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图示教学法探析*

2010-10-27 02:45方志贤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汽车构造教学法汽车

方志贤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36)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图示教学法探析*

方志贤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36)

《汽车构造》是与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汽车各总成部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基础,由于该课程有内容广泛、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内部构造可视性差等特点,使得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出发,指出了《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并论述了“图示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的一种实用教学方法。

工作过程;高职;汽车构造;图示教学法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这一文件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阶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由北师大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博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专家之一赵志群等职业教育专家提出,强调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更为科学,也更为完善。因为它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着力点是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更合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力、工作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以及工作产品,因此,工作过程反映了“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的独特性,即反映了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的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也叫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理论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确定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构建学习内容并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实施教学。该理论的好处是给予学生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在生产系统的不同生产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职业能力以及一定的跨职业能力。在实际的从业过程中,当生产过程发生变化时,已形成的跨职业能力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获得新的岗位职业能力。另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素材,将职业工作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性知识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是解决工作中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脱节问题的关键,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似乎不成体系的离散、跳跃及不连续的知识集成于工作过程中,成为有用的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具体到课程开发,该理论认为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包括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步骤。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行动领域分析,根据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领域;二是学习领域分析,根据行动领域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时等;三是学习情境设计,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是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

《汽车构造》是汽车专业及与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生掌握汽车各总成部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也是学习汽车新技术的基础。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后继课程如《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维修》等的学习。但由于该课程内容广泛、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以及内部构造可视性差等特点使得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学生也许认识几个零部件,但对他们之间的装配关系或功能上的联系却没有几个人能说的出来,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零部件相互之间是孤立的,学生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可谓“目无全牛”。这种状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在发动机出现某故障时,就需要去寻找所有可能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并对其一一排查,这个时候靠的是对发动机构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注意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以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这与《汽车构造》课程的内在功能要求相一致。因此,借助该理论对汽车专业相关岗位进行调查,分析找到典型工作过程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实施,是《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

经调查,汽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业岗位集中在汽车维修(机电维修和钣金维修)、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接待、配件管理、汽车保险理赔等,不同岗位从业者对汽车构造的了解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汽车维修岗位要求对汽车构造必须有深入的了解,而配件管理岗位和汽车销售岗位只要具备一定的汽车构造知识就可以了,但《汽车构造》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汽车构造》的基础上,再通过《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营销》、《汽车修理》等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形成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以汽车发动机为例,说明应用工作过程理论实施教学的构想(见图1),可以将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小型的项目,借助于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展开教学。

图示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实用的教学方法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后,还要采用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发现式教学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长期讲授《汽车构造》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种比较实用、效果也不错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

所谓图示教学法就是借助于简笔画、符号、文字等形式,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幅简明形象的剖析图形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些图形能尽可能多地反映零件间的相互关系,能尽可能多地包含信息,比如零件的形状,零件(或部件)的位置关系,零件(或部件)功能上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借助于图示,把不可见的知识可视化,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链,同时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图示教学法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大脑的左右半脑各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图示教学法集图、文、语言于一体,能充分发挥人大脑自身的优势。

比如,在图1中情境1的教学中,发动机油耗量过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燃油供给系统本身而言可借助于图2来分析,原因可能有空气滤清器和节气门体太脏造成进气量下降而致油耗量过高;喷油器堵塞、积炭等造成雾化不良而引起油耗量过高;油压调节器软管脱落致使油压调节失灵等等。图2经过适当变化可以用来分析化油器式汽油机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相关问题。

在情境2的教学中,发动机拉缸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发动机过热和润滑系故障两方面来分析,因此,在分析润滑系统原因时,可以借助于图3来分析(以EQ1090汽车发动机润滑油路为例,不同车型的润滑系统不同):

分析发动机过热时可借助于图4:

对情境3的教学更是可以借助图4来分析。

在情境4的教学中,发动机发抖是各气缸工作不均匀造成的,有的气缸输出功率大,有的气缸输出功率小,原因可能在于喷油和点火方面,喷油方面的原因可借助于图2,点火方面的可借助于图5来分析(以最为传统的点火方式为例):

1.低压电路(按电流方向)

2.高压电路 (按电流方向)

(高压电路常简单化:点火线圈次级绕组→分电器中心电极→分火头→分电器旁电极→火花塞)

对点火系的有关说明:触点式的点火系统,因有许多缺点,现已不用,但是它是基础。

在图5中若把控制初级电路通断的断电器触点改为电子式的,即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点火信号发生器可以是霍尔式的、磁感应式以及光电式的,信号发生器把信号传给点火控制器,由点火控制器控制低压电路的通断;有的发动机取消了统一的点火线圈,而设计成一个气缸,一个点火线圈,电路通断受ECU控制。

在情境5的教学中,发动机不能起动的原因很复杂,可以借助于相应的图示从蓄电池、起动机、供油系统、点火系统等多方面查找。

在情境6的教学中,发动机动力性下降的原因也很多,其中就有配气正时不准和气门关闭不严这两方面的原因,这时可以借助于图6来分析并同时调整气门间隙,再结合图7、图8、图9、图10等对配气机构进行分析,通过这四个图的比较,学生可以形成比较牢固的关于配气机构和配气正时等的知识。

如气门关闭不严,借助于图10可找出以下几个原因:气门间隙过小、气门杆弯曲、气门与气门座接触不良、气门弹簧弹力不足。可见图示能直观地再现配气机构,是分析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很好途径。

[1]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李政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8).

[3]高林,鲍洁,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4]蒋家胜,贺继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G710

A

1672-5727(2010)05-0090-03

*本文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图示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教改2008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方志贤(1973—),女,陕西洋县人,工程硕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物流工程。

猜你喜欢
汽车构造教学法汽车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汽车的“出卖”
《汽车构造》教学分析
提高“汽车构造”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