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途径探讨

2011-03-31 02:16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语法

贺 琳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途径探讨

贺 琳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外语学习者必须在熟知自己母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客观地认识、评价并接纳外语文化的态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交际行为,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可采用融合法、实践法、信息感受法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元文化;跨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开始注重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也已逐步得到重视和认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除了需要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外,还要求人们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当今中国正进行广泛深入的跨文化接触,跨文化碰撞也伴随而来,因此亟待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于跨文化教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和相关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对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教学途径的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教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要研究跨文化教学,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界定和分类。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奉为经典。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语言论》中,美国语言学家E.Sapir提出,“文化这个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1](P35)除了以上对文化的定义之外,在国内,文化这一概念又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2](P2~3)基于以上对文化的界定,“跨文化”是由于国际交流与日俱增而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

语言教学和文化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外语教学史上,文化所占的比例甚少。受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和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外语教学将语言和文化一分为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Chomsky“语言理论的中心是语言的语法性”的影响,外语教学主要倾向于语言的形式,即如何生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导致之后的外语教学成了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语言技能训练。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Hymes等人的推动下,美国兴起了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相对立的社会语言学,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概念。以 W.Labov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脱离社会现实的语言研究即使不是误导性的也是非常片面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如Seelye和Damen等就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作了大量研究。外语教学逐步开始强调跨越不同文化差异的交际过程。社会语言学最重要的论断就是,交际过程绝不是一个罗列词语的过程,而是语法词汇、语义框架、语用线索和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化和交际是不可分割的,是交际的基础。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意味着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灌输,所以,外语学习者必须在熟知自己母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客观地认识、评价并接纳外语文化的态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交际行为,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

“跨文化教学是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受教育者进行相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引导这些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3]受教育者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包括词汇、构词、构句、发音、拼写等语言特征和规则,是准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义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语篇能力是指能够合理地将语言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各种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语篇。策略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各种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去应付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所导致的交际困难与问题。其中,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占有非常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因为和其他两个方面的能力相比,它们具有十分显著的跨文化性质,比较容易超越特定文化的局限。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提出几种跨文化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融合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文化内容和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该方法的特点是语言材料本身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文化教学贯穿在语言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为一体。

实践法。这种方法是针对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而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来达到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充分体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当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出现时,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出现的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强调交际的过程和细节,让学生在亲历文化休克和困惑后,对不同的交际行为做出判断和假设。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因此在培养交际者的社会心理和对实际交际技能的习得和运用上有较好的效果。

信息感受法。这个方法需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或电视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使学生感受所接受到的信息。或是指导学生读短篇故事、小说、剧本,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来讨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或剧本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人因素、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能力和特长,结合各种方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行为、语言内涵和社交规范的同时,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将彼此间的冲突和差异变得可以理解和容易控制。

在大学英语不断改革的今天,针对跨文化教学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因素已经被大多数外语教师列为教学内容。在外语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各种跨文化教学策略和途径,提高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1](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H319.3

A

1673-1395(2011)01-0144-02

2010 12 -01

贺琳(1981-),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跨文化语法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二)4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