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新课程美育
——感悟美创造美

2011-02-21 01:27王志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3期
关键词:美育新课程美的

王志红

领悟新课程美育
——感悟美创造美

王志红

1 前言

新课程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 新课程语文与美育——感悟美

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及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他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1 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

“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一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一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

2.2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语文难教”,常听教师这么说,笔者也有同感;“语文难学”,不少学生这样反映。其实“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全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不能全怪学生不想学,而是难在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填鸭式”填得学生大倒胃口,“满堂灌”灌得学生晕头转向,纯知识性讲授使学生兴味索然,政治图解式分析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做法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应试水平,人们重视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放在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理出思路、举例分析写作特点以及强化语基训练等上面,尽管这些举措并非错误,而且就培养能力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若是天天如此,千篇一律,从介绍写作背景到总结写作特色,形成教学上的“八股”,就会显得程式化、公式化,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厌倦,教师烦闷。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逼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长此以往,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3 新课程语文中美育因素渗透——创造美

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审美境界,先要带学生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语文课文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丰富多彩,如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技术美、生活美等领域。艺术美中又包含文学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舞蹈美、影视美等不同门类;形式美中又有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不同因素。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

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人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这些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当适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让学生从文章与教师融会贯通下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从而丰富学生对文章的体验。于漪老师从每节课的导入到结语,始终用情感来牵动学生。洪镇涛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讲到“擂桌”处,不仅音量提高,一字一顿,而且和学生一起擂响桌子,声音、表情一起到位,让人真切地感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怒气。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文章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写作使文章能表现美、创造美。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教师带学生观察日出后写“日出”,效果很好。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多的资料。要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课文是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带动性。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3.169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猜你喜欢
美育新课程美的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