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纪律与自由

2010-09-25 05:21高伟玲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自控力纪律游戏

高伟玲

[摘要]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一直是幼教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当强调纪律时,自由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当强调自由时,纪律似乎化为乌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幼教工作者在努力给幼儿营造一个充分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更为自主的权利,使幼儿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且赋予创造性。如何处理好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本文从四个方面作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教育纪律自由探析

一、教师必需深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纪律和自由

纪律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所要求的纪律是为维护班集体利益所制定的,是正常教育秩序所必需的,是对幼儿外在的约束。在一日活动中,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就不能保证活动的健康、有序地正常运转,更无法谈及孩子的良好发展,但如果我们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和管制孩子的话,只能起到暂行的外从作用,甚至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不去接受和执行。因此,纪律的最终目的是要幼儿从他律到自律,形成从外在约束到自我控制。

自由指的是不受他人专断意志的控制,自主和独立是核心。表现为理智、思想、表达的自由行为、行动的自由,而我们谈及的给予孩子的自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朝向自我实现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放羊式的无所事事和随心所欲。

蒙台梭利说:纪律不是那种绝对的不容质疑的“不许动”。真正的纪律是积极主动的,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制定时刻,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同时她认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也就是给孩子自由思考、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中理解纪律、主动遵守纪律。因此纪律和自由不是非此即彼的相悖,纪律需通过自由而获得,同时又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最终要孩子达到的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并逐渐成为既守纪律又自由发展的人。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确定要适合孩子

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有意注意较差,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理解力还处在依靠具体形象上,不能很好地理解较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辩证关系。他们对新奇的、刺激的,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是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那些偏的、不优美的、没有儿童情趣的都不容易被孩子接纳,课堂上的孩子就没有积极主动性,就会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在目标的制定上,要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让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否则,难度过大造成的失去自信和简单容易造成的失去兴趣,孩子都不会乐意去做,采取放弃的态度而随心所欲。在教学方法上,教具的提供应该是生动形象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言简意赅,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组织过程应该是生动有趣,同时师生双边的感情沟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也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是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游戏活动中,常常出现孩子不遵守纪律的犯规行为,透视一下幼儿的犯规行为,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孩子不守纪律的原因。

例:在“小小木头人”中,规则是在儿歌的最后一句“谁也不能动”后,小朋友做小木头人造型一动也不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控力。扮“小熊”的人开始巡视,谁动了,谁就“被抓”。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还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过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个别孩子故意捣乱,大声叫嚷,出怪相,随便跑动等,并乐此不疲,同时影响了其它孩子的游戏。

分析:一般情况下,孩子故意表现自我往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对一动不动的孩子的造型以及遵守规则的良好表现,并没有给予注视和任何鼓励,而被“抓走”的孩子则有了被关注的机会,从那些因故意违反规则被“抓走”停止一次游戏的孩子身上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被发现有非常快乐的体验和表现。

解决: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去欣赏、关注孩子的造型,如夸赞好的造型,以“照相”的形式给予肯定,用语言表扬他们的自控力。这样,孩子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造型的变化以及自控力上,同时因被关注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呈现良好的秩序,在想象力、表现力、自控力诸方面都有了充分的体现。我们探究孩子不遵守纪律时,先考虑教师自身原因。要善于洞察其背后孩子们的需求与动机,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对纪律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只有适应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才能增强幼儿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三、一日活动中,制订纪律要求要把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执行纪律时要把握好严格与宽松的关系

