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

2010-10-27 02:45吴晓坤常永吉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章 扬 吴晓坤 常永吉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100)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

章 扬 吴晓坤 常永吉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100)

在借鉴分析德国“双元制”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阐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具体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职;工作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职业标准;课程设计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应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高职高专这一层次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力图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经验以及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工作过程分析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工作过程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外部对工作过程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以德国著名的技术与教育研究所TIB为首的欧盟10国的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以及理论性知识的关系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具有知识完整性的课程体系,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工作任务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表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境体系(见图2)。

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行动领域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是在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现了职业、社会及个人的需求。

学习领域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及产品等。

(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境(又称为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大体包括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及四步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学习过程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组合,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如沟通与信息的获取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基于行动导向的评价方法设计则包括对态度、规范及项目完成情况,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

(三)建设基于实际案例、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多元化立体教学资源

多元化立体教学资源包括:理论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实践教材和辅助资料、教师教案和讲义、网络多媒体交互软件、课件和电子教案、相关网络资源、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案例库及引导文库等。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设计是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将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技术整合到一起,构建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技术专业课程。

(一)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具有明确的技能要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还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分析综合、团队合作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人事助理及人事文员等。虽然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有差异,但所要求的能力和主要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制定颁布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在2007年作了修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2007年修订)》(以下简称 《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定义是: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职业特征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各职能部门)以及外部客户(劳动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客户服务是指提供服务、帮助,或与之协同工作。《标准》将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分为四个等级。按照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高职毕业生对应的是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其职业功能、主要工作、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二)设计课程构架

表1 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工作要求表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起点是管理学原理、统计技术、应用文写作及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贯穿课程进程的线索为“一个整体”和“六个单元”。“一个整体”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即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局的要求展开课程,选择一个统领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六个单元”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单元,共有六个业务单元,分别为:人力资源规划单元、招聘与配置单元、培训与开发单元、绩效管理单元、薪酬福利管理单元及劳动关系管理单元。每个业务单元包含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学习及结合理论知识学习的综合实训项目。

(三)课程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按照小组完成指定的任务 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以及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可在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教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其基本职责是指导、引导和辅导。教师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能够按照课程目标设计知识结构和项目任务,并掌控项目的进程;而且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理论知识结构和项目任务。完成上述任务,往往需要一个教师团队。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实践 主要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1.提出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现象或问题导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使得感性经验能够与学科提炼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相衔接。如在劳动关系管理单元中我们可以用“山西黑煤窑事件”作为引导案例。

2.分析问题。提出了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就可以进行分析。分析讨论可以按学习团队预先进行讨论,分小组在课堂上报告。然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山西黑煤窑”案例中在学生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完后,教师可以从“山西黑煤窑事件”的背景着手,分析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的政策,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3.讲授。在引导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开始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关某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层面。讲授要围绕问题、选择重点、讲解透彻清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使学生形成系统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能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应该在问题导向和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劳动关系管理单元中,在讨论完“山西黑煤窑事件”后,教师可以先介绍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讲授国内外劳动管理的研究现状,重点向学生讲解《劳动合同法》和企业劳动关系操作技巧,提高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的能力。

4.项目实训。理论由于高度简化和提炼与现实有距离,要把从现实中提炼的书本知识变成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把简化的理论假设重新回归现实。因此,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的、具有启发性的项目进行实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可以把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按小组完成指定的任务,然后在全班进行报告交流。在报告交流过程中,小组代表在讲台上陈述本小组的观点或方案(小组成员轮换担当),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述。之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评析,同时,对不同小组的讨论状况和讨论成果做出评价,不同小组之间会产生竞争,使得讨论具有较好的气氛和效果。如在劳动关系管理单元中,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劳动合同法》设计一个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方案,企业的简单资料可以由教师事先给定。

5.作业。结合课程内容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包括课程论文、项目实训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及思考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提交作业,由教师进行评阅,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6.课程考核。实行结构化考核,考核结果由五个部分组成:课堂出勤率(5%)、课堂发言(10%)、项目实训(15%)、作业(10%)、期末综合考试(60%)。尽量实现全面考核,促进和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实现。课程考核是一种基本的压力促进机制,以考核带动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六个基本教学环节对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六个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价值链。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之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急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改革仅仅是一种尝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杨利军.基于工作过程的轨道牵引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

[4]袁玫.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5]李金春.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苏州:苏州大学,2005.

[6]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7]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G642.0

A

1672-5727(2010)05-0078-03

章扬(1981—),男,安徽庐江人,经济学硕士,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吴晓坤(1980—),女,河北秦皇岛人,内蒙古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常永吉(1959—),男,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偏向”不是好导向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