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2011-03-31 02:16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研究

胡 芬 袁 璐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胡 芬 袁 璐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宗教旅游在我国旅游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渐成研究热点。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从各学科视角对文献进行整合,指出国内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领域,多采用定性的方法且结论相似。建议后续研究应该补充定量或实证的方法,研究领域向宗教旅游的宏观规律、微观个体活动等方向延伸。

宗教旅游;综述;研究视角

现今,关于宗教作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符号应该如何进行商业开发的讨论迅速而热烈的开展起来。而旅游作为宗教商业化的重要渠道,这两者的结合也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不同学术背景学者的关注。

从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来看,所谓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那么,什么是宗教旅游呢?从旅游定义的理解来看,信徒的朝圣和普通旅游者在宗教景区的旅游都符合旅游的三个要素,但是这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信徒们的朝圣是心怀崇敬,或者为了求得神的协助,或者为了履行某些宗教义务;普通旅游者去宗教景区的旅游则是为了摆脱枯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而进行的休闲游览以放松身心[1]。由此可见,宗教旅游应该是指信徒们由于唯一的宗教动机而发起的旅游活动,包括朝圣、传教布道等;而非信徒们在宗教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应该被划分为以娱乐、休闲、观光、医疗保健等为目的旅游。

一、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入宗教旅游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宗教旅游研究始于对旅游者行为的分析

早期对旅游进行研究的一些学者,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时涉及到了宗教旅游领域。1935年R.Glucksmann在其《一般旅游论》中分析了旅游的原因,把宗教朝圣作为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Farber和Reason对游客的宗教朝拜动机及有关的心理因素做了一定的研究[2]。

发展到近期,这种从旅游者行为角度对宗教旅游进行的研究从侧重于宗教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的共性转向于侧重他们各自的特性。N.Collins-Kreiner &N.Kliot对朝圣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朝圣行为增加的尺度主要由圣地所处的位置以及朝圣者缺乏旅游兴趣所决定。[3]Haemoon Oh,Ann Marie Fiore,and Miyoung Jeoung发现,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宗教旅游者可能会回避娱乐性旅游项目[4]。此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还结合旅游者的自身特征如教育、宗教信仰、年龄、职业等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偏好进行研究[5]。

(二)宗教旅游研究回归到对其含义以及关系的探讨

宗教旅游的界定曾是学界争议的热点,现在普遍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及游憩行为(Gisbert Rinschede,1992)[6]。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和宗教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Collins-Kliot's发现往往有些朝圣者会对旅游业缺乏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朝圣者的需求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Shalini Singh的观点体现了这两者的折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旅游活动看成是一种“环境朝圣”[7]。

但是,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宗教朝圣活动的密切关系早已达成了共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时期的节庆和体育比赛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质[6]。Barbara D.Steffen认为地区宗教团体是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原因[8]。国外学者还深入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宗教文化的冲击,包括目的地伦理道德、文化入侵、社会习俗等[9]。

(三)宗教旅游研究逐渐向多学科领域延伸

从这一阶段开始,对于宗教旅游的研究不再拘泥于最初的旅游者动机研究。有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动的实质。Bell认为新英格兰一些成年的年轻人热衷于海外旅游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世俗的朝圣活动,只不过这种朝圣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内在本质的驱动力是相同的。M.M.G.fase把宗教看作一种组织机构,它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比较大的影响作用。

将宗教因素作为一种地理要素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Sopher在研究文化和地域的关系时强调了宗教因素的内容。Hans Knippenberg认为宗教会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空间[10]。

一个地区发展宗教旅游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相应经济效益,E.F.Schumacherzai在1973年就宣扬了以朴素与非暴力为主旨的佛教经济学。而从经济学角度切入研究宗教旅游也是近年来出现的研究趋势,Christian M.Rogerson就提出发展宗教旅游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手段[11]。

二、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还较薄弱,起步晚且成果少。笔者对发表于各种期刊在CNKI可检索到的123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旨在整理出一个比较完整和清晰的宗教旅游研究脉络,以供之后的研究参考。

(一)文献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这123篇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宗教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1989年,在1996年后开始缓慢发展,2000年出现一个高峰,2005年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并趋于稳定。这一趋势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相吻合。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中国旅游业开始崛起;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公民自费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旅游,这些国家浓重的宗教氛围可能为我国宗教景区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在这些目的地进行的旅游活动也为我国宗教旅游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对这些文献做进一步分析,所载刊物为《旅游学刊》、《旅游研究与实践》等旅游类主要期刊的仅有6篇左右,载于高等院校学报其他相关旅游的论文有51篇左右。前两类占已发表文献数不到一半,即研究成果水平较高的文献所占比例不大,说明现阶段与宗教旅游相关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再以关键词为检索对象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和开发,而数量居次的关键词是生态和可持续性,其他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都较少。