一日活动的井然有序,才能保证幼儿学习的专注,因此教师必需让幼儿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不同的活动要什么样的纪律,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尊重和理解。作为孩子的管理者——老师往往容易实行刚性管理,不商量,缺乏感情的交流和灵活变通,幼儿处于被动,被压抑的境地,成为消极的受授对象,比如,进餐时,画画时,老师常常要求不许说话,教室里的玩具活动区里的材料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准乱动,触犯了这些规则就会遭到一顿批评,幼儿没有主动地去理解纪律时,就不可能真正懂得纪律的意义,也不会主动去遵守。因此,在制订一日活动要求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孩子协商,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并让幼儿讨论,提议怎样活动,以满足幼儿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自己提出生活、游戏、学习的纪律要求,由于是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有被尊重理解的感受,在执行过程中就容易执行。例如,晨间入园后,为使晨间井然有序,我们通过主题班会让幼儿协商出来园后应先给师生问好,在固定位置放好自己的外衣,再去挂自己的小毛巾,然后开始自由活动,可到各个区角选择活动内容,也可和小朋友轻声谈话,并制订出做每件事要注意的事项。把这个流程画下来张贴在门口,这样采取协调沟通的方式,使外在的制度转化为孩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自我教育,从内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律性。

纪律的外在约束转换到自我控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老师不断的导引,坚持不懈的要求,并把握好严格和宽松,促使幼儿自我约束,自由发展,达到纪律和自由的和谐统一,没有严格的要求,人的惰性就会滋长,坏习惯就很快形成,班级纪委就会涣散,当孩子冒犯、干扰他人、损人利己、故意破坏活动秩序、不礼貌的时候就必须制止,弄清不守纪律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当孩子是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是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就要鼓励、支持赏识,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宽严结合,宽严适度。比如活动时,让孩子知道并遵守不能大声吵嚷,物品的取放要轻,从哪里拿还要放回哪里,但可以自由选择区域,自由选择材料,可以自由结伴,可以自由探索。也可轻声地交谈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等。饭后组织是比较难组织的一个环节,老师既要组织吃完饭的孩子,又要照顾吃的慢的孩子,同时还要做餐后的卫生整理工作,有一段时间就出现饭后吃饭早的孩子拉住椅子乱跑,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孩子就趁机拳打脚踢,造成吃饭早的孩子不能做较为安静和有益的活动,没有吃完饭的孩子受到干扰,四处张望,吃的更慢,也造成了一些不安全隐患,这种混乱状况必须制止,班级三位老师分析了原因,一是部分小朋友记座位给没有吃完的他喜欢的小朋友坐,闹出很多争执;二是看到别人选择了他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拉住椅子就过去凑到一起,个别孩子趁机出现攻击性行为。由于老师这时较忙,没有针对性地批评一顿,强制座下完事,但一会就又出现了混乱局面。后来三位老师专门开了班会,先给孩子讲了饭后剧烈运动的害处,大声吵闹时对别人的不利,应该和每个小朋友友好相处,对故意攻击别人的孩子进行了个别批评教育,重新强调了饭后的要求,自由选择图书、玩具或活动区材料较安静地活动,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良好的饭后常规就形成了,餐后变得井然有序了。

四、設计自控力训练的游戏,帮助幼儿会自我控制,遵守纪律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有别的,由于缺乏自控力,往往不能遵守自己明确的纪律,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专门设计一些游戏,训练自控力。

一是模仿蒙氏的寂静游戏,让幼儿听声音、听节奏,记忆下来,再用语言叙述听到了什么,模仿打出听到的节奏。

二是听指令,做动作(如去哪里,拿什么东西;听数字,指出相应的位置,“一鼻子,二嘴巴”等等)。

三是慢动作的平衡练习。

四是设计训练自控力的内容补充到集体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故事“拨萝卜”中,教师设计的拨萝卜的过程,把这个过程中自觉维护纪律,相互谦让的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入厕、喝水、站队,要相互关照,排除危险,保证做事有序顺利。

在一日活动中,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纪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班级三位教师要协同一致,坚持要求和引导。

3、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发现纪律有碍幼儿的发展时需要修正纪律或纠正教育方法。

总之,在一日活动中,既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遵守班级纪律,又要在各种活动中充分给幼儿自主性,努力使纪律与自由协同起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自控力纪律游戏
自控力越强智商越高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控力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纪律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