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仿真教学模式*

2010-10-27 02:45纪正广刘晓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高职教学模式

纪正广 刘晓华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8)

试论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仿真教学模式*

纪正广 刘晓华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8)

从高职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着眼,阐述了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仿真教学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并针对单一仿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综合仿真教学。

高职;管理;仿真;教学模式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如何与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如何使学生毕业即能成为合格的一线员工,是高职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高职管理类专业概述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特点

高职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真实环境依赖性很强,强调对具体性、实务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处理。这些特点增加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难度,既要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理论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又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这就对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特定的要求,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作业生动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高职学生培养定位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职业教育层次与能力培养目标、人才类型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第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过硬的工作能力 高技能型人才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实际概念能力和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职业教育区别其他教育层次的显著标志,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的熟练性,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方面指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指相应的职业领域能力。此外,还包括经验、态度等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相应素质。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不同层次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指对职业岗位变动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更新的频率极高。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

团队意识 一线生产和管理主要是完成流程节点上的工序与工步。工序与工步之间最为关键的是实时和无缝对接。缺乏团队意识,往往会延误工作,甚至导致工作无法完成。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结合所选教材,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再根据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讲义。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根据实际自行安排,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学生按时到教室上课,记笔记。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差异 教师受课时所限,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师决定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何种程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从毕业学生回访中了解到,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工作中的很少;而工作中常用到的知识课堂讲得很少。对教学重点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往往不一致。

教与学缺乏互动 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除课堂提问和有限的案例讨论外,教学互动不足,课堂基本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考试束缚学生 由于考试时间和试题内容有限,卷面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同时,这种考试方式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往往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理论与实践分离 专业课程明确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包括实验与课程设计、课堂训练等)。理论课程由理论课教师讲授和演示,不安排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课程由实践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或设计,学生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仿真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形式

仿真,即逼真模仿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物理仿真和计算机仿真两大类。物理仿真直接、形象、易信,但模型受限,易破坏,难以重用。计算机仿真将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描述,建模编程,且在计算机中运行实现,不怕破坏,易修改,可重复使用。

“模拟与仿真教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将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作为信息技术、经济类等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参与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并掌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可以进行信息技术、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为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做法设计和运作。

仿真教学模式下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堂演示、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安全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大脑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曾有教育心理学家对仿真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记忆约70%的内容;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记忆约30%的内容。此外,仿真教学可供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自学,并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仿真教学模式的优点

教学内容与就业目标高度一致 以模拟的职业行为活动为手段,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技能,进而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注重技能 注重技能,以用促学,从做中学,这是行为导向原则在仿真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获得多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单一仿真教学模式的不足

由于各种原因,管理类专业课程仿真教学以单一形式为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不足 管理学科依赖于真实情境,而许多模拟教学软件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会使模拟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如股市模拟教学软件。

课堂演示方面的不足 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是紧密配合教学,原理清晰,形象直观,易于操作,安全方便。但是在高职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与合理的分析能力,演示实验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师课堂演示线型钢材的堆码方式,再请学生以此为例分析板型钢材如何堆码,就会出现问题。

课程实训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许多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设计往往从书本到书本,未考虑实际情境,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主观想象能力,而主观想象能力是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如管理中常用的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另一方面,理论课程在前,实训在后,而实训往往是机械模仿,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综合仿真教学模式

综合仿真教学模式是将多种仿真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演示、课程实训等单一教学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核心是“教、学、做”一体化。下面以物流专业《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教学为例作简要说明。

《集装箱运输实务》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结束之后会安排一次港口码头参观。学生学完课程,对集装箱实际作业流程,集装箱的装箱作业,集、疏港作业,集装箱空、重箱的交接,集装箱进出口通关作业,集装箱的检验,拼箱、整箱业务等往往还不是很清楚。在参观港口的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总是围着现场讲解员不停地提问。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书本上没有但是在港口作业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常识性问题,如吊桥吨位、堆场分布、箱锁等。现代港口集装箱码头作业流程可以实施远程实时控制——堆场作业计划不再完全分区固定摆放,可以通过控制软件进行模糊控制。堆场作业计划通常只做到区段,排、层的位置可以在货到口岸时现场调度确定。堆场的利用率获得极大的提高。

在任教我校2006届物流管理专业 (货代方向)《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课改尝试。以堆场布局为学习对象,利用乐龙仿真软件制作了龙潭港三维仿真堆场模型,结合拍摄的南京龙潭港现场作业录像和相关图片资料,融合学生所学编码知识与龙门吊的知识,让学生很快懂得了堆场箱体为何沿纵向排列,为何前后堆场的堆放场地布局方式不一致,如何布局才能保证靠泊船连续装卸等问题。结合计算机仿真图形、龙潭港的现实情境、龙门吊的起吊方式、仿真图片的现场标注,以及互联网实时检索等内容。学生用两个课时就基本掌握了堆场布局方式及其原理,进而能根据不同港口的条件,进而提出在龙潭港布局模型基础上的修改意见。

综合仿真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高职教育大力倡导的“工学交替”模式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师资要求 综合仿真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这种情境设计必须有参照模型——典型企业或典型任务。根据参照对象和学生现状,作总体教学方案设计:典型企业案例如何设计;计算机仿真模型及参数如何选取;教学课题所运用的原理以何种形式出现;教学地点选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时间如何分配;教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等。以上问题要求教师不仅懂得课题原理,还必须对其实际的运用十分清楚,并能设计出思路清晰的教学脚本。教师必须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又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教学环境 综合仿真教学需要以企业为参照又要高于企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种是具体的,也是特定的。而教学是针对普遍性的内容,要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形成典型企业或典型工作任务。教学环境最好放在仿真或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主观性很强,计划和决策往往基于经验,所以,教学放在真实环境中往往会造成管理混乱和商业机密外泄。

考核方式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综合仿真教学模式,主要是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迁移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书面试卷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

[1]张中强,张晶.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问题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6,(11).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OL].(2000-01-17).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88&infoid=853.

[3]李立,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11).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OL].(06-11-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tablename=1196&infoid=24250.

[5]王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6]曹景萍.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8,(12).

[7]黄守国,杨伟,郑爱军.建立仿真系统改革传统教学模式[J].石油教育,2008,(8).

[8]曾育新.国际贸易实务仿真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

G712

A

1672-5727(2010)05-0153-03

*本文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立项项目《<仓储管理实务>精品课程》(项目编号:JX0928)的阶段性成果

纪正广(197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工业采购。

刘晓华(1970—),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市场营销。

(本栏责任编辑:洪雁)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高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