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研究刍议

2011-03-31 02:16
关键词:表层结构互文性归化

韩 敏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

翻译过程研究刍议

韩 敏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

翻译过程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翻译过程中的层次感、文化因素、英汉语言差异和翻译技巧等,都是翻译中的重要因素,与翻译的忠实性密切相关。

翻译过程;层次性;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突破前人对翻译的结果性的、静态的和表层的研究,深入其中,进行动态的和深层的探索,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复杂的转换过程反复琢磨,以求得真理,进而把握翻译的本质。如,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1],这说明对翻译认识的探究从结果拓展到过程,标志着翻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翻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纵深飞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从经验总结和直观体会的角度对翻译活动的主要步骤和程序进行描述和总结,另一种则试图以某一理论为指导建构某种翻译过程模式。[2]具体而言,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如下诸要素。

一、层次感

翻译过程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开始,由表及里,探明其深层结构,再从深层结构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奈达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尤其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概念,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中进行翻译转换的观点。他认为,最有效、最科学的翻译方法是采用一种分三步进行的转换:拿一个原文句子,追溯出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将这些核心句从原文语言中译过去;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关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译者的理解能否进入句子的深层结构也是重要环节。因此,译者要探究句子的深层意义,赋予其最贴切的译语,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二、互文性

互文性作为术语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法国语言学教授Kristeva提出的。她提出互文性理论的时代正是文化多元主义兴起的时代,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时代。翻译过程就是一种互文性过程。互文性指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个系统中,是重新组合文本的过程。同样,翻译过程就是把原本属于某一文化语境并且借助这一语境而获得其意义的某一文本移植到另一文化语境并使它尽可能保留原来意思的过程,也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3]这样,翻译既涉及对原文的互文解读与阐释,包括原文及作者意识形态要素,也涉及译者对译文的互文重构过程。

三、文化差异的处理

翻译不仅是语符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源语信息、文化底蕴的文化转换。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文化色彩在源语中的重要性以及翻译目的、作者、读者、译者等因素外,译者的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指导前者。[4]译者的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归化翻译就是指译文采用明白、流畅的风格,以降低甚至消除目的语读者对外来文本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则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归化的特点是流畅、透明。异化的特点则是阻抗,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认为阻抗就是通过运用译入语文化中占次要地位并为该文化所排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语篇技巧的载体,对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质疑。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实践,它拒绝附和主流。归化和异化只有一个方向:从外语到母语。

因此,片面强调归化是不可取的,而一味推崇异化也难免有失偏颇,译者应该把握好原则,力求找到真正的语义和意境,从而做到忠实与通顺。

四、翻译过程中的技巧

译者的任务在于统一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将其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力、对本国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如:

(1)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Let them blockade u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5](P110)

这里by that time便是形合语言的体现。

另外,西方语言学一般区分语素、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语言结构单位。按照这种分类来考察英、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发现,在英汉互译中存在句法结构单位的转换。一般来说,英译汉时,英语中较低一级的句法单位往往转换为汉语中较高一级的句法单位;汉译英时,汉语中较高一级的句法单位往往转换为英语中较低一级的句法单位。有人把这种同义表达时英、汉语采用不同级阶的句法单位的现象称为英语的“浓缩性现象”和汉语的“展开性现象”。

那么根据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会利用英语的浓缩性和汉语的展开性来翻译。如:

(2)他说会议使他大开眼界。

He said the meeting was informative.由此看来,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英汉语各自的特色,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这些因素,并勇于创新,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李芳.翻译过程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

[2]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3]鲁硕.从互文性看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4]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

[5]方梦之.实用文体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H315.9

A

1673-1395(2011)01-0095-02

2010 11 -09

韩敏(1978-),女,山西汾阳人,助教,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表层结构互文性归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教学互动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叙事学视角下《救风尘》的二重结构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利用地震勘探面波反演巨厚戈壁区的表层结构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