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研究

2010-09-26 05:31
关键词:银行业竞争程度

高 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银行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银行业竞争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 竞争也会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 并对银行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 银行业较高的竞争程度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价格, 提高了银行业整体效率, 并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银行业竞争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产生这些正面的影响: 一方面, 较高的银行业竞争程度会降低银行的垄断力, 并降低金融服务的价格; 另一方面, 较高的银行业竞争程度会促使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率, 这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至为重要。 迟国泰等(2005)[1]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的成本效率不高, 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同时, 由于受到不良贷款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关于银行业竞争及其影响的问题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 因为银行信贷是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 所以银行信贷的可获得性或者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便利性,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 从而间接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 分析银行业竞争度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不仅关系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同时还关系到银行业外部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 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并且许多相关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首先,Hicks(1935)[2]认为垄断支配力会降低效率,即安逸生活(quiet life)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垄断支配力使得经理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垄断租金,因而会降低其努力程度。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垄断企业的所有者对经理人的控制力会弱于竞争性的企业。因此,Leibenstein(1966)[3]和Demsetz(1973)[4]又提出了其他假说。

Leibenstein(1966)[3]解释了企业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效率(X-inefficiency),以及为什么产品市场中的竞争会降低非效率。非效率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不完善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无法检查经理人的努力程度。Leibenstein认为竞争压力可以提高效率,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竞争为经理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提供了激励。当经理人意识到竞争程度在提高时,他们将不得不提高其绩效,否则其所在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其次,如果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企业,将会促使所有者评估自身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绩效状况,所以他们更有动力去了解企业的情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经理人的绩效,并对管理层作出适时的调整。Leibenstein的非效率理论与Bain(1951)[5]所提出的SCP假说相一致,他们认为市场结构会影响到企业在价格和产量方面的决策行为,并因此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但是,Demsetz(1973)提出了另一种假说----有效结构(efficient structure)假说,他认为竞争与成本效率之间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因为管理较好的企业其成本较低,并据此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导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由于集中度与竞争程度之间具有反向关系,使得市场竞争程度降低,即竞争与效率之间具有反向的因果关系。

关于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主要的做法是将成本效率对一组市场结构变量作回归分析,如Punt和van Rooij(2003)[6]对欧洲银行业的研究。在此类研究中,通常采用随机前沿法衡量成本效率,用市场份额或集中度指标代表市场结构。这些研究倾向于认为成本效率和集中度或市场份额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他们倾向于支持有效结构假说。Weill(2004)[7]通过将效率与运用Panzar-Rosse(PR)模型得出的竞争度指标进行回归,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黄隽、汤珂(2008)[8]分析了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商业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样运用PR模型测度银行业竞争程度,通过散点图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韩国、中国大陆银行业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中国台湾地区银行业由于过度开放,其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总之,关于效率与竞争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和实证研究均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试图运用勒纳指数方法衡量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求更准确地分析我国银行业在目前阶段下,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 银行业竞争度测度

新实证产业组织研究中测度竞争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Panzar-Rosse(PR)模型以及Bresnahan-Lau(BL)模型,PR模型运用H统计值估计竞争程度,H统计值为总收入相对投入价格的弹性。叶欣等(2001)[9]、Yuan(2006)[10]、黄隽(2007)[11]以及李伟、韩立岩(2008)[12]运用PR模型测度了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结果均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样本中银行数目不多,这种估计对模型设置以及变量选取非常敏感,所以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赵子铱等(2005)[13]发现1999—2003年银行业竞争程度相比于前一阶段有所下降。需要注意的是,PR模型给出的是整个银行业的竞争程度;BL模型作为测度竞争程度的另一种非结构方法,根据整体数据测度加成(markup),该方法运用较少。

由于本文需要测度1993—2008年样本中每家银行的竞争程度,而不是整个样本的总体指标,因此,本文计算每家银行的勒纳指数,而不是估计PR模型或BL模型。勒纳指数定义为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除以价格。本文主要关注信贷市场,因此运用贷款价格,通过利息收益除以贷款总额求得,同时将贷款视为产出,据此计算边际成本。

本文通过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运用一项产出和两项投入的价格来估计边际成本。成本函数形式设定如下:

lnCit=α0+α1lnyit+α22(lnyit)2+

α3lnw1it+α4lnw2it+

α5lnw1itlnw2it+α62(lnw1it)2+

α72(lnw2it)2+α8lnyitlnw1it+

α9lny1itlnw2it+εit(1)

其中,C代表总成本;y为贷款;w1为资金的价格,用存款利率表示,即利息支出除以存款;w2为劳动力价格,用工资率表示,由于直接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营业费用除以资产总额来间接衡量;i代表银行;t代表年份;α1,…,α9为待定系数;ε为误差项。成本函数所估计出的系数将被用于计算边际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mc=∂C∂y=Cy×

