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右侧足底注射 C48/80复合物对双侧足底皮肤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0-09-06 08:36王广军张宇沁王瑞红田宇瑛张维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陕西中医 2010年8期
关键词:双侧静息双下肢

王广军 张宇沁 王瑞红 田宇瑛 黄 涛 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对称和左右交互支配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而且对称的观念始终贯穿于针灸核心理论及临床治疗过程。《内经》中的巨刺和缪刺理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1]。张维波采用聚类分析发现左右同名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关性最大,说明穴位处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服从这种规律[2]。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当右侧下肢[3]接受温热刺激引起血流增高后,左侧肢体相同部位的血流也增高,说明体表相同部位的血流分布也符合这种规律。但是当我们拟深入探讨机理,采用麻醉状态的大鼠为研究对象时,却发现在麻醉状态下,右侧温热刺激引起的血流增高并不引起左侧相同部位的血流增高,我们初步考虑可能是两方面原因:一是与机体的状态有关;二是与刺激的性质有关。因此我们改变了刺激条件,以肥大细胞脱颗粒剂 C48/80复合物为工具药,探讨一侧血流变化对对侧血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参照张栋[4]的方法,使用PeriScan PIMⅡ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瑞典PERIM ED公司生产),激光波长 670nm。本研究采用 NR扫描模式,步长 3mm,扫描面积 Width50× Height50,扫描精度为High。应用联机自带 LDPI2.5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血流图的分析。

1.2 实验对象及分组实验动物选用雄性 Wistar大鼠 20只,体重 220g~250g,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即分为静息组 10只和足底注射组 10只,实验中静息组共有 6只完成完整血流记录,注射组共 8只完成完整血流记录。

1.3 干预方法及血流记录实验室保持暗光状态,室温控制在 26℃± 2℃,大鼠用 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 (4mL/kg)麻醉,俯卧位固定,充分暴露双下肢足底 ,记录初始状态下双下肢足底血流图,记录为 Pre。静息组休息 5min后 ,开始记录不同时间段血流值。注射组右下肢足底注射 0.1%的 C48/80复合物 5μl(Sigma,57K4011),5min后开始记录不同时间段血流值。各时间段血流记录为 (Post)1min、4min、7min、10min、 20min、 30min、40min、50min、60min、70min、80min、 90min。 实验过程见下示意图。

实验流程示意图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采用 LDPI 2.5图像分析软件,大鼠双下肢足底血流均用 PU表示,不同时间点左右侧血流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统计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包。

2 实验结果 2.1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血流变化在静息状态下,大鼠双下肢足底血流较高,表现在血流图上为双后肢弥漫性的深红色区域(图 1),而且在 90min内 ,双侧足底血流无明显波动(见图 3),左右侧足底血流经配对 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 1)。说明在静息状态下,大鼠双下肢足底血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90min内无明显波动。

2.2 右侧足底注射 C48/80复合物后大鼠双下肢足底血流变化 在右侧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 C48/80复合物之前,大鼠双下肢足底血流比较对称,见图 2-B,血流图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橘黄色区域分布。在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复合物后,注射侧足底血流显著上升 ,在 1min~10min内 (见图 2-C~F,表 2),与对侧比 P < 0.05。 在 20min~30min内 (见图 2-G~F,表 2),血流下降至正常水平 ,与对侧比 P>0.05。在 40min~90min内(见图 2-I~O,表 2),注射侧血流显著低于对侧血流 (P<0.05)。结果表明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复合物后,局部血流先升高,后降低,而对侧血流无明显变化 ,见图 4。

表1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表1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

续表1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续表1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

表2 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后双侧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表2 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后双侧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组别 n 注射前注射后1min 4 min 7 min 10 min 20 min左侧 8 1.93± 0.622.00± 0.68 1.95± 0.67 1.95± 0.67 1.92± 0.68 1.88± 0.59右侧 8 1.89± 0.612.60± 0.76 2.41± 0.61 2.31± 0.58 2.21± 0.62 1.86± 0.53 t 1.282 -5.701 -6.269 -3.800 -2.791 0.271 P 0.241 0.001 0.000 0.007 0.027 0.794

