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回顾

2010-08-15 00:45王雁冰
关键词:韩礼德连贯语篇

王雁冰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回顾

王雁冰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这一概念,之后语言学家们对衔接的定义以及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理解。本文对衔接与连贯的概念、关系进行了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衔接;连贯;语义;语用;认知

一、引言

衔接与连贯是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课题。自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这一概念,语言学家们对衔接的定义以及它与连贯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将从衔接理论入手,对衔接与连贯的概念和关系进行回顾与评述。

二、衔接

(一)概念 韩礼德与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的出版被公认为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书中系统地研究了英语语言中用来构建衔接关系的语料,形成了完整的衔接理论体系。韩礼德与哈桑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有时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也存在衔接的关系。”他们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韩礼德所提出的衔接指的是一种语义关系。

(二)分类 韩礼德认为,由于句子结构本身就可以表明句子的语篇性,所以在语篇分析中研究句内衔接现象的意义并不大。因此韩礼德着重研究的是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句际之间的衔接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而形成语篇性。他把衔接划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前者包括指示、替代、省略和连接成分;后者依据词汇出现的方式又分为同现与复现两类。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如:男人爱潇洒,女人爱漂亮。其中的“男人”与“女人”就属于同现关系。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一词和与原词为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通过这种复现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达到了相互衔接。朱永生(1995.3)对韩礼德提出的词汇衔接提出了补充。韩礼德的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近义、反义(如男人和女人)、上下义关系(如colour和green)、共同下义关系(如black和white)、整体局部关系 (如 house和 door),而对于 hungry和restaurant,factory和 manufacture等具有衔接意义词汇却难以解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朱永生就此提出,构成词汇衔接的词项不属于某一个语义场,但常常一起使用,如ill和doctor;他还指出另外一些同现复现现象可以用有关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来解释,如“过程 +对象”(dig+ garden),“动作者+对象”(bee+produces+honey)。秦明利与史兴松(1996)认为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仅限于词汇和语法层,因此他们又提出时态一致、结构对应和音韵这些表层衔接手段作为补充。对于衔接手段的研究开始从构成语篇的各个层次和角度进行研究。胡壮麟在其多篇著作和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主要在语义层实现,各层次如社会符号层、结构层、词汇层对语篇的生成都起作用,这就丰富了衔接理论的内容。

三、连贯

连贯作为语言学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韩礼德认为连贯是指语篇内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尤指表示命题或交际行为的语义关系。Van Dijk(1977)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连贯不仅是线形的、顺序性的,也是层级性的;不仅有微观结构,还有宏观结构。他把连贯看作是一个狭义的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Widdowson(1978)第一次把连贯的概念置入一个理论框架中。他认为衔接是由句子表达的命题之间的显形关系,连贯是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他把连贯看作是一个语用概念。Danes (1974)在其主位推进理论中强调主位是语篇组织的积极因素,语篇的连贯程度由主位推进程序的连续性表现,而主位推进程序则由相似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体现,如果这种连接出现中断,主位推进程序就不连续,从而语篇中断连贯。其实主位推进程序显然是语篇衔接的表现形式,而且只是众多的衔接表现形式之一。Brown和Yule(1983)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他们指出,决定语篇连贯的因素在语言外,包括语境的一般特征、话语结构规则、交际功能、社会文化知识和推测等。但他们提出的这些因素不够系统,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理论地位也没有理清。此外,我国的学者也对连贯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永生(1997)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之中:一是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二是存在于说话的真正意图之间。这一提法是一种广义的语义概念,它既包括了Van Dijk的语义概念,也包括了Widdowson的语用概念。孙玉(1997)对连贯的理解是出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他认为说话人一开始就把话语的连贯融于话语中,而听话人是在发现话语原已存在的连贯性。

四、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就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韩礼德与哈桑 (1976)认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在他们看来,衔接只是实现连贯的一种典型手段,有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连贯;但连贯的语篇必然是衔接的,不衔接的语篇必然不会连贯。韩礼德与哈桑的这一论断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质疑。Widdowson从语用角度较早提出异议,他指出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手段。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例如:

A:你明天能去爱丁堡吗?

