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度情况调查研究

2011-03-31 02:16王旭东陈红莲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

王旭东 陈红莲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度情况调查研究

王旭东 陈红莲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采用自编大学生政治关注问卷对719名大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和一定范围的访谈,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政治关注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国家要继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学生自身要增强政治参与意识等,每一个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大学生;政治关注;调查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再到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的游行示威,大学生一直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在某大学社团招新笔试阅卷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考场41位同学当中只有5位同学完全正确地回答出“现任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和政协主席分别是谁”的填空题;几个考场统计下来,这道题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5%;更有甚者,将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雷人地填成“潘基文”、“马英九”。

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值得深究。笔者随即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多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一定范围的访谈。

本次调查共涉及北京、重庆、荆州、宁波的6所高校。其中,在北京某重点大学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6份,有效率为96%;在重庆某大学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2份,有效率为92%;在宁波某大学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1份,有效率为94%;在荆州3所大学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40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内容除涉及大学生基本信息(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外,还主要包括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政治的关注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并不乐观;政治参与意识强于政治参与能力,但仍需加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关心时事政治,但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参与行为却并不理想;大学生关注对象呈多元化。

(一)关心时事,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在回收的71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225人表示大学生有必要而且每天都需要关心时事政治;485人认为有必要但不是首要;极个别认为无所谓。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觉得有必要关心时事政治,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情况却跟理想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6.5%能完全正确地说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大常委的名字,78.5%能说出部分,还有少数表示一个都不知道。此外,当问到“有没有参加过何种政治活动时”,只有12.5%表示参加过人大代表的选举等政治活动,81.5%表示没有参加过,还有少数不确定。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畅通,政治参与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一组数据也有力地说明了这点,调查中,89.5%的同学对目前提供给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机会和途径表示不太满意甚至是很不满意;46%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一般;47.5%的认为非常薄弱;极少数认为很强。

(二)积极要求入党,但“为人民服务”意识需强化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43%的人非常想加入中国共产党,55%的人表示条件成熟也会加入,少数人不想加入。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加入共产党为荣,但是他们积极入党的目的是什么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化趋向,他们积极入党的原因往往与自身利益有关。在历年的毕业生双选大会上都有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党员优先考虑”,这导致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觅得金饭碗,在校期间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令人堪忧的是,很多已经成为神圣的中共党员的同学,当自己的同学遭遇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都“袖手旁观”,完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同样,大学生基于综合素质测评加分、评选优秀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评选校内外各种奖励的动机而参加共青团、学生组织的选举和活动的现象在各高校中也屡见不鲜。[1]在跟那些入党积极分子交谈时,有30%的大学生选择入党为“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有27%的大学生选择“在党的队伍中能有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有70%的被调查者都这样认为。入党参政存在功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接触各类媒介,信息选择对象多元化

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多样化发展,受众与信息的关系,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向现在的“主动选择”转变。大学生作为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信息取向如何?调查问卷显示,打开电视选择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新闻类节目的占34%,选择《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娱乐节目的占34.5%,选择看电视连续剧的占45%,选择看《人与自然》等科普类节目的占42.5%;阅读报纸,关注时政新闻的人占21%,关注娱乐体育新闻的占39.5%,关注社会民生新闻的占44.5%;上网时,38.5%的同学在浏览新闻,63%的同学在查阅学习资料,68.5%的同学在下载电影或音乐,10%的同学在玩网络游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在信息选择对象上呈多元化,关注时事的约占三成。

访谈中,当问到“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41%的同学选择“自己的学习”,55%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的就业问题”,3.5%同学选择“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还有一部分选择“恋爱或其他”。当问到“对中国政治领域的哪个问题最为关注”时,51%的人选择了“就业问题”,原因是“就业乃生存之本,有了工作才能养家糊口,否则一切皆为空谈”,“就业问题解决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等;31.5%的人选择“腐败问题”,原因是“如果政府官员欺上瞒下、官官相护、不廉洁、不自律,腐败成风,怎样建设好国家?国家下发的优民惠民的政策,真正受益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官员及家人”,“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等;此外也有27%的同学关注“台湾问题”,希望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的因素

大学生政治关注及政治参与的现状并不乐观,之所以如此,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客观原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相对缓和的国际形势,稳定发展的国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对缓和的国际、国内环境客观上降低了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都是在民族危亡时期,和平年代的青年大学生政治关注及政治参与情况不如动荡时期明显。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不畅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且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传统文化、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其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的合理化。但恢复高考,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本来就不具备广泛吸纳公民政治参与条件的政治体制,弊端愈显。

(三)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大学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群体,政治发展需要他们的关注、参与。但是由于大学生读书期间的费用一般完全由父母承担,经济地位未能独立,加之上课内容都由学校老师统一安排。家乡或学校的人大代表选举、政府政策听证会的投票也都由家长或老师一手包办,致使大学生的政治权利不能有效行使。学生对时事的关注不能产生实际效用,因而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转而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比如爱情、考研、出国。

(四)长期的应试教育,削弱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的相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加思考,因而难以发展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2]同时削弱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热情。

(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生不再享受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分”的就业待遇,而是直接面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滞后,就业压力高峰叠起,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长期处于严峻状态,这无疑给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施加了极大的潜在压力。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促使大学生忙于考证、考研、留学深造,热衷于学外语、学技术等,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而无暇顾及政治。

(六)媒介的发展和海量的信息,使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变得多元化

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与受众的关系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过于求”。不同媒介中的不同版块、栏目和节目内容更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受众,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媒介的发展和海量的信息,使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变得多元化,削弱了同学们对政治事件的关注。

三、改善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的对策与建议

为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避免高校培养“有科学技术,无思想道德”的“伪大学生”,我们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大有可为的有志青年,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第一,国家要继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畅通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为大学生参与政治营造良好环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1月17日至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好以上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国上下一起努力,但关键还是手握权力的各个官员,廉洁自律、扎实工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改善政治教育课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民主政治观念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较远;加之部分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减轻备课压力,授课方式呆板,照搬书本内容,脱离实际,教条主义严重,客观上使学生对政治教育课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消极对待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为混学分,敷衍了事。故而,欲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须慎重编选教材,改善授课方式,注意传授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方式和程序的知识,增强他们对政治参与合法性的了解,对政府机构、政治流程的认知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红歌会”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第三,社会媒体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媒体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来被人们看重,改善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大众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当今社会,社会媒体应该恪尽职守,高举道德和正义的大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像长江大学“10 ·24”英雄集体一样,生动诠释当代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优秀品德和价值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事例。媒体舆论对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的作用巨大且不可替代。

第四,大学生自身要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人翁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政治权利。

当前,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不高,政治参与能力低下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国家或学校,大学生自身也有责任。多数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都已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还是过分依赖家长或老师。致使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不够,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人翁意识不强,大学生未能很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所以,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并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校主动与老师沟通,积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为上好课向老师建言献策。理工科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多读一些文史类的书籍,增加对人文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素质。此外,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养成关注民生、关心时事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行使好自己的政治权利。

[1]陈金圣,周爱平.关于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吴太胜.对当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641

A

1673-1395(2011)01-0099-04

2010 10 -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2010A035)

王旭东(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学生。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