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子宫肌瘤的CT诊断2例并文献复习

2010-09-11 01:23谢一平刘金林马周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下腹浆膜变性

谢一平,刘金林,马周鹏

(1.浙江省慈溪市红十字医院放射科,浙江 慈溪 315300;2.温州医学院附属慈溪医院放射科,浙江 慈溪 315300)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一般认为肌瘤直径≥12cm或如4个月孕大小子宫诊断为巨大子宫肌瘤[1],较少见。今对我院2例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

病例 例1,46岁,因下腹包块2年,增大伴闷胀不适3月入院。体检:中、下腹触及约30cm×30cm肿块,下至盆腔,上达剑突下,两侧达腋前线,质地较硬,活动差,无压痛及反跳痛,无震颤,未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可。妇科检查:阴道畅,内无异常分泌物,宫颈糜烂,子宫轮廓不清,无压痛,两侧附件不能触及。实验室检查:B超示下腹及盆腔实性肿块,大小约15cm×23cm×30cm,回声不均,血流丰富,侵及子宫,附件显示不清;血、尿、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血 CA125:172.9u蛐ml,CA19-9:3.5u蛐ml。CT 平扫见中下腹及盆腔不规则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最大横断面约14cm×25cm,向下与子宫分界不清(图1a)。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呈漩涡样,周边及内部见线样血管影(图1b),静脉期强化不均匀加强,较下端子宫组织强化稍弱。经MPR图像重组发现肿块下端与子宫后上缘以宽基相连续(图1c,1d)。CT诊断为盆腔及下腹巨大肿块,巨大子宫浆膜下肌瘤可能。手术见腹腔巨大肿块,上达剑突下,下段侵及子宫底,大网膜与肿块粘连,并见血管穿入,子宫如孕2月大小,卵巢未见异常,胃肠道及腹膜后未见异常,行肿块及子宫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子宫巨大浆膜下平滑肌瘤并变性。术后治疗15天痊愈出院。

例2,54岁,因下腹包块1年,逐渐增大2月余入院。体检:下腹触及一质硬包块,下达盆腔,上达脐上,两侧达腋前线,无压痛及反跳痛,无震颤,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阴道内无异常分泌物,宫颈糜烂,有举痛,子宫及两侧附件触诊不满意,无压痛。实验室检查:B超示下腹及盆腔囊实性肿块,大小约20cm×15cm×22cm,回声不均,内见多个暗区,子宫、附件显示不清;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血CA125:96.9u/ml,CA19-9:3.9u/ml。 CT 平扫见中、下腹及盆腔巨大肿块,内部见斑片状、漩涡状稍高密度影混杂于稍低密度软组织内,周围见较规则的环状较高密度软组织壁,与子宫壁相延续,下端与子宫分界不清(图2a)。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下端子宫动脉迂曲增粗,参与肿块周边壁供血(图2b),静脉期内部呈漩涡样、云絮样不均匀强化,周边与下端子宫壁强化相仿,内部强化不明显(图2c),MPR图像重组发现肿块下端源于子宫(图2d)。CT诊断为巨大子宫肌瘤。手术见子宫增大如孕4月大小,活动度好,双侧卵巢萎缩,输卵管正常,胃肠道、肝、脾及腹腔、腹膜未见异常。术中诊断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病理征实为子宫肌壁间巨大平滑肌瘤并变性。术后治疗10天痊愈出院。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如本组2例巨大者较罕见。临床表现有月经不调、腹部肿块、压迫症状以及进行性贫血等,病理上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一般分为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3种,其中黏膜下肌瘤与黏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起在子宫表面,表面仅为浆膜层覆盖,约占20%;壁间型位于肌壁内,周围为肌层所包围,约占60%~70%[2]。

镜下平滑肌细胞向各个方向不规则排列而构成编织的束状或旋涡状,失去正常子宫肌层结构层次。肿瘤较大时因中心血运差,常伴有透明变性、黏液样变、红色变性、囊性变、坏死、钙化等变性[3],以透明样变为主。本组2例病理证实CT上表现为低密度的区域与变性的区域相符。以往大部分子宫肌瘤通过妇科检查和B超诊断,但对巨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难度较大,而CT检查特别是增强CT的优势明显,近年来已经成为准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CT平扫主要表现盆腔内肿块,浆膜下型表现为盆腔内子宫外实性肿块,往往边界清楚;黏膜下型表现为子宫增大,可见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团块影,宫腔变形、增大、积液,形态不规则,可能为肌瘤压迫、阻塞宫颈内口引起;壁间型在子宫增大的同时,可见附着于子宫并向外突出的实性肿块,平扫时部分密度稍低于正常子宫肌密度,可见较清晰的边缘。部分与子宫肌密度相近者则不易观察肌瘤边界,但可见附着于子宫并外突之肿块。少数宫腔受压变形、甚至消失。

因变性常见,故可有多种不同的CT表现,平扫可表现低、高、稍高或混杂密度,并可有钙化。增强可显示肌瘤与子宫肌的密度差别,对肌瘤内部结构、血供及边缘特征显示较好。部分肿瘤可见假包膜,可能由扩张的淋巴管、静脉和水肿构成,也可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及压缩子宫肌纤维[4]。巨大肌瘤内部强化不均匀,若发生坏死、囊变时则内部常呈低密度或混杂密度。CT增强薄层扫描结合MPR图像重组可较清晰显示肿瘤、腹膜及其周围结构改变的细节,特别对巨大肿瘤,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部分能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有利于明确病灶来源、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脏器关系等情况,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巨大子宫肌瘤主要需与肠系膜肿瘤、腹膜后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这些肿瘤除了有各自的临床及病理特性外,一般很少侵及子宫,即使肿瘤与子宫贴近,CT增强扫描其分界也较清晰。而巨大的子宫肌瘤与子宫关系密切,无明显分界,在肌壁间或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受压移位,宫腔变形,而巨大浆膜下子宫肌瘤,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与子宫间有一宽基或蒂状影相连。

]

[1]乐爱文,蔡丽萍,朱元方.多发性巨大子宫肌瘤1例[J].实用临床医学,2003,4(5):85.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3]文玲,董国礼.CT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5):471-473.

[4]赖寿伟,杨华云,邱小琴.动态增强CT扫描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10(4):264-266.

猜你喜欢
下腹浆膜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征兵“惊艳”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4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