续表2 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后双侧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续表2 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后双侧皮肤血流变化比较(,PU)

组 别注射后30 min 40 min 50 min 60 min 70 min 80 min 90 min左侧 1.82± 0.55 1.77± 0.48 1.74± 0.42 1.73± 0.45 1.74± 0.47 1.79± 0.52 1.78± 0.52右侧 1.72± 0.52 1.64± 0.45 1.59± 0.41 1.57± 0.39 1.56± 0.41 1.57± 0.41 1.52± 0.40 t 1.760 3.243 3.169 3.245 3.645 3.732 4.027 P 0.122 0.014 0.016 0.0140 0.008 0.007 0.005

图2 大鼠右足底温热刺激对血流灌注的影响

3 讨 论 巨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意,是机体一侧有病而在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巨刺始见于《内经》,如《灵枢◦ 官针》记载:“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可见从传统针灸理论来看,巨刺和缪刺是治疗疾病时的选穴原则,是病理情况下左右对称的体现。从一侧痛觉过敏从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实验结果来看,一侧经皮神经电刺激可对对侧不同性质的疼痛进行调制,说明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左右存在这种交互作用,而且这种交互作用是一种脑反射结果[5]。

对称和左右交互支配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既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这种交互作用,那么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的左右交互作用,就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们以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以局部皮肤血流为指标,探讨了生理状态下的作用交互支配问题。从我们的结果来看,当一种适宜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后,不同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血流降低[6],往往是在不影响全身血流的基础上,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高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7]。而且右侧肢体的血流升高往往伴随着左侧相同部位的血流增高[3]。我们推测对侧血流的增高一方面是神经活动的结果,另外体液因素很可能参与其中,部分支持了体液因素参与一侧炎性痛敏致对侧痛阈变化的结论[8]。

但是这种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并不能重现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对此我们有两种理解,一是这种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本身是脑反射的结果,或者即使有体液因素的参与,也是继发于脑反射的结果,大鼠的麻醉状态阻止了基于脑反射的这种交互作用;二是可能与刺激的模式有关,因此我们采用另方面刺激模式,进一步探讨这种交互作用。

图3 静息状态大鼠足底皮肤血流变化的比较

图4 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 C48/80后双侧皮肤血流的变化

我们知道,机体对外界的反应,是由外周感受器所介导的,而针灸的命名也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感受器而言,针刺过程主要由机械感受器介导,而灸法主要由温度感受器所介导,无论是机械感受器兴奋,还是温度感受器兴奋,往往导致或者伴有化学感受器的兴奋,近来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针刺,还是灸疗,在效应始动机制中肥大细胞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采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剂 C48/80复合物作为工具药[9]。从实验结果来看,C48/80注射后,局部皮肤血流先升高,后降低 ,而对侧血流无明显波动,这样的结果部分支持交互作用的基础可能是脑反射,但也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参与其中,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王 玲.缪刺、巨刺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42-43.

[2]张维波.人体十二经原穴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关性的聚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7,12(03):259-264.

[3]张宇沁,丁玉龙,田宇瑛,等.电热砭石干预对对侧小腿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4):48-49.

[4]张 栋,李顺月,王淑友,等.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探讨针灸作用原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7):499-502.

[5]宋丽萍,Andrew C.N.Chen.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实验性冷痛和热痛的对侧调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4):295-298.

[6]Litscher G,Wang L,Huber E,et al.Changed skin blood perfusion in the fingertip following acupuncture needle introduction as evaluated by 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J].Lasers Med Sci,2002,17(1):19-25.

[7]王广军,张宇沁,王瑞红,等.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9,26(5):382-384.

[8]吕国蔚.脊髓感觉机制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6.

[9]周 丹,潘 萍,郭 义,等.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针效产生始动环节之一[J].中国针灸,2009,29(1):32-34.

猜你喜欢
双侧静息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应用双侧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双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