(二)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的视角及进展

与国外类似,目前国内对于宗教旅游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凡是以宗教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所展开的旅游活动就是宗教旅游;与之相对应的观点则认为宗教信徒以宗教目的而展开的宗教活动才能作为宗教旅游。张桥贵、孙浩然谈到“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信仰旅游的主体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围绕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12]而有学者如颜亚玉则支持后一种观点[13]。

1.宗教旅游的管理学研究

宗教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对它们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景区景点,而这一领域由于其实践意义也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集中点。

(1)宗教旅游开发

第一,从宏观角度对宗教旅游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宗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宗教节日和仪式、宗教建筑和宗教圣地,甚至还包括宗教团体,它们各自吸引着信徒和普通的旅游者。黄细嘉、陈志军总结出了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保护价值、伦理价值[14]。张桥贵、孙浩然根据宗教要素和旅游要素的结合程度把宗教旅游分为边缘型、半边缘型、半核心型和核心型4类,提出要改变“游而不教”的局面,让游客领悟宗教伦理和道德文化。曹绘嶷认为宗教旅游必须解决宗教庸俗化、宗教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层次浅和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15]。明世法、张桥贵基于我国宗教旅游景点开发中的相关利益主体间存在的分歧和冲突进行思考,论述了建立宗教旅游“场域”间的主体自觉参与和协调机制,对于协调主体间冲突,为实现“场域”的共建共赢发挥重要作用[16]。

第二、从微观个体出发对某一地区或景区的宗教旅游开发提出建议。一个地区宗教建筑、文化和事件能够通过一定的包装形成旅游资源,这一类文献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如杨继瑞、曹洪建议西部宗教旅游应扩大其影响力并拓宽宗教旅游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17]。黄少辉提出可以对宗教人物拍摄传记电视剧来提高广东的南禅寻宗专项旅游的认知度等[18]。

旅游项目的设计和策划是宗教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诸多的宗教仪式、节日和习俗等都可以作为包装的对象并突出各自特点。汪侠特别提出桂林民俗宗教旅游的开发可以继承和发扬一些著名宗教旅游景点的烹调技艺[19]。黄少辉针对广东的南禅寻宗专项旅游设计了坐禅练气功、养生治病的有益旅游项目吸引中老年旅游者等。孙爱丽等和王玉明等在研究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概况和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特别提出要着重开发可增加旅游滞留时间的项目[20,21]。

很多宗教建筑及其所在环境非常脆弱,但它们经过久远的年代,各种宗教事件的洗礼所积累的底蕴性是不可复制的。因此保护是必不可缺的,如崔凤军等和潘芳,陶艳虹分别对泰山宗教和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旅游开发提出了必要的保障措施[22,23]。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宗教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要注意的其他问题。如:吴丽蓉等论述了齐云山的开发要加强旅游者的动态参与[24]。胡翠华分析出四川南充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应该扩大景区面积、规范该地交通运输和商品市场并且走生态化的道路等[25]。

第三,宗教旅游产品的开发。宗教旅游产品除了纪念功能之外还能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心灵的寄托,它们对于信徒和普通的旅游者而言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使他们精神上信仰、向往抑或是想要探秘虚拟世界的愿望可以借助宗教旅游产品这一表现形式得到满足,宗教旅游产品可以把无迹可寻的文化化作触手可及的实物加以展现。杨慧英等就对松赞林寺开发宗教旅游商品做出了指导[26,27]。

第四,宗教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宗教旅游开发模式的文献仅检索到一篇,即叶昌建从宗教旅游区的治理模式、宗教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和空间开发模式三个方面对重庆的宗教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28]。

(2)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趋势

涉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共有12篇左右,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宗教旅游的首要目标是发展,但是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之间关系是这一类文献的研究重点。郑嬗婷等从产品开发、商品设计、景区管理和旅游规划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9]。郑春水以湄洲岛、广化寺、南少林为典型,在挖掘内涵、竞争力、产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方案以促进宗教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30]。

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是近年才呈现出的研究方向。大多数宗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旅游主体的敬服心理更有利于宗教教育作用的发挥。如方百寿就提出宗教旅游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31]。孙岩等提出五台山生态旅游应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草地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地质地貌生态旅游[32]。

2.宗教旅游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

旅游活动的宗旨之一是“彻底实现人的价值”。宗教旅游这种实现功能尤其显著。它不但给予旅游者脱离惯常环境之后的愉悦和求新求异的满足,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旅游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升华。

(1)宗教文化与宗教旅游的相互作用

缺少文化的景区是没有灵魂的。宗教文化就是宗教旅游资源的核心,对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不是建筑或者仪式本身而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对超越人类认识的某种力量的信仰。宗教是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神圣世界体系以完成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想像。这种终极的神秘感是其他旅游形式无法具备的。它对宗教景观起着强烈渲染的作用,而宗教旅游也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正如董玉明论述的崂山道教的武术、音乐和文学及大量的道教建筑和名人遗迹就为宗教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33]。王春峰等也探讨了布洛陀作为人文始祖及宗教神而发展的人类始祖信仰,就具有宗教旅游的价值[34]。