[α1+α2lny+α8ln(w1)+α9ln(w2)](2)

本文选取14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样本期为1993—2008年,构成一个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1993—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Bankscope数据库。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1。

图1 1993—2008年中国银行业勒纳指数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3—2008年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勒纳指数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各个时段又表现为波动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4—2000年,勒纳指数处于下降阶段,表明这一时段内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逐步增强;二是2000—2003年,勒纳指数稍有上升,反映出银行业竞争程度略有缓和;三是2004—2007年,勒纳指数再一次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银行业整体的竞争程度不断上升。此外,从国有银行勒纳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国有银行的勒纳指数同样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国有银行面临的竞争程度逐渐提高。股份制银行勒纳指数的变动趋势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1998—2003年股份制银行的勒纳指数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反映了股份制银行的竞争程度有所下降,但是在2003年之后同样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而且国有银行的竞争程度要高于股份制银行的竞争程度。

三、 银行业成本效率测度

成本效率是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技术效率仅仅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生产者的效率,技术效率高仅仅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投入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成本效率研究在成本前沿基础上,既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效率,又考虑要素价格因素所带来的配置效率。以往研究中通常运用简单成本函数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计算成本效率,其中,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相对简单成本函数具有更好的性质,比如,没有对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设置任何限制,而且这种函数形式适合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形,因此,本文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选取三种投入价格和三种产出,函数形式设定如下:

lnC=α+∑3i=1βilnQi+12∑3i=1∑3j=1γijlnQilnQj+

∑3k=1δklnPk+12∑3k=1∑3l=1θkllnPklnPl+

∑3i=1∑3k=1φiklnQilnPk+ε(3)

EFFi=E[μiεi]=

σλ(1+λ2)·φ(εiλ/σ)Φ(εiλ/σ)-εiλσ(4)

关于投入和产出项的选取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产出法和中介法。产出法强调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把存款视为产出的一种;中介法则强调金融机构应当被视为存款人与投资人之间的资金中介者,因此将存款作为投入。修正后的产出法使成本方程同时考虑存款的投入、产出特征,根据这种方法,存款利息支出被视为投入,而存款总量则被作为产出。本文主要采用修正后的产出法,以贷款、存款和投资作为产出,以人力资本价格、资本价格和存款价格作为投入,根据徐传谌、齐树天(2007)的研究[14],用营业费用/当年资产总额代表人力资本价格,用固定资产净值/银行总资产代表资本价格,用利息支出/存款总额代表存款价格,总成本则包括营业支出与非营业支出。样本银行与上一部分相同,样本期同样为1993—2008年,运用Frontier 4.1进行估计,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γ值为0.15,这说明成本偏差由随机误差v和非效率项μ共同决定。另外,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的取值为80.1496,根据Kodde和Palm(1986)[15]确定的mixed X2临界值表,得知相应的显著性概率为5%的mixed X2分布临界值为29.545,LR大于mixed X2分布检验标准值,表明变差率γ的零假设被拒绝,意味着非效率项μ是客观存在的。此外,大部分系数在5%水平上是统计显著的,参数法并不要求前沿函数中的待定参数估计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只要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大于mixed X2分布的临界值,就可以证明此前沿函数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度,并且非效率项客观存在。

表1 成本超越对数函数估计结果

注:①观测量共有224个,对数似然函数值为398.51,单边偏误似然比检验值为80.1496;②数据来源于1993—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Bankscope数据库。

运用随机前沿法(SFA)从误差项中求得成本效率,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成本效率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其增幅不断下降,年度增长率从1993年的8%持续降低到2008年的0.6%。按所有制特征分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成本效率的变动均呈现出减速递增的趋势,相比之下,国有银行的成本效率提高速度要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的年均增幅为5.6%,高于股份制银行2.1%的年均增幅。此外,虽然样本期内国有银行的成本效率水平依然要低于股份制银行,但在演进过程中两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或者说中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水平在提高中逐步趋同,这一结果与徐传谌、齐树天(2007)[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图2 1993—2008年中国银行业成本效率

四、 银行业竞争度与效率关系估计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的形式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竞争和效率之间的联系,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5)

(6)

其中y代表效率,x代表勒纳指数,fi代表银行的个体效应。效率和勒纳指数指标的取值分别是成本效率和勒纳指数的年度均值。i和t分别代表银行和年份。每个被解释变量与其年度滞后项及其他变量进行回归。选用年度均值是为了获得一般的效应。我们认为竞争对效率产生的影响,或效率对竞争产生影响都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变得明显,因此本文采用四年滞后项。

表2中给出了估计结果,列出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滞后项的系数,主要考察解释变量滞后项的系数。对于方程(5)和(6)都检验了δ1=δ2=…=δm=0的联合假设,通过该检验可以判断相应的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表2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注:①***代表1%的水平下显著,**代表5%的水平下显著,*代表10%的水平下显著;②观测量共有168个;③E代表成本效率,E约为2.71828。

