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

2011-01-24 12:34胡瑞波徐人平索昕煜王坤茜刘晓燕
关键词:腰带傣族服饰

□胡瑞波,徐人平,索昕煜,王坤茜,刘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花腰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滇越、百越等族群的一支就是花腰傣早期的先民。花腰傣人民崇拜自然,信奉万物有灵。古老深邃、自然和谐的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特征鲜明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风情,是花腰傣文化的主要构成。被喻为“东方情人节”的花街节、成人仪礼、婚姻习俗以及古老的古堡式土掌房、文身染齿、纺织刺绣与服饰等,使花腰傣文化充满无穷魅力。[1]花腰傣服饰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迁变和文化沉淀,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模式。这些文化模式在形成过程中最初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求,而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附会了一些神话故事、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故事传说表达了花腰傣人民对民族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事业的执着,从而也赋予花腰傣服饰特殊的含义,使其由功能向符号化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其范围已拓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艾柯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服饰是人们来完成某种信息传达的符号工具。服饰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实体,又是某种符号,是传达某种特定信息的媒介和载体”。[2]花腰傣服饰独特的记录形式与华丽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花腰傣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民俗传统,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意蕴。

一、花腰傣服饰的整体效果与符号化特征

从造型上看,花腰傣服饰的表现对象不在局部而在整体。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黑色是花腰傣服饰的基调,从上到下大体由自织的黑色土布组成,从质地和颜色上看去,显得极淳厚朴素、柔和内敛,给人亲切之感。这种形式、质地和颜色的服饰,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含蓄蕴藉之美,使人领略到东方式的静穆崇高、神秘朦胧之美。这种黑色更有一种空间感和深度感,让人产生一种能吸收和包容一切的感觉。

图1 花腰傣服饰整体效果图

当然,仅有黑色使服装看上去未免太过于凝重和呆板。于是,花腰傣又千方百计地打破黑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亮丽醒目的装饰色跃然而上,点缀在黑色衣服、裙子及头饰的边边角角,尤以红色分外夺目。整套服饰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处处用红色妆点。最为醒目的有3处:一处是头帕上,一条鲜红缨穗垂在头两边际;一处是两支袖口上各镶有三寸左右的红色绸缎,与黑色长袖相衔接;还有一处是裙子下部镶有略宽于袖口的红色绸缎,与黑色裙身相衔接。这三大块红色的嵌入使整个局面起了很大变化,在原本十分古朴、厚重的色调上增添了不少典雅与变幻。[3]此外,服饰中还加载其他的颜色作为点缀。这样,从整体上看,该服饰从上往下便形成了较强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仿佛音乐的韵律美感。

在装饰图案方面,花腰傣服饰承载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其图案是记载本民族历史、区分族内支系、反映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符号。这些图案纹样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三角形齿状的图案看上去像傣族世世代代居住的高山峡谷,菱形图案意味着傣族人血脉相连、团结和睦,鱼形图案则代表着吉祥寓意等。在造型方面,不同的花腰傣支系其服饰造型是不一样的。如居住在沙漠地区的傣雅妇女,多头戴竹制的尖冒或边缘上翘的鸡棕帽,裙绣五色花边,腰带小秧罗,具有极强的符号化特征。

二、花腰傣服饰的功能与符号化特征

1.高低错落的服饰

花腰傣女性装饰大体可以分为3个部分:服饰、首饰以及人体装饰。其中服饰主要包括上衣、筒裙2部分:上衣短小,一般为2件,一件为贴身的内衣,另一件为无钮外衣。内衣为圆型小立领,左衽、无袖,仅长及腹部,领边及下摆边沿都缀有宽窄不一的一排晶莹闪亮的细银泡,银泡中间还缀有银穗。外衣无领无钮,比内衣短,仅仅遮住胸部,襟边和下摆边镶一条彩条或刺绣花饰,有的襟部也嵌上细银泡及银穗;袖细长及腕,袖的下半截镶嵌着红、黄、绿、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丝线绣饰。由于上衣比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用一条较宽的彩带缠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称由此而来。[3]由于花腰傣服饰中裤、裙一体,上半截呈筒状,故其裙子亦可称筒裙。花腰傣服饰原是贵族服饰,妇女在行走的时候总是用右手提着裙子,以方便行走。后来,人们将这种服饰设计成左短右长的形式,这样既方便了行走,又打破了以往服饰的僵硬模式,使服饰兼具实用和审美两方面功能。

花腰傣服饰不仅款式多样,而且服饰搭配与穿着方式自由、灵活,但也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如裙子左短右长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看到这种独特造型的服饰就知道是花腰傣的服饰,这是花腰傣服饰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特殊符号意义,也正是其从功能演变到符号的文化特性。

