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如”字研究

2010-09-19 06:42孙伟强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子罕子路词组

孙伟强

(三峡大学 文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论语》中“如”字研究

孙伟强

(三峡大学 文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论语》中共计149个包含“如”字的句子。“如”字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除单独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和固定格式。因此,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论语》;如;意义和用法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作为上古汉语的典范之作,反映了先秦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书中的“如”字除单用外,还能与其他语言成分组合成专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用法灵活,含义丰富。因而对《论语》中“如”字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上古时期“如”字在《论语》成书阶段的面貌和特点。

“如”字本意为跟随、听从。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如,从随也。”[1]但其本义在先秦时已不常用。《论语》中出现的“如”字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将按“如”字在《论语》中的词性来结构全篇,系统阐述“如”字在《论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情况。

《论语》共有149个“如”字句,共计7种句式。列表如下:

分类单用惯用词或词组 固定格式语言形式 如 譬如不如 夫如是 何如 如之何 如……何句数82 3 16 4 21 16 7

1 如

《论语》中,“如”字单独出现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1 “如”用作动词

我们对《论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如”字在《论语》中作动词,充当句子谓语有28例。但在句中的意义和功能略有差别,现对其进行归类如下:

1.1.1 主要用于比喻句中,用来构成比喻辞格,译为:“像”或“似”。共18例。如:

(1)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15)

(2)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八佾》11)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6)

(4)曾子有疾,召门第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3)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17)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7)

(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18)

(8)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2)

(9)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卫灵公》7)

(10)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11)

1.1.2 用于一般陈述句中,译为:“像”、“好像”或“仿佛”。共10例。如:

(1)子曰:“吾与回言中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9)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12)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乡党》4)

(5)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私觌,愉愉如也。(《乡党》5)

(6)曰:“如斯而已矣乎?”(《宪问》42)

1.1.3 联系性动词,译为“就是、乃是”。仅2例,如:

(1)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理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16)

1.2 “如”用作连词

“如”在《论语》中除了上述作动词用法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作连词,起连接词、词组和句子的作用。表选择、假设、转折等关系。《论语》中共21例。

1.2.1 表选择关系。共4例。如:

表选择关系的“如”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并列的关系,在语义上表选择,这种用法的“如”连接的经常是名词性或动词性成分,可译为“或者”。如:

(1)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进》26)

(2)“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先进》26)

(3)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先进》26)

1.2.2 表假设关系。共16例。

1.2.2.1 表假设关系的“如”连接的前一项提出一种假设,后项是在这种假设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译为“如果”。共8例。如:

(1)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雍也》9)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12)

(3)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11)

(4)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如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1)

(5)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已。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19)

1.2.2.2 表假设的 “如”连接的前一项提出一种假设,后项为疑问句或反问句,询问或暗示在前一种假设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译为“如果”。共8例。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雍也》30)

(2)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11)

(3)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阳货》19)

(4)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居侧曰:‘不无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进》26)

(5)季康子问政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颜渊》19)

(6)3.15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八佾》15)

1.2.3 表转折关系。仅1例。

表转折关系的“如”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情况或事物,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描写下去,也并非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而是转向事物的另一方面,可译为“至于”。如:

(1)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进》26)

上例中第二个 “如”字句由谈国家物质经济话题,转而谈到国家礼乐问题。显然,这属于治国的两个不同方面。

1.3 “如”用作助词

“如”作助词,常与“也”连用,“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作谓语)。……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人解释为‘……貌’)。”[2]“‘如’可和其他字连一起,作为定语或状语,‘如’是词尾。”[3]因此,作助词的“如”多用在描绘事物或表状态的形容词或叠音形容词后,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共31例。如:

(1)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8)

(2)孔子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1)

(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2)

(4)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私觌,愉愉如也。(《乡党》5)

(5)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13)

但有个别的用来描绘或形容事物。如:

(1)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23)

(2)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4)

(3)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乡党》11)

2 “如”的惯用词和词组

2.1 譬如

动词作谓语,用于比喻句中,引出喻体或比喻的事件,译为“像”或“像……一样”。共3例。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1)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无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19)

2.2 不如/弗如

由否定副词“不”或“弗”和动词“如”组成固定结构,作谓语,译为“赶不上”或“不及”表一般的否定,主要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共16例。例如:

(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5)

(2)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6)

(3)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9)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0)

(6)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路》4)

(7)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24)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31)

2.3 夫如是

“夫如是”是个惯用词组,由语气词“夫”和代词“是”中间加入动词“如”构成,译为“像这样”,共3例,如:

(1)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19)

(2)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宪问》19)

(3)孔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1)

2.4 何如

“何如”是个双音词,由“何”和“如”组成,常用于句尾或独立成句,表询问评价意见、打算、情状等。译为“怎么样”共21例。

2.4.1 作谓语,共17例。

2.4.1.1 询问对方意见或打算。共16例。如: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15)

(2)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公冶长》4)

(3)季康子问政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19)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子路》24)

(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34)

(6)“求,尔何如?”(《先进》26)(7)“赤,尔何如?”(《先进》26)

2.4.1.2 询问情状,有强烈的感叹意味,文中只1例,构成一个主谓倒装句。

(1)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公冶长》18)

2.4.2 做紧缩复句的前一部分,与后边主谓句构成一般疑问句,询问情状。共4例。如:

(1)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尧曰》2)

(2)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20)

2.5 如之何

这是一惯用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之间加代词“之”构成。译为“怎么样”。共16例。2.5.1 作谓语

2.5.1.1 询问处事的方式、方法或对于处事办法的看法或意见。共9例。如: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19)

(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14)

(3)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张》12)

(4)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阳货》7)

(5)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公冶长》14)

2.5.1.2 “如之何”之前加否定副词“未”,则失去疑问意义。表示没有办法作出处置。仅2例。如:

(1)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24)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16)

2.5.2 作状语,表反问

2.5.2.1 反问原因,对谓语部分所讲事情持否定态度。共3例。

(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文斯行之?”(《先进》22)

(2)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子罕》9)

(3)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微子》7)

2.5.2.2 反问有什么办法,表示对谓语所含行为无能为力。仅2例。

(1)子张曰:“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3)

(2)子贡曰:“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25)

3 “如”的固定格式

3.1 如……何

这是由动词“如”和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固定结构。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组。

作谓语。中间的代词、名词、或词组是处置或安顿的对象。译为“怎样对待……”或“拿……怎么样”。共7例。

3.1.1 表疑问语气,询问或责问处事的态度。共3例。如: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13)

3.1.2 反问语气,反问态度或办法,实际是表示对处事态度、办法的否定。“如……何”前常用“其”来加强语气。共4例。如:

(1)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23)

(2)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13)

(3)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36)

某一历史时期虚词的语法性质及语法作用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论语》中“如”字的功能和特点则与先秦时期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有着密切联系。《论语》中“如”字共见140多例,单用82例,约占总数的55%,与其他词合用67例,约占总数的45%。“如”既能作实词又能作虚词,作实词用,多为动词。做虚词用,多为连词。但在以上各用法中,其意较本意多发生变化。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262.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4-340.

[3]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6-131.

[4]何乐士.碎金集拾:何乐士古汉语著译文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11.

[5]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2-127.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H028

A

1005-1554(2010)03-0014-04

2010-03-25

孙伟强(1986-),女,满族,河北承德人,三峡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子罕子路词组
子罕不受玉
子罕不受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子罕弗受玉
子罕却宝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