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2011-02-10 16:37聂金娜
中外医疗 2011年23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学说

聂金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浅析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聂金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体质学说的理论最早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不同体质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等,以此分析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主要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不同体质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

内经 体质 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理论的医学参考文献,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但是其所论述的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体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源,对现今研究体质学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的概念与类型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

《内经》从阴阳、五行、形态、情致、心理等方面论述了人体质的具体分型,是人类早期认识自身的一种理论探讨。《灵枢·通天》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该篇主要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从含阴阳偏多偏少的角度,将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5种基本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照五行分类的方法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5个主要类型,每个类型再以人体肤色、外貌、形态、行为、性格及与四时的关系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5个亚型,将人共划分出25种体质类型。原文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灵枢·逆顺肥瘦》根据身体的形态不同将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壮士及婴儿5种类型。《灵枢·卫气失常》按形体的肥瘦差异进行分类,将人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体质类型。《素问·血气形志》按情志因素将体质按形志苦乐进行分类,把人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等五型。《灵枢·论勇》按人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的差异,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勇与怯2种类型。《灵枢·寿夭刚柔》还将体质划分为刚、柔2种类型。

虽然以上几篇文章对体质的分类方法不同,但其对体质差异的认识及对不同体质类型的论述,却开创了中医体质分类的先河。在中医体质学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内经》对体质的论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内经》最早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体质分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体质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体质与人体生理、病理、发病、辨证、防治等之间的关系也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后世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和系统的理论依据。

2 影响体质的因素

体质因素的形成和变化与其性格、年龄、性别、地域、环境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影响体质形成与变化的因素散见于《内经》的多篇文章中。如《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天年》指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从这两句原文可以看出,体质构成主要来源于父母之精,也就是体质主要禀受于先天,所以人一出生就有体质强弱的差别。

虽然先天禀赋是形成与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但是后天因素对体质也有重要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地域、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不同,人的体质也不同,原文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民皆黑色而肉疏理,……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者,……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灵枢·天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十为节律,《素问·上古天真论》以七、八为节律,分别描述了体质随年龄改变而有所变化的规律。由于男女性别不同,体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这段原文提示性别也是影响和形成不同体质差异的因素之一。《灵枢·本藏》认为人体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等不同,所以人体脏腑强弱差异也决定着体质强弱的不同。

3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根据中医对体质理论的阐述,体质与临床疾病有密切联系,体质差异决定临床疾病的易感性、病性与治疗等。

3.1 体质决定疾病易感性

体质强弱决定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强弱决定人体正气的盛衰,决定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而体弱正虚是疾病易感性的决定因素。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在发病中的易感性。《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不相染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在五疫流行之时,体质强壮的人,不易为疫疠之气所伤。《灵枢·本脏》曰:“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以上论述均说明,如果人的体质强壮,正气不虚,即使遇到致病作用剧烈的邪气,也不会发病。

3.2 体质决定病性

体质决定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说明体质不同,感邪不同,疾病的性质也不同。而同一病因,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人群,又会引发不同性质的疾病。如《素问·痹论》指出痹证的寒热性质与患者体质有关。原文曰:“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瘅热。”《素问·逆调论》指出“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故“逢风寒而炙如火”;而“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灵枢·刺节真邪》也指出“虚邪之中人也……阳盛则为热,阴盛则为寒”。《素问·风论》、《灵枢·五为》等篇也论述了体质差异是造成疾病性质不同的重要原因。《灵枢·五变》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这说明虽然同时感受风邪,同时发病,但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所产生的证候类型也就各不相同。

在临床上,阳盛体质之人,易感受热邪,且邪多从火化,发为阳热实证;阴盛体质之人,易感受寒邪,邪多从寒化,发为阴寒实证;阳热体质之人感受湿邪,则湿从阳热化,形成湿热之证;阴寒体质之人感受湿邪,则湿从阴寒化,形成寒湿之证;阳虚体质之人,易生内寒之疾;阴虚体质之人,易生内热之疾等等。由此可见,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发生与病性。

3.3 体质决定疾病治疗

中医论治重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其中因人制宜,即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其治疗手段不相同,并且药时必须注意体质差异对药物的反应性。如《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由于体质因素参与了疾病的生成过程,所以在治疗时也一定要考虑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是中医从体质论治的合理体现。体质因素还决定临床治疗效果,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同时,在临床具体开方选药时也应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等因素。

综上所述,不同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开展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实现中医“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预防学思想,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同时,为了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开展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about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ease

Nie Jinn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mes from the earliest "Yellow Emperor" that is the Chinese classic apology.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lanation on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human disease.Physical differences decide susceptibility of diseas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and treatment.Now from the point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s correl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eas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Disease

R259

A

1674-0742(2011)08(b)-0186-02

2011-06-30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