2.斜戴的帽子

花腰傣妇女出门,无论是赶集还是劳动,头上总是斜顶着一顶与众不同的笠帽。由于其形状特别——没有帽身及帽沿,成碟状往上翘——而无法“戴”或“顶”,似乎是斜“架”在头上。花腰傣的帽子虽然也具有防雨遮阳的实用功能,但更多的是它的装饰功能。这顶小小笠帽,由于形与戴的方法的变异,帽子的功用发生了质态变化,进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3]另一种说法认为花腰傣服饰是贵族服饰,贵族女子斜戴这种帽子可以遮挡其美丽的容颜,以此来保持其贵族的矜持。可见,花腰傣服饰中的帽子最初是基于实用的需求而产生的。

傣雅斗笠(见图2)在其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傣雅传说[4],傣雅斗笠象征圆满幸福的爱情,因此花腰傣妇女都有戴鸡棕斗笠的习惯。斗笠最初也以避雨、遮阳或遮面之实用功能为主,后发展成为爱情与婚姻的象征,经历了从功能到符号的转变过程。

图2 花腰傣的斗笠及秧罗效果图

图3 花腰傣腰带的效果图

3.小巧的秧罗

花腰傣妇女们在平时劳动和外出时总喜欢在腰部挂一个小巧的秧罗(见图2)。其造型大致为圆柱形态,圆口微开,中间有所收缩,底部略宽为方形,用竹子编制而成,高约18~22 cm。秧罗既可以装随身物品,又可起装饰效果。可见秧罗产生的最初形态也是为了满足实用需求。

根据花腰傣民间传说[5],花腰傣青年男女吃秧罗饭是表达爱情的方式。在花腰傣的重要节日花街节中,女性向男性送秧罗饭便是表达爱情。秧罗由最初的实用功能和装饰美化功能发展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4.精美的腰带

花腰傣织锦中最有名的是花腰带(见图3)。花腰带分为大带、宽带、细带3种,所织的花纹种类繁多,色彩绚丽,条纹清晰,层次分明。花腰带宽约3~7 cm,长10~15 m不等,选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花线织成,这些装饰性颜色可让人们联想到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阳、彩虹、土地、植物和花腰傣居住的哀牢山及其周围的梯田、江河等。花腰带的图案以流水形状为主,间织有荔枝花纹、香蕉花纹、凤尾竹叶等图案。精致美丽的花腰带是花腰傣织锦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也是花腰傣得名的来源。它像一条美丽的彩虹,寄托着这个古老民族对丰衣足食、和平安康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6]

德宏傣族妇女一生可以分为4个年龄阶段:一是“小人”(幼女)阶段,13岁以下,着白衫黑裤,盘发束清、绿带;二是“卜少”(少女)阶段,15岁左右,着白衫黑裤,加黑底绣花围腰和腰带,盘辫系红带;三是“毕朗”(已婚中年妇女)阶段,着蓝衣黑裙或白衣黑袜,不系围腰或腰带,用白布或黑布包头;四是“米吧”(老年妇女)阶段,一律黑衣黑裙黑包头。[7]所以,仅从衣着即可判别出傣族妇女的年龄段及其婚姻状况。花腰带最初也是为满足其实用功能而产生的。因为傣族姑娘喜欢穿筒裙,如果不系腰带,就不易保暖。在后来的发展历史中,花腰带逐渐成为了傣族女子各个年龄阶段的象征符号。

四、结语

花腰傣服饰具有御寒保暖、方便生活和装饰美化功能,其整体效果最能凸显花腰傣服饰的视觉魅力:大面积黑色的使用,中间穿插的红色及其他颜色,构成了花腰傣服饰的特色。花腰傣的裙子左短右长,具有方便行走和美化的功能,其造型自由、灵活,边菱有彩条,有着鲜明的民族符号特征;花腰傣人斜戴的帽子具有保暖、防雨、遮日或遮面及服饰的作用,经符号化演变成为爱情幸福美满的象征;花腰傣的秧罗具有装纳物品和美化装饰的功能,并成为表达爱情的物件;花腰傣的花腰带具有束腰和装饰美化功能,其符号化意义一是对丰衣足食、和平安康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二是代表不同群体的年龄段。

总之,从功能到符号的演变在花腰傣服饰中是普遍存在的,研究挖掘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内涵,对于开发和保护花腰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余贞凯,吴强.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分析[J].理科爱好者,2010(2):60.

[2] 《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96.

[3] 袁焱.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浅说[J].学术探索,2001(2):45.

[4] 冯德胜,白永先.花腰傣斗笠的传说[C]//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

[5] 元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傣族协会.元江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17-272.

[6] 张天会,苟双晓,徐人平,等.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本质及属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60.

[7] 朱净宇,李家泉.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55-110.

猜你喜欢
腰带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我帮妈妈系腰带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
多彩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