在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勒纳指数的滞后项均不为零(Prob>χ2=0),且系数均为负,表明勒纳指数对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为负,相应地,银行业竞争程度对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为正,而效率不是竞争的格兰杰原因。在勒纳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效率的滞后项有可能为零(Prob>χ2=0.893)。这一结果不支持有效结构假说,而是与Leibenstein(1966)[3]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竞争程度的上升可以提高银行的成本效率,这一结果与黄隽、汤珂(2008)[8]针对中国银行业的研究结论也相一致。

银行业竞争程度和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当代中国银行业的相关政策应当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以此提高银行效率。须要注意的是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话题,其中,Allen和Gale(2004)[16]认为银行业竞争会导致金融脆弱,因为较高的银行业竞争程度会降低市场支配力,减少利润收益,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从而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增加收益。Jimenez等(2007)[17]对西班牙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即较高的竞争程度(用勒纳指数衡量)与较高的贷款风险(用不良贷款衡量)相关。但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别,使得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

首先,我国银行业受到严格的管制,基准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确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都是建立在基准存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基准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具有强制性,因此从产品价格的角度看,银行业的价格竞争是有限度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非价格竞争。

其次,政府对银行业的经营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影响到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先后通过改制上市,但是国家仍然是直接的所有者,此外,地方政府也在很多地方商业银行中占有相当的股份,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政府具有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人事任免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同时也促使银行业的竞争不完全是市场竞争。

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到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但是,关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叶欣等(2001)[9]采用与Oliver和Davis(2000)[18]相类似的研究方法(PR模型)计算了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通过国际间横向比较发现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1992—1996年的竞争程度普遍高于中国银行业。其中,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在1996年以前就已经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状态,而且如果考虑回归期间的差异,中国商业银行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程度的差距可能会更大。此外,黄隽(2007)[11]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此外,Carbo等(2009)[19]的研究运用勒纳指数测度了欧洲多个国家近年来银行业竞争程度,结果发现研究样本整体勒纳指数的均值为0.14,其中丹麦的竞争程度最低,勒纳指数为0.22,卢森堡和英国的竞争程度最高,勒纳指数达到了0.11,根据前文的计算,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勒纳指数均值为0.16,可见从整体来看,欧洲国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要高于中国银行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当前阶段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相反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银行效率。提高效率是银行管理层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积极采用技术创新成果,运用电子自助设备,发展电子自助服务,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自助银行等是提高银行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增加银行数量增强银行业竞争程度也是促进银行提高效率的重要措施,根据黄隽(2007)[11]的研究,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与银行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增加银行的数量来增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是当前阶段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提升的一项可取的措施。

五、 结 论

本文以1993—2008年中国银行业相关数据为样本,考察了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勒纳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测度了银行竞争程度及成本效率水平,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和效率分别呈现出波动上升以及边际递减的增长趋势,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测度了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是效率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可解释为竞争程度的提高促使银行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成本效率。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芦丹. 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5(6):401-411.

[2]Hicks J. The Theory of Monopoly[J]. Econometrica, 1935 (3):1-20.

[3]Leibenstein H. Allocative Efficiency Versus X-efficienc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392-415.

[4]Demsetz H.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3,16:1-9.

[5]Bain J.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293-324.

[6]Punt L, van Rooij M. The Profit-structure Relationship and Merger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Credit and Capital, 2003,36:1-29.

[7]Weill 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EU Banking Sectors[J]. Credit and Capital, 2004,37:329-352.

[8]黄隽,汤珂. 商业银行竞争、效率及其关系研究----以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1):69-88.

[9]叶欣,郭建伟,冯宗宪. 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 金融研究, 2001(11):79-86.

[10]Yuan Yuan. The State of Competition of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6,17:519-534.

[11]黄隽. 银行竞争与银行数量关系研究[J]. 金融研究, 2007(7):78-94.

[12]李伟,韩立岩.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08(5):87-99.

[13]赵子铱,彭琦,邹康.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J]. 统计研究, 2005(6):69-74.

[14]徐传谌,齐树天. 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3):106-117.

[15]Kodde D, Palm F. Wald Criteria for Jointly Testing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Restrictions[J]. Econometrica, 1986(5):1243-1248.

[16]Allen F, Gale D.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453-486.

[17]Jimenez J A, Lopez S J. How Does Competition Impact Bank Risk Taking?[D]. San Francisc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2007.

[18]Oliver B, Davis P. Competition, Contest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 Sectors on the Eve of EMU[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0,24:1045-1066.

[19]Carbo V, Rodriguez F, Gregory F. Bank Market Power and SME Financing Constraints[J]. Review of Fiance, 2009,13:309-340.

猜你喜欢
银行业竞争程度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