了人们追求舒适性的需要。例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居民,一旦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被工业污染,将导致他们无法在河边嬉戏、捕捞鱼虾,进行日常生活时,他们再也不能享受到以前的环境舒适性了。

事实上,舒适性原本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集团消费性的公共财产[1],是一种任何人都能享受得到的公共资源。可是在商品经济社会,土地是可以进行交易的产品,企业资本可以自由利用并垄断土地,于是舒适性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可以购买的商品。随着人们需求种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休闲、文化、娱乐等与舒适性相关的领域,加速了舒适性的商品化,那些可以产生环境舒适性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从而导致了舒适性享受的不平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丧失。例如,海滨、江滨或者湖畔通常都有很好的自然景色和舒适的环境,如果这些地方被开发用来建造高档饭店或度假村,那么只有到这里消费的客人才能享受到它们的优美风景,因此剥夺了其他人共享这里环境舒适性的权利。另外,一些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环境舒适性的丧失。如过分追求到农村、郊区的旅游业和别墅的开发对城市郊区及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而最典型的就是高尔夫球场的开发。通常来说,高尔夫球场都位于风景优美的郊区,占地面积广大,这既破坏了自然景色也限制了其他人享受环境舒适性的权利。更最要的是,高尔夫球场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水、农药和肥料,这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虽然满足了部分人追求舒适性的需要,却牺牲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从总体上造成环境舒适性的丧失。

3 提高城市环境舒适性的对策

3.1 以人为本,合理规划,满足人们的环境心理需求

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理念,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把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的各空间要素做出合理的分配和安排。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探讨城市设计与建设,使这些要素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引导城市健康良性地发展。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体现出对人的情感关注,保持与传统的连续性,使之符合人们身体的、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审美的需要。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并且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保证人们各种行为活动的高效率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们的愿望与目的的顺利实现。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间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而又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仅以城市交通为例,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是通过不断扩宽干道路面和修建立交桥提高运输能力,西方城市发展模式则是普遍通过不断增建支路与扩大地铁运营网络等公共交通体系提高运输能力。前者以物流畅通为宗旨,后者则以人的舒适为宗旨。[6]

3.2 因地制宜,崇尚自然,营造舒适和谐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发展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形成良好城市环境的基础,是实现环境舒适性的基本要求。舒适性的城市环境要有健全完善的环境设施、多元复合的功能结构、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人性的绿化景观,还要融合地域环境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在掌握各自地域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建筑等人工元素与山水等自然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西方城市的居住理念充分体现了舒适性的要求,他们从最初的选用上好的建材、一流的设施和时尚的风格转变为如今的在充分了解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和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与心理的互动关系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绿化设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的生命力,提升居住环境的综合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享受环境舒适性的需求。

3.3 传承历史,明确定位,弘扬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

城市的个性特色是城市历史和地区文化的积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晶。它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能够使市民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它还是一张城市名片,对外界产生强烈的吸引甚至是心灵的震撼。没有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环境是没有灵魂的,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城市的文化起点,也是城市的文化余脉,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城市的发展要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特点,掌握人们使用空间的规律,明晰城市的文化风格、文化属性、文化的形象表述以及城市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对城市整体环境形象的要求等,充分挖掘城市的地域优势,寻找城市的个性特征和灵魂所在。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使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城市形象个性鲜明,才能更好地弘扬城市文化内涵,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法国的巴黎等国外城市,在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城市特色的个性与共性上做得十分出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总之,我国城市的发展要努力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舒适、健康、文明城市环境的追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张文忠,尹卫红,张锦秋,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冯云廷.城市舒适与居民生活品质[J].财经问题研究,2008,7(7):113-118.

[4]曹如姬.建筑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8,34(5) :5-6.

[5]李先逵.城市环境问题建设问题与对策[J].建筑学报,2002,(1):43-45.

[6]白志刚,邱莉莉.外国城市环境与保护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Study on Urban Environment Amenity of China

Huang Kongro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Amenity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m for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iving with comfortable feeling.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d damaged the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amenity.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ultural needs,we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rational planning,and suit the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to strengthen urban construction,and to imp rove urban environment and comfortable feeing.

urban;environment;amenity;countermeasure

X24

A

1008-813(2010)02-0031-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2.009

2009-12-24

黄孔融(1983—),男,福建霞浦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硕士,现工作于南京晓庄学院,主要研究社会生态学。

猜你喜欢
舒适性环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谁远谁近?
一种新型送风方式的送风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
基于Airpak的教室热舒适性优化模拟研究
黛安芬、曼妮芬聚拢系列舒适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