(2)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宗教旅游活动的分析

宗教旅游在宗教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不同时期宗教旅游的各种形式。如陈宝良阐述明朝时期众多僧人与士人的互访以及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而远游至中国的活动促成了宗教的世俗化[35];黄金刚,杨桂华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旅行进行的分析等[36]。

3.宗教旅游的市场学研究

从市场学角度对宗教旅游进行研究的文献大多发表于近几年,是宗教旅游研究呈现出的新方向。王碧英结合归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原因的角度对赴新疆的宗教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可控和稳定原因[37]。林静等就武汉宗教旅游市场的细分、定位,阐述了武汉宗教旅游营销发展的策略[38]。

4.宗教旅游的地理学研究

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宗教旅游的文献在本文搜索的时间区间内仅有一篇。即梁栋栋等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多方面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定量讨论,总结出该类旅游地土地利用的特点并进行了土地利用沿革、变更和影响方面的分析[39]。

三、结论

通过对检索出的共计123篇有关宗教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研究大都拘泥于一般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经营和运作上,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从市场学和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而且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切入研究的文献也多是阐述其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作用,忽视了景区只是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一些研究即使是分别针对某一特定宗教旅游景区,其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没有对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机制进行探讨,研究仅仅保持在对已有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上,缺乏有远瞻性或者创意性的观点。而且研究大多停留在中观层面上,没有国外研究深入和细致,信仰对于宗教旅游者这一群体所造成的个性行为或者心理影响方面鲜有学者涉及。

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很少有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即使采用,方法也较简单,建立的模型不够严谨和规范,很多成果不能进行后续研究。

[1]郑晴云.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笪玲,张述林.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与我国宗教旅游研究体系构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N.Collins-Kreiner&N.Kliot.Pilgrimage tourism in the Holy Land:The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 pilgrim[J].GeoJournal,2000(1).

[4]Haemoon Oh,Ann Marie Fiore,Miyoung Jeoung.Measuring Experience Economy Concepts:Tourism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11).

[5]I.A.Akpabio,E.A.Eniang,E.C.Egwali.Socio-economic potentials and environment al-implications of coastal tourism at Adiabo,Cross River State,Nigeria[J].Environ Dev Sustain,2006(3).

[6]Gisbert Rinschede.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6).

[7]Shalini Singh.Secular pilgrimages and sacred tourism in the Indian Himala[J].GeoJournal,2005(7).

[8]Barbara D.Steffen.Travelling as a risky busines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4).

[9]Boris Vukoni.Medjugorje’s religion and tourism connec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

[10]Hans Knippenberg.Seculariz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in its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imensions[J].GeoJournal,1998(11).

[11]Christian M.Rogerson.Regional tourism in South Africa:A case of'mass tourism of the South'[J].GeoJournal,2004(7).

[12]Zhang Qiaogui,Sun Haoran.The Type,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ravel[J].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2008(4).

[13]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4]黄细嘉,陈志军.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9(1).

[15]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开发项目经营现状[J].社会科学,2002(4).

[16]明世法,张桥贵.宗教旅游“场域”:冲突与共赢策略——基于我国宗教旅游景点开发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5).

[17]杨继瑞,曹洪.对西部地区发展宗教旅游的思考[J].宗教学研究,2004(3).

[18]黄少辉.开拓广东宗教旅游——以南禅寻宗专项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1992(2).

[19]汪侠,梅虎,田穗文等.桂林民俗宗教旅游开发[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2).

[20]孙爱丽,王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3).

[21]王玉明,冯卫红,高艳.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2]崔风军,刘家明,杨新军等.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8(3).

[23]潘芳,陶艳虹.论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宗教旅游的深度开发[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

[24]吴丽蓉,周秉根.关于齐云山道教文化和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25]胡翠华,刘守江,许武成.四川南充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26]杨慧英,杨桂红.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商品作坊开发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27]杨桂红,陈劲松.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商品开发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0(5).

[28]叶昌建.对重庆市宗教旅游开发模式及发展战略措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9]郑嬗婷,陆林,杨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30]郑春水.莆田市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7(2).

[31]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J].社会科学家,2001(1).

[32]孙岩,王君.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五台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五台山研究,2005(2).

[33]董玉明.论崂山道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34]王春峰,黄国星.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5]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J].中州学刊,2006(5).

[36]黄金刚,杨桂华.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7(5).

[37]王碧英.浅谈宗教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以新疆宗教旅游为例[J].时代经贸,2008(1).

[38]林静,程诚,赖文.武汉市宗教旅游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2008(3).

[39]梁栋栋,陆林.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实证研究[J].土地资源,2006(2).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K928.9

A

1673-1395(2011)01-0166-04

2010 11 -08

胡芬(1970—),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生态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