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pH对芍药苷稳定性的影响*

2011-01-24 06:47呼延玲刘晓玲
中国药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牡丹皮赤芍白芍

罗 娟,呼延玲,刘晓玲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溶液pH对芍药苷稳定性的影响*

罗 娟,呼延玲,刘晓玲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目的考察溶液不同的pH对芍药苷纯品、赤芍、白芍、牡丹皮中芍药苷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不同pH条件下,加热一定时间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变化。结果芍药苷稳定性随溶液pH升高而降低。结论芍药苷水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芍药苷;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味苦,微寒,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1];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的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至无硬心,捞起晒干;牡丹皮为毛茛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3种药材均含芍药苷。芍药苷为蒎烷单萜苷类物质,具有抗炎、保肝等作用[2]。关于芍药苷稳定性,各家说法不一,差异很大[3-7],这可能与成方制剂中其他成分或pH有关。笔者考察了芍药苷在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0A-v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pHS-3C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AS3120A型超声波清洗器。芍药苷对照品(中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10736-200732);白芍、赤芍、牡丹皮(西安中药集团);乙腈(色谱纯),纯化水,其他试剂(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20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 - 0.1%磷酸溶液(20 ∶80);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10 μL。理论板数按芍药苷计不低于4 000。

2.2 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精密吸取芍药苷甲醇溶液 (100 μg/mL)0.5,1.0,1.5,2.0,2.5,3.0 mL,置 10 mL 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进样 10 μL,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对芍药苷进样量进行回归,线性回归方程为Y=2 455 448.59X+62 320.99,r=0.999 4(n=6),为一近似通过原点的直线。芍药苷进样量在0.5~3.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可以用外标一点法进行含量测定。

2.3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结果的RSD=0.85%(n=5)。

2.4 样品溶液制备与测定

精密称取一定量的赤芍、白芍、牡丹皮粉末,粉碎,过80目筛,置50 mL量瓶中,加稀乙醇至刻度,超声处理30 min,以稀盐酸溶液分别将 pH 调 为 3.0,4.0,5.0,5.5,6.0,6.5,7.0,8.0,9.0,10.0,11.0。取上述不同pH的溶液,分别灌封于10 mL安瓿中,再分别置80℃烘箱中,加热96 h,取出,放至室温,以0.45 μm的微孔滤膜滤过,滤液直接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见图1、表1及图2。

3 讨论

由表1及图2可知,芍药苷对照品在pH为3~5的酸性溶液中较稳定,随着溶液pH的升高,芍药苷对照品的分解加快;当溶液的pH为11时,芍药苷稳定性的下降更明显。赤芍中芍药苷相对芍药苷对照品较稳定,但当溶液的pH为11时,芍药苷的稳定性明显下降。白芍中的芍药苷比赤芍中芍药苷稳定性差。牡丹皮中芍药苷的稳定性与赤芍的相似。赤芍、白芍、牡丹皮中芍药苷的稳定性均较芍药苷对照品的好,这表明药材中其他成分对芍药苷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降低酸碱对芍药苷破坏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芍药苷的分解。笔者的前期试验结果显示,芍药苷在高温下不稳定[8]。因此,本试验考察80℃下不同pH溶液的稳定性,以加速对芍药苷的破坏,这有利于结果观察。芍药苷为赤芍、白芍、牡丹皮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在制备含赤芍、白芍、牡丹皮的制剂时,应充分考虑pH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影响。

图1 高效液相色谱图

表1 不同pH条件下的芍药苷相对含量(%)

图2 不同pH条件下的芍药苷相对含量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9.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0.

[3]任日君,吕方军,陈骏骐.肝康冲剂稳定性实验[J].中成药研究,1987,9(7):7.

[4]李莉新,蒙 明,曾 雷.冠元浸膏的稳定性考察[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49.

[5]闫兴丽,张建军,李小燕,等.温度对白芍药材、白芍提取物及乾坤清颗粒成品中芍药苷含量稳定性的影响[J].中草药,2003,34(2):131.

[6]何小闵,杨思沅,贾水莲.无糖型养胃颗粒的稳定性考察[J].海峡药学,2003,15(2):14.

[7]韩 晋,刘峰群,丁晋彪.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稳定性试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0):796.

[8]陈世虎,李国华.乳核内消颗粒中芍药苷的稳定性研究[J].中药材,2005,28(11):1 038.

R284.1;R282.71

A

1006-4931(2011)02-0026-02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750。

2010-02-21)

猜你喜欢
牡丹皮赤芍白芍
牡丹皮采收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Δ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白芍粳米粥缓解颈椎不适
新疆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