B:英国爱丁堡民航飞行员在罢工。

这段会话语篇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两个语段之间语义上是连贯的,B实际上是对A的提问作出了间接的否定的回答。Reinhart和Ehrilich通过研究证实,在显形连贯缺失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受者能调动其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语用和推理去理解语篇内在的连贯性,那么语篇仍然通畅连贯。也就是说,连贯产生的决定因素不是表层形式上的这些语言标记,而是人的认知,而衔接正是表层形式的一种。

我国学者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永生认为,既然不含有衔接手段的话语在意义上有可能是连贯的,语言形式衔接不能被视为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不应该被看作是连贯的前提,而应看作是语篇可能使用的手段,语篇只有在意义上连贯了,才可以谈衔接手段对语篇产生的促进作用。他还指出意义上连贯的语篇在形式上往往相互衔接也是事实,所以也不可否认衔接对语篇产生的重要性。孙玉(1997)认为,不论衔接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衔接都是在连贯的基础上产生的,连贯是第一性的,衔接是第二性的。对于一段自然的话语来讲,连贯是前提,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一种假设;衔接是说话人在生产话语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接结。这些“接结”会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它们本身并不能,也没有必要创造连贯。胡壮麟则认为,衔接与连贯两者联系紧密,衔接可以理解为语义和其语言中表现形式的关系,而连贯则是语义和语境的关系。他还指出,只有连贯没有衔接的例子多是非自然的语篇,或者是从一个完整的语篇中任意地截取出两三句话,不问原有的衔接现象,不太令人信服。周永红认为,“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2008)。总之,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不同的意见很多,目前尚无定论,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能把是否衔接视为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

五、连贯研究的新视角

语言形式能够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但只能体现显形连贯;语篇的隐性连贯意义不能从形式上表现出来,因而在语言形式上留下许多“失落环节”。这些“失落环节”需要借助语言本身之外的因素来理解。

(一)语用层面 语用连贯指的是言语行为序列的连贯关系,即语篇在语言功能上的连贯性。Tsui(1991)认为,在会话语篇中,不管是否存在衔接关系,只要一个语段的言外意图与其语用预设相关,那么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可以构成连贯关系。Brown和Yule强调了语篇接受者在理解会话含义时所运用的三种语用策略:交际功能的运算、社会文化知识的运用和对所要做出的推理的确定。例如:

A:几点了?

B:邮递员刚来。

这段话语并没有衔接手段,但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A实施了询问的言语行为,B实施了回答的言语行为,它们各自实现的行为功能构成了连贯关系。因此,听话人再通过共享知识与语用推理是可以理解话语的隐性连贯含义的。因此,从语用角度看,语篇的连贯体现在语篇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连结,即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言外功能之间的联系。

(二)心理认知层面 近年来,不少语言学家开始从心理认知角度审视语篇的连贯。Stubbs(1983)认为是听话人的理解而不是衔接这一表层形式标记创造了语篇的连贯。他建议听者或读者可以依赖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去赋予或创造语篇的连贯性。例如:

Give themonkeys the bananas although they are not ripe because they are hungry.

此例中,虽然两个they在语言形式上一致,但它们所指不同,分别指bananas和monkeys。读者从语言形式上无法判断它们分别照应前面提到的哪一物,但此句是可理解的,它们所起的连贯效果是听话者心理运作的结果。Gemsbacher和Given(1999)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语篇或社会语境的特点。

[1]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曹杰旺,罗思明.衔接与连贯[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173-175.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刘景霞.语篇连贯的多元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2008(2):79-82.

[9]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852.

[10]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

[11]赵建良.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研究历史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5):194-196.

[12]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

ARevieWof the Theory:Cohesion and Coherence

WANG Yan-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Since Halliday,Anoted English linguist,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n 1962,many scholars give their own view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defin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oherence.This thesis presents ArevieWand commentary on the conceptof cohesion/coher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ohesion;coherence;semantically;pragmatically;cognitively

H310.9

A

〔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0)06-0067-03

2010-10-28

王雁冰(1978-),女,河北满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韩礼德连贯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