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与当代文化建设”

2011-02-23 03:19黑罂粟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精神家园文艺

黑罂粟

日前,由北京市文联理论研究部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鲁迅精神与当代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北京第四届“百人工程”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大学隆重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领域的资深专家、著名学者王得后、王富仁、孙郁、张梦阳、解玺璋、陈福民、叶培贵、岳永逸等,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董健、丁帆、王彬彬、吴俊、黄发有、张光芒等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教授主持。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张恬、南京大学文学院长丁帆教授致开幕辞。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数十人参加了会议。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鲁迅逝世75周年,鲁迅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笔灿烂的遗产,为不断发展变迁的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南京之于鲁迅,是他思想的起锚之地。各地专家在这里研讨鲁迅文学与思想,探究鲁迅精神,也因为他对当代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断开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和谐美好精神家园,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应服从、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一根本目的。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培育公民素质,在全体公民中确立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而这一点,不仅与鲁迅一生的“立人”思想相契合,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要求。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中国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养成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国”,民族才有希望。为重铸民族精神,实现这一理想,鲁迅奋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奋斗毕生。

鲁迅提出“立人”思想的时代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古老文明奄奄一息,传统中国文化的命运风雨飘摇。今天,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富强和民主,已向现代化迈进,物质生活相当富裕。然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社会公德缺乏、职业道德滑坡等现象又屡见不鲜。对物质的狂热追求遮蔽了心灵之光。鲁迅当年为青年指引目标时讲的一段话:“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件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可是还得附加几句话以免误解,就是: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然而,当今很多人却在苟活,争相奢侈,肆意放纵!究其根源,缺失了人性皈依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之光正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温鲁迅的“立人思想”,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个性的人,绝不能痴迷于物质,对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提高全民族素质有重要意义。

“立人”思想也是鲁迅投身文学事业的最初动因,鲁迅始终强调和实践着文艺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深刻作用。在他看来,文艺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只要识字,知识、思想和情感达到一个大体相当的水平就能够欣赏文艺。但是同时,鲁迅也强调文艺绝不能俯就,否则,“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眾有益的。”这正是对如今媚俗文艺的针砭。

今天,鲁迅用文艺来“立人”的思想仍然具有活力和现实价值。北京文联、南京大学集合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多重优势,邀集众多鲁迅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汇聚一堂,探讨鲁迅精神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基于用文艺对人的心灵的维护、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巨大热情。鲁迅并非偶像,他是一种精神的指引。“我们需要鲁迅,我们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精神家园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失乐园
失乐园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Triple Personality Theory from Freud:An Analysis of Jude Fawley in Jude the Obscure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