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和戏剧中的爱情与死亡之关系

2011-03-31 02:16李根亮
关键词:杜十娘杨贵妃林黛玉

李根亮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的爱情与死亡之关系

李根亮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描写的爱情经常与死亡发生联系。爱情因死亡越发显得凄美和沉重,死亡也成为衡量爱情坚贞与否的标志。

古代小说;古代戏剧;爱情;死亡

爱情是美丽的,但在强大的外力面前,有时却表现得非常脆弱,以至于不得不以无奈的死亡来与其对抗。如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与戏剧中,既有喜剧的大团圆爱情故事,也有以死亡为结局的爱情悲剧。而文学家将死亡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恐怕不仅仅是出于纯粹的叙事技巧上的原因,也许更多的是为了将生活中的真相揭示出来。爱情因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越发显得凄美和沉重,同时,死亡也成为衡量爱情坚贞与否的标志。在人们内心深处,超越死亡的爱情,越发显出其光辉。

一、超越死亡的爱情

人类将爱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并非乐见青年男女为爱情而主动死亡,只是渴望一种不因死亡而恐惧,不因死亡而犹豫,不因死亡而背叛的真诚且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超越死亡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太难得了,因而不断被文学家所关注,甚至于被夸张描述。在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里,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中的主人公为爱而死,又为爱而活;或者人鬼相恋相结合,直至死而复生。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既现实又浪漫。

干宝《搜神记》“紫玉”篇叙述了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并私下“许为之妻”。韩重外出之前请其父母向吴王夫差求婚,然而“王怒,不与女。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韩重外出三年后归来,听说紫玉已死,就到其坟墓前祭奠紫玉,并与其同到墓中,“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在这篇故事里,作者的原意其实是在表达一种鬼魂实有的观念,但客观上却称赞了一种超越死亡的爱情。我们从中既看到了中古时代冷酷的现实,也隐约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内心世界的某种精神渴望。

这种超越死亡的爱情,不但发生在未婚男女之间,也出现在已婚夫妻之间。汉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之间的爱情即如此。焦母棒打鸳鸯,将刘兰芝赶出焦家后,夫妻二人先后自杀。他们自杀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仅仅是因为道德上的缘故,若没有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们要走向死亡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当他们死后,作者幻想让他们重新结合。

明代戏剧《牡丹亭》写了一个贵族少女杜丽娘因梦而亡,然后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之中,接受着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随后因情而死,死后之魂再与柳梦梅结合,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汤显祖写这部戏的用意在其“作者题词”里说得很明白:“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作者表彰了一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超越死亡的情感。当然,在汤显祖的观念里,这种情感的内涵比较复杂,不过主要还是以男女相知相悦之爱情为核心。

古代文学描写的这种超越死亡的爱情,其实质乃是最人性化的情愫,因而不断地感动着后代的读者,但同时在哀伤之余,又给人以幻想的满足。

二、杜十娘之死与青楼女子的爱情

超越死亡的爱情毕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而现实中的爱情有时就往往不那么浪漫。爱情一旦真的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恐怕就是一场撕心裂肺的凄惨悲剧。如古代文学经常描写的青楼女子与士人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们低贱的身份,她们的爱情往往遭到致命的打击,等待她们的要么是不幸被抛弃,要么是死亡的命运。对于她们而言,真诚的爱情也许是一件奢侈品。

唐人传奇《霍小玉传》描写了妓女霍小玉与士子李益的爱情悲剧。霍小玉对李益的才华倾慕已久,通过鲍十一娘的介绍得以与其相识相恋。不过,霍小玉对于自己的爱情能否持久下去,始终充满忧虑,于是向李益祈求八年的欢爱:“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可是这种执着、乞求得来的爱情,很快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李益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霍小玉断绝了来往。霍小玉思念成疾,在豪士黄衫客的帮助下,见到了李益,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随后“长恸号哭数声而绝”。

像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是古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况且女主角又是妓女的身份,因而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可是,作家何以一定要将女主人公写“死”呢?第一,这样描写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纯洁。尽管妓女的身份让人有一种“不洁”的感觉,但妓女的爱情也是人的爱情,甚至比世人的情感更纯洁和忠贞不渝。第二,它强调了现实生活的冷酷,揭示了生活的真相,那些像霍小玉一样身份的女子,要想获得纯真的爱情,并非易事,因为从人之常情来看,有身份、有地位的士人与妓女结合,毕竟是不体面的,若非当事人真诚相爱,且有冲破世俗习惯势力的勇气和毅力,其结局最终难免成为悲剧。

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是类似的爱情悲剧。北京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后遇到李甲,“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十娘寻机离开妓院,完成了从良心愿。在与李甲一起回江南的路上,偶遇富商孙富。李甲担心十娘不为严父所容,加上孙富的诱惑,李甲便以千金之资把杜十娘出卖。杜十娘得知后,万念俱灰,随抱百宝箱投江而死。

