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症状性血管瘤MRI诊断1例

2011-03-06 08:47程炜张杰李会生
河北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压脂状位脊椎

程炜 张杰 李会生

椎体血管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骨肿瘤,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极少数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从临床症状角度将其分为:症状性血管瘤、压迫性血管瘤及无症状性血管瘤[1]。压迫性血管瘤十分少见,需要临床及时处理,现将我院1例椎体血管瘤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54岁,主因腰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右下肢疼痛60 d来我院就诊,无外伤、发热和原发肿瘤、结核病史,既往体健。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小腿内侧感觉减退、右侧膝反射减弱。MRI检查:第4腰椎椎体后部变扁,其内可见不规则形异常信号病灶,以稍短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间杂斑点状短T1等T2信号,T2WI压脂序列信号未被抑制,病变边界较清,向后生长突入椎管,致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变形,病变向左右方向生长几近椎弓根(图1~4),其上下椎间隙无改变,椎间盘未见异常信号,椎旁软组织无肿胀。手术所见第4腰椎暗红色肿物,突入椎管,硬膜囊受压,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

图1 4矢状位T2WI像

图2 矢状位T1WI像压脂像

图3 矢状位T2WI像压脂像图

图4 横轴位T2WI像

2 讨论

椎体血管瘤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脊椎不适来医院检查意外发现,偶有腰背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病理分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血管瘤三种,其中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常见的组织类型,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的成熟薄壁与大的血窦组成,其中间杂粗大稀疏的纵向骨棘和脂肪组织。血管瘤和脂肪组织混杂存在,二者比例高低不等,有的以脂肪组织为主,有的以血窦为主。

椎体血管瘤发病率尸检中占脊椎肿瘤11%[2],而国内报道其占脊椎肿瘤的2%~3%[3]。胸椎最多见[2],其次为腰椎、颈椎,骶椎最少。中年女性多发,脊椎椎体血管瘤可多发,也可单发,大小不一,小至几毫米,大至充满整个椎体[4]。肿瘤多位于椎体,可向椎弓根、椎板和棘突蔓延,甚至进入椎管,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

Laredo等[1]根据其生长方式及组织学特点将椎体血管瘤分为3类:(1)无症状血管瘤,大多数椎体血管瘤是无症状的,不需要治疗。病理上,其垂直增粗的骨小梁中间是脂肪成分或者主要是脂肪成分所构成。(2)压迫性血管瘤,少数椎体血管瘤具有侵袭性,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腰背部疼痛、背伸肌紧张、脊柱活动受限、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甚至截瘫。需要椎板减压后给予放射治疗或用血管造影术明确血供后,作节段性动脉结扎再作放疗。压迫性椎体血管瘤常有椎体外形的改变,附件可以受累及,其骨小梁中间为软组织成分或血窦成分,如本例患者。(3)症状性血管瘤,这类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后背疼痛,这其中包括一些因为血管瘤发展引起的背痛。而袁明远等[5]将其分为两大类,A型:非压迫性椎体血管瘤;B型:压迫性椎体血管瘤。后者分类对临床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对于仅累及椎体后缘、MR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血管瘤,许多学者认为也应视其为侵袭性或潜在侵袭性肿瘤,它们常最终造成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应对其密切随访观察,文献中已有不少类似的病例报道[6]。

目前CT及MRI是脊椎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X线主要表现为椎体栅栏状征象,未见椎体骨质破坏。CT表现:局部骨密度减低,椎体骨小梁稀疏、粗大,骨皮质变薄,矢状位及冠状位二三维重建见骨小梁呈栅栏状改变,未见骨质破坏征象,CT对病变的大小、形态、波及范围优于X线平片。病变范围较大时可造成椎体的压缩骨折。MRI表现:病变多数呈T1WI低信号(压脂序列为高信号),T2WI高信号,部分T1WI、 T2WI均为高信号。脂肪成份较多者为均匀高信号,增粗的骨小梁信号被掩盖,脂肪成份相对少者高信号内可见纵形低信号影,其为增粗的骨小梁。回波序列表现病变信号依次增强,类似肝脏血管瘤的信号改变。压迫性血管瘤易向周边侵袭,特别是向椎体后方的椎管、椎间孔侵袭容易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并造成椎体变扁、椎管狭窄,MRI和CT均可以显示压迫性椎体血管瘤造成的椎管狭窄及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但对于脊髓受压形成的水肿和变性MRI优于CT,MRI可见清晰显示压迫性椎体血管瘤对椎管、椎间孔的侵蚀压迫,明确脊髓、神经根有无受压移位和椎管狭窄及其程度,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确定治疗方案与治疗措施。

鉴别诊断:局限性椎体内脂肪沉积在T1WI、T2WI亦表现为高信号,但压脂序列信号被抑制,鉴别容易,不典型的椎体血管瘤需与脊柱结核、转移瘤、骨髓瘤鉴别。脊柱结核为不规则的骨破坏,破坏区内无残存粗大的骨小梁,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脓疡等表现有助于鉴别。转移瘤一般有原发灶,MRIT1WI上为低或等信号,T2WI瘤体信号不像血管瘤随TE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增高。骨髓瘤为全身病变,颅骨、肋骨、骨盆等可见类似的改变。

1 Laredo JD,Assouline E,Gelbert F,et al.Verteral hemangiomas:fatcontent as a sign of aggressiveness.Radiology,1990,177:467-472.

2 Ross JS,Masary K,Modic MT,et al.Vertebral hemangiomas:MRI imaging.Radiology,1987,165:165-169.

3 段承祥主编.脊椎X线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156.

4 江浩主编.骨与关节MRI.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13-115.

5 袁明远,肖湘生,洪庆坚,等.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63-365.

6 Guglielmi G,Andreula C,Muto M,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technique,and complications.Ac-ta Radiol,2005,46:256-268.

猜你喜欢
压脂状位脊椎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MR压脂T2加权与弥散加权成像在合并肺不张的中心型肺癌中的应用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MR压脂T2WI/DWI及增强CT对肺癌与肺不张组织的显像效果
颈椎矢状位形态与颈椎退变性疾病关系
磁共振T2WI压脂及T1WI压脂增强序列在肛痈及肛漏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