从小说的描写中发现,杜十娘投江而死的原因,与孙富和李甲两人的个人品质有莫大的关系。我们既看到金钱对纯洁人性的腐蚀,也看到了社会习惯势力和礼教观念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左右。这也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价值所在。但若全面分析的话,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与杜十娘自身的性格、爱情道路上的选择失误,也有关联。作为一个青楼出身的女子,杜十娘渴望有尊严的生活,而且渴望像普通女性那样得到真诚的爱情,而不是用金钱换来爱情,这并没有错误,只是她忘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那就是她的风尘经历和卑下的身份,这不是可以凭借个人的爱情力量能扭转的。面临着情人的最后背叛,依照杜十娘的性格发展逻辑,她只有选择死亡,因为她已无路可走。她既不愿意再回去过那种与男人打情骂俏的无爱生活,也不愿意随便找个男人结婚过庸庸碌碌的生活,却又无法像才子佳人那样陶醉于风花雪月的浪漫生活,所以她只有死亡。

从霍小玉到杜十娘,她们的爱情之所以失败,与她们的风尘经历有必然联系。她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文化习惯势力,如果她们无法调节自身的精神需求,如果她们没有足够的运气遇上一个好男人,也许只有她们的死,才会让她们所爱的人为其愧疚流泪。

三、杨贵妃之死与帝王的爱情

对于历史上帝王的爱情,人们始终抱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羡慕其艳福不浅,又嘲笑其荒淫无耻。然而,抛开政治不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皇帝毕竟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只是他们的情感,与现代人所说的爱情还有相当的距离,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好色风流。例如,皇帝与他们欣赏的女子,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常常不是以相知相悦为前提。皇帝是爱情的施舍者,女方更可能是被动的接收者,况且,多情的帝王还面临着大量的外部环境压力,甚至各种考验和诱惑,由于这些多情的帝王们不会到只爱美人不要江山的地步,所以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他们喜欢的女子,遭遇到了比皇帝本人更大的不幸。

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狐皇后最初结合时,“誓无异生之子”(《隋书·列传第一》),他们的婚姻是有感情基础的,而独狐皇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隋书》说独狐皇后“性尤妒忌”,是在杨坚成了皇帝之后。《隋书·列传第一》记载: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

隋文帝感叹自己“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可笑的,因为他在感情上首先背叛了独狐皇后,却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以为他的风流好色是对的。尽管独狐皇后随意杀人的行径令人可怕,但隋文帝无法保护好自己喜欢的女人,也是不可原谅的。由此可见,对于帝王的所谓爱情,实在有必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尤其是对那些深陷其中的女人而言,但后代的文人墨客,对于帝王的风流韵事,却不愿如此冷静地描述。他们更喜欢夸大其辞,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帝王的爱情,其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最为文人津津乐道。

在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感纠葛始于翁媳乱伦。杨贵妃受宠后,其家族势力开始强盛起来,尤其是其兄弟杨国忠把持朝政,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怨恨。后来安禄山谋反,就“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杨贵妃最终成了唐朝政治的牺牲品。以今人的视野来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不能说完全是逢场作戏,只是这场爱情发生在了帝王身上,加上安史之乱的发生,人们有理由怀疑李杨之情究竟是爱情还是荒唐。而杨贵妃成为政治的替罪羊,既有道德文化传统上的原因,也与杨家的飞扬跋扈有一定关联,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杨贵妃之死又确实值得同情。

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就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杨贵妃之死和李杨之间的爱情。诗人讴歌的重点是李杨之间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绵绵思念之情。最后,诗人将李杨的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然,白居易美化了李杨之间的情感。

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一剧,将李杨的爱情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了描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杨贵妃之死的无奈及其悲剧意义。作为文学家的洪昇和历史家是不同的,他写杨贵妃之死之所以更让人同情,是因为他所描述的帝王的爱情更接近普通人的情感,而且在生死关头,杨贵妃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请死,这更赢得人们的尊重,所以,《长生殿》里的杨贵妃之死,有双重意义:一为爱情,二为国家。

四、林黛玉之死与才子佳人的爱情

所谓才子,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大多是指有才华的士子;佳人往往是指青楼女子以外的,一般贵族或士人家庭出身的,德色双馨的女子。大部分古代文学作品写到才子与佳人的爱情时,往往赋予其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样处理未必完全是错误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相似的情形,但一味地写成大团圆的结局,而且公式化,就难免使人感到单调且不完全符合实际;况且在古代社会,男女的交往并不频繁,才子与佳人之间发生爱情并能顺利地结合在一起,恐怕也不容易。既然才子与佳人的交往及恋爱如此困难,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阻挠,悲剧就难免发生,男女主人公殉情而亡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抛开文学家的幻想成分,像前文提到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之死,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复活的。死亡就是死亡,没什么浪漫可言。人们渴望超越死亡的爱情,毕竟是一种奢望。

宋代以后出现的文言小说《娇红记》,以及明人孟称舜据此撰写的《娇红记》传奇,就叙述了一场这样的爱情悲剧。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申纯与王娇娘双双死亡,为才子佳人的爱情谱写了一曲挽歌。虽然《娇红记》最后也写了申纯与王娇娘死后化为鸳鸯的情节,但从整体上看,其描述的重点仍着眼于现实的残酷。

孟称舜《娇红记》的目的是要写一段“生死情长”、“情同铁石”的爱情,而其死亡的结局使这段爱情显得特别沉重。申纯与王娇娘的死亡,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娇娘父亲的固执简直莫名其妙。这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即使你的爱情多么热烈,即使你申纯已经进士及第了,也有人们所难以预料的情景出现。你可以死亡,但你改变不了现状。

与《娇红记》类似,《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题材上也属于一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却以贾宝玉出家、林黛玉死亡为结局,其悲剧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林黛玉之死,留给人很深的印象。加上《红楼梦》是长篇小说,作家也充分地对林黛玉的死亡心态、死亡历程、死亡结局进行了细致描述。

林黛玉死前就经常想到死亡。如小说第27回,因与贾宝玉发生误会,黛玉遂创作了《葬花吟》。该诗的主旋律其实就是死亡。林黛玉由花及人,感叹春残花落,实乃感叹红颜薄命、花落人亡。所谓花魂、鸟魂、香丘、艳骨、净土之语,无不使我们联想到死亡。林黛玉对于落花和死亡的咏唱引起了贾宝玉的共鸣与悲伤,从而激发了后者对人生的幻灭感。另外在小说第76回,黛玉与史湘云联诗时所咏“冷月葬花魂”一句,更是悲凉颓丧。

在曹雪芹原来的构思里,林黛玉最后是以死亡为结局的。从小说开始提到的“还泪说”中看出,林黛玉是泪尽而亡,但如何死去,曹雪芹没有说明。根据高鹗的续书,林黛玉是因为听到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后,气急而亡。那么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刺激了林黛玉并促使她主动放弃生命:一是她感到了宝玉对爱情的背叛(这其实冤枉了贾宝玉),她失去了人生中唯一的精神支柱;二是她失去了对外祖母贾母的信任,贾母也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自己的亲外孙(尽管这样写明显不符合曹雪芹的构思)。由于爱情和亲情都无法得到满足,林黛玉这样一个自尊心很强的贵族少女,在绝望之余,就很容易走极端。至于林黛玉的健康问题,并非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从艺术效果上讲,高鹗所写的林黛玉之死,仍然是成功的。首先,它使我们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自主爱情的漠视和不以为然。在小说第97回,林黛玉死前看到贾母时说:“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贾母虽然难受,但却说了一番令现代人可能要寒心的话:“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所谓“做女孩儿的本分”,就是要守妇道,不能有“心病”,如果与男子有私情,则是大逆不道之事。亲生的外祖母都如此对待自己的外孙女,又何况他人呢?家长对于子女的爱情既不理解,也不宽容,更谈不上妥协了。其次,它清醒地让人们看到才子与佳人们在追求自主爱情婚姻时的软弱和无奈。林黛玉渴望爱情,但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贾宝玉身上,以及家长们的理解和施舍上,一旦失败,唯求速死和自残。而贾宝玉在得知真相后从不考虑挽救的方法,也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所以说,林黛玉之死,像申纯和王娇娘之死一样,不过又是一曲才子佳人的爱情挽歌罢了。然而,从这首挽歌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爱情受到亵渎而产生的悲剧和一往情深的心灵的痛楚”[1](P390)。

林黛玉近于自残式的死亡,与女主人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价值观念也有关系。当林黛玉发现自己信任的贾宝玉竟然也背叛了她的爱情时,她已经很难相信这个现实还有什么干净纯洁的土壤了,而且更不会去接触别的什么“臭男人”。因为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随波逐流,又不会像惜春那样从宗教世界里寻求解脱,所以她只有像屈原那样选择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黛玉之死不仅仅是一个失恋女子的死亡,它甚至集中凸现了古代文人身上那种屈原式的文化人格精神。

以上关于古代小说与戏剧中死亡和爱情关系问题的分析思考,并非说明死亡与爱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是在强调:古代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自由爱情的成长,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人类对爱情的追求,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经常遭遇失败甚至死亡的结局,而死亡在无意中,也成为衡量人们对待爱情忠贞与否的标志,甚至表现出某种文化意义。

[1](保加利亚)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I206.2

A

1673-1395(2011)01-0026-04

2010 10 -12

李根亮(1964—),男,河南新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杜十娘杨贵妃林黛玉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杨贵妃